演培法師:異部宗輪論語體釋
目次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
序
開題
一不同譯本的比較
二本論論題的略釋
叁本論論文的組織
四關于作者與譯者
五學派分化的動因
論釋
第一章頌明造論之因緣
第一節明部執生起之過患
第二節明論主殊勝思擇說
—第叁節明觀佛教去僞留真
第二章文敘分部及宗義
第一節略述諸部分裂概況—
—一第一目根本二部分裂
——第二目枝派諾部分裂
第二節廣陳諸部宗義異同
第一目大衆系本末宗同異義
第二目有部系本末宗同異義
二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序
文前概說
一菩提心的尊貴殊勝及其功德
二菩提心爲人大乘的不二法門
叁本文題目的略爲解說
四本文作者的史實簡介
解釋正文
序
民國二十八年之秋,演培法師遊四川,因得與相值,共爲教義之研求,法樂無間,凡四年余。缙雲山上,龍挂峰頭,往事猶曆曆在目。
居嘗共論佛法複興之道:中國佛教之積弱,勢不可以急圖,健全組織,自宜隨喜贊善;然一反積弱之病源以爲治,則要有叁焉。病在執理廢事,應治以正行。病在迷妄怪誕,應治以正信。病在愚昧:教外之說興而義解疏,專宗之習盛而經論晦;佛爲一切智人,佛法爲一切智者之學,而今之崇信佛法者固何如?此應治以正聞。深入經藏,非求爲學問藝人,陳諸肆而待沽。誠以不精研廣學,無以辨同異,識源流;無以抉其精微,簡其纰謬,得其要約,以爲自正正人之圭臬,適今振古之法本也。此叁者,不必盡其要;然使有少數大心者出,能堅其信,廣其聞,充其行,則于悲智兼大,淨化人生之佛法,必能有所益。
今者,演培法師印行所著《異部宗輪論語體釋》;讀其原稿,則亦正聞之事也。文體通俗,釋義亦能有所發,凡預法味之流,允宜手此編以研尋。慨中國佛教,積謬成迷,大小空有,鮮得其實。如佛壽無量,佛身無邊,一音說一切法,一念了一切事,此固聲聞佛教──大衆系之老僧常談,而或者則譽爲圓頓大乘之極說。又如道不可壞,道不可修,《起信論》本覺之說,亦學派之舊義;而或者囿于唯識之見,撥而外之。凡此非尋流探源,何足以正之?雖學派異義,不盡爲通經法師所知,若無預乎佛法之宏揚。然苟得此意而求之,則知所關于佛法者至钜。識法源底,依正聞、生正信,以正信、正聞而策正行,則固“隨法行人”應有之事也!
爲佛法想,爲衆生想,寶藏不應終棄,明珠甯可永裏!佛法無涯底,惟勤勇以赴之!將見剖微塵出大千經,爲衆生之望也!民國叁十九年九月五日序于香港大埔墟梅修精舍
序二
續明
昔日我國之佛教,學教則天臺賢首,修行多參禅念佛,圓融、方便,漸變而爲迷信亂行,故雖高唱宏揚正教,然終不足以取信于世人也!自歐化東漸,我國故有文化幾無不爲之動搖者,惟佛教基深質厚,理充事備,因此頗有轉興之機。我佛教先進,曾爲此彈精竭思冀有以除弊布新,然猶未能完成此大業者:一、扼于我國社會治亂靡常,爲政者時因個人好惡而妄興拒納;二、法久弊生,僧綱失序,渙散而未易團結。茲值世代遷變百事更新之際,我佛教志士,宜監往以知來,揮智慧劍,刬盡妖邪,以正佛敵之視聽,其庶乎可矣。
夫欲布聖教于通衢,行正法于宇內,必先正其信,潔其行;信正行潔,則大法之流如順水行舟,輕而易舉;否則言行相肯,理事互乖,欲益反損,其猶南轅而北轍也。然信何以得其正,行何以得其潔乎
曰:當精研聖典,深究正理。良以教因機設,理待事明,故根有利鈍,法有權實,小乘大乘,群峰競秀,同歸而殊途矣。我國宿以盛行大乘佛法見稱,然以好高骛遠,而不切實際,昧本失源,爲世诟病。不知法本一味,因機而異,甯可情滯優劣,入主出奴也哉!據時哲所孜,大乘教義與法相,小乘部派思想中實已開其端,雖思想交互錯綜,猶非零簡斷片能詳;然各派之主脈旁流,已大體可以曆數。惜佛教素乏曆史觀念,而可供究研此等之教典不多,未能爲一般所知耳!異部宗輪論者,一切有系世友菩薩之所著也,敘述部派分裂後之思想,雖簡略而殊扼要,洶爲研究佛教思想體系之唯一寶典也。本書有窺基大師述記二卷,文簡義奧,蒙學甚難索解。茲者演培法師參研古籍,深入淺出,以時行之語文解之,且于原義多所增發,啓迪蒙學,助贊正教,于開正信之源,潔行之本,其功有在矣。是爲序。
佛曆二五一五年歲次庚寅僧自咨日序于梅修貞舍
自序
佛法之有大小乘,爲學佛者所共知。何爲小乘
何爲大乘?此可從其行願以別之:願求個己解脫而力行者日小乘;願求同證正覺而力行者曰大乘。大小乘之分野在此,非諸法實相有別也。惟佛法在長期發展中,大小乘乃漸有脫節現象,甚至習小乘者否認大乘爲佛說,弘大乘者離開小乘而獨行:此豈佛法之本真耶
原小乘爲佛法之根本,大乘爲佛法之發皇;不究小乘,則不知佛法之源遠流長,不讀大乘,則不審佛法之宏偉廣大;必大小兼習,二利並行,方得窺見佛法之全貌也!
