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十叁七,有說就是重觀第十二心道類智的第二刹那相續心;有說是總觀欲界四谛及上二界四谛的一念心。依此十叁七而觀,有次第證果的,有超越證果的:次第證者,以十二心爲初果向。以第十叁心爲住初果;超越證者,如曾以有漏道已斷欲界修惑的前六品,以十二心爲二果向,以第十叁七爲住二果,如曾以有漏道已斷欲界九品修惑盡,則以十二心爲叁果向,以第十叁七爲住叁果。所以說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二七頃說名行向,第十叁七說名住果。
有如是等多差別義者,是結成。謂像上所說的犢子部的宗義,與共他各派所說
的比較起來,是有很多很大的差別的。
2 余四部差別異義
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部中流出四部:謂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釋頌言:已解脫更墮,墮由貪複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
此中所說的一頌,木爲犢子系的學者所共誦的,最初大家誦此頌時,並沒有什麼不同意見,後來爲了解釋頌中的含義,這才彼此提出不同的說法而分爲四部。今就四部不同的解釋,分說如下:
一、法上部釋:有諸經中及阿毗達磨,說阿羅漢有六種,即退法、思法、護法、女住法、堪達法、不動法是。把這六種再分類起來,有退、住、進的叁類。在這叁類中,法上學者認爲:退阿羅漢的一類,雖已解脫了一切煩惱,但仍更退墮下來,他之所以會退墮,由于有時的起負,雖內起負而更退墮,但退後不久,立又還複他的果位,所以說:已解脫更墮,墮由貪複還。仕阿羅漢的一類,由于遠離了殊勝的退緣,所以不會再退,雖說不再退墮,然由遠離了殊勝加行的因緣,所以也不再增進。他們不退不進,唯以所獲得的安喜而樂住之,所以說:獲安喜所樂。進阿羅漢的一類,隨己所得的解脫樂,更求生起現法樂住,所以說:隨樂行至樂。
二、賢胄部釋:頌中的初二句,是約聲聞羅漢說的。羅漢有六種,已解脫,指護法、安住、堪達、不動的四種種姓;更墮、墮由貪、複還,指退法、思法的二種種姓。頌中的第叁句,是約獨覺聖者說的。他們獲得了安喜之樂以後,就安然的享受其果樂了。頌中的末後一句,是約最高佛果說的。到達佛果的高位,就可隨樂行至樂了。
叁、正量部釋:此部學者以四沙門果分六種人說明此頌。已解脫,指初果,因爲初果聖者,最初斷除了迷理的見惑,得到擇減的解脫。更墮,指家家,是證初果後向二果進趣的一來向的聖者。他在預流的進修位中,或在異生位中的時候,斷除了欲界的叁四品的思惑,更受欲有的叁(斷叁品)二(斷四品)生,所以說更墮爲家家。但這所謂墮,不是指退墮其果說,是約數數墮在人天同處說的。複還,指一來果,因他還一往天上一來人間而後方得涅槃的。墮由貪,指一間人,是證二果後向叁果進趣的不還向的聖者。他在一來的進修位中,斷除欲界的七品或八品的思惑,更受欲有天或人中所余的一生,名爲一問。由于爲一品貪惑所間隔而不得涅槃的緣故,所以說墮由貪。獲安喜所樂,指不還果聖者。證得此果的聖者,不再還生到欲界,就以所獲得的安喜爲所樂了。隨樂行至樂,指阿羅漢聖者。證得此果的聖者,能隨他的意樂而入涅槃界中享受其涅槃至樂的。
四、密林山部釋:此部學者以六種阿羅漢說明此頌。已解脫,指思法。思法羅漢,得解脫後,時刻的懼怕退失自己先前所得的功德,所以極力的守護,甚而至于常常的以刀扣在自己的頭上,思自毀漢的心情警誡著自己,方才保持所得的解脫不退。更墮,指退法。退法羅漢,得解脫後,遇到了少緣,就將自己所得的又退失了。墮由貪,指護法。護法羅漢,得解脫後,恐于所得有所退失,喜自防護,在防護得嚴密的時候,不自有退,在防護稍爲疏忽的時候,或由貪退,所以說墮由貪。複還,指安住。安住羅漢,得解脫後,雖不後退,亦不增進,然還得果,安住于果。獲安喜所樂,指堪達。堪達羅漢,得解脫後,由于他的性有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所以能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指不動。不動羅漢,得解脫後,能隨他的意樂而至涅槃界中享受他的涅槃至樂。
如上四部,對于頌文的解釋,有著這樣的不同,怎不四分五裂呢?所以論文說: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部中流出四部。
四 化地部本末宗同異義
l 化地部本宗同義
其化地部本宗同義: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爲是有。于四聖谛一時現觀,見苦谛時能見諸谛,要已見者能如是見。隨眠非心亦非心所,亦無所緣,與缰異。隨眠自性心不相應,缰自性心相應。異生不斷欲貪嗔恚。無諸外道能得五通。亦無天中住梵行者。定無中有。無阿羅漢增長福業。五識有染亦有離染。六識皆與尋伺相應。亦有齊首補特伽羅。有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無出世靜慮,亦無無漏尋。善非有因。預流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道支皆是念住所攝。無爲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叁、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入胎爲初,命終爲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說一切行皆刹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此等是彼本宗同義。
比部廷在佛滅後叁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所分出的,他的思想怎樣,在此略爲一談,先說他的本宗同義。
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爲足有者,一切法不出有爲、無爲,有爲不出過、現、未來的叁世;此叁世有爲及諸無爲,在化地部的學者看來,過去與未來,是沒有體的
現在與無爲,是有自體的:此說同于大衆部,異于有部,參看前面大衆部的解釋可知。
于四聖谛一時現觀者,此說同前大衆部,異前說一切有部。化地學者說的頓觀四谛,不是在加行位而是在見這位。行者到了見道位時,或由空行相的共相觀,或由無我行相的共相觀,一念頓觀四聖谛,遍了四谛理,不是別別的先觀苦谛,次觀集谛,再觀減谛,後觀道谛。
見苦谛時能見諸谛等者,是約修道位中觀四谛說的。見道位中的頓觀,定總觀四谛相,此修道位中的頓觀,是觀四谛的差別相。謂行者在觀四谛時,于一刹那中了達苦谛自相時,同時亦能了達集、滅、道的叁谛自相。雖說如此,但不足任何行者都能這樣,必須是要先于見道已能總觀見谛理者,進入修道以後,由于觀智的純熟,方能對四谛