民叁十七年春,余講學于滬濱玉佛寺,爲該院諸學友,授異部宗輪論,至諸部宗義時,屢見有其宗義,爲後代大乘思想之先河,乃深感于欲知大乘務系思想之淵源,須于小乘各部宗義中以求之!宗輪論所敘各部之宗義,雖未能概括各派思想之全,但其大要已俱在矣。惟本論文簡義豐,而基師述記亦僅概述其要,致初學者辄有不得其門而入之歎!故余講斯論時,乃以研究所得,略爲纂敘解釋,期有益于初學。隨講隨寫,至有部系之宗義而止。殘稿存箧年余,來港始爲續成。所釋雖不敢雲有何創見,第以深入淺出語文述之,信初心讀此,不無裨益耳!
書成,適海刊索稿,乃將開題、顼文及諸部分裂部份,分叁期載于潮晉。嗣得友人鼓勵,始萌印行之念。惟求慎重起見,特將全稿呈吾親教印順導師印證,蒙不吝慈悲,多所指正,甚以爲感!第以大病初愈,且因紐促付印,雖所應改正者,經已依教改正,而敘說不明者,仍恐在所不免,如荷大德法師有以教之,則不勝馨香禱祝之至矣!
本書,初得印公指示,績兄批閱;複蒙惠賜序言,藉增光寵:此種師慈友愛之情,責合作者感念不已。惟老友妙欽法師之序,未克及時寄至,不無爲憾耳!是書印行,多承慈航、廣義、仁俊、松泉、覺定諸法師之大力資助;並荷速醒、知定二法師代向名書家岑呂老居士之求題書簽:凡斯銘感之余,附此一並志謝!
民國叁十九年九月九日校畢序于香港佛教聯合會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
開題
一不同譯本的比較
本論是佛教分裂後的産物,內容說明部派分裂及思想分化的經過,在研究小乘部派方面,是部很重要的論典。但因譯者的立場不同、思想不同、時代不同,譯來我國有叁種不同的譯本:一、姚秦鸠摩羅什譯的十八部論;二、陳時真谛譯的部執異論;叁、唐代玄奘譯的異部宗輪論。前二譯本,在頻伽藏中,都署真谛譯,但該藏的總目錄中,又說十八部論是羅什譯。雖有這樣的記載不同,然詳考論中的文意,十八部論爲什公所譯,是沒有問題的。至于論前附有梁僧伽婆羅譯的文殊師利問經分部品,那是後人加上的,不可因秦時未有此經,就懷疑該論非什公所譯。相傳真谛譯出部執異論後,曾有解釋此論的論疏數卷問世,可惜現在佚而不存了。本論叁譯,在文字和內容方面,間或稍有出入,但不能決定誰的譯錯。基師說陳譯“詞或爽于梵文,理有乖于本義”,未免有所貶抑。據今人研究真谛的譯品,認爲他的翻譯,欠忠實是有的,說錯誤是不會的。異部宗輪論,是有部學者世友論師,對于學派分裂的一種敘述。此外,還有分別說系的傳說,正量系的傳說,大衆系的傳說等。他們各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他派的分化,說得較爲翔實,對自宗的分化,說得較爲失真。所以研究學派思想的分化,不能爲一系一派所蒙蔽,要從不同的角度,求得客觀的評價,始合學者態度。唯識學采源部派佛教概說章中說:“比較的研究起來,分別說系的銅铄部與犢子系的正量部關于大衆系的分派傳說,大衆部關于上座系的分派傳說,要比較正確、適當。他們敘述另一系的分派,因爲超身事外,所以還能作客觀的敘述”。這是最活潑最合理的一種看法。本論既爲有部系的學者所作,那他對于本系分化的解說,自不能全靠得住,所以得從其他部派的傳說中,去求得正確的認識。不然,就會先人爲主:以爲唯有這是正論,余皆不足信的妄說了。
二本論論題的略釋
無論那一部經或論,文前都有一個代表該經論意義的總名,藉以標明內容的所在。本題有通有別:論是遖題,凡後代佛幹所作的,不問是宗經論,或釋經谕,都名爲論。論,是通于一切阿毗達磨藏的。異部宗輪是別題,此唯本論得此旌稱,余論不得標此名的。異是不同,部足類別。不同的類別,是由學者對于論理的觀感不同、解釋不同,所以名爲異部。宗是宗尚或主義的意思;輪是譬喻,有能動能轉的意思。合言之,學者對于所宗尚的教義,時作不同的取舍,就如轉動的輪盤,時此時彼,沒有一定,所以名爲宗輪。基師說:“人有殊途,厥稱異部,法乖一致,愛號宗輪”。又輪爲輪形的武器,有摧輾怨敵的功能;宗是所尊奉的理論,用以指導群迷者。作者的意思:教內教外,有各種不同的理論,致使學者莫知適從。今爲成立佛法的正論,摧折內外的邪論,所以名爲宗輪。論有分別抉擇、教授敵誡的意思:教授足約指導後學說,教誡是約策勵後學說。策勵後學,勤求大法,坡名罵論。
叁本論論文的組織
印度論師造論,各有作風不同,從多分說,大都在造論前,先申敬禮,次明動機。敬禮的對象,是佛法僧寶,但因作者的意趣不同:有的敬禮佛寶,有的敬禮法寶,有的敬禮僧寶,有的雙禮二寶,有的具禮叁寶。敬禮的用意,是求叁寶加被及令人生信。本論風格迪異諸家,所以論前無禮敬文。其次,佛教…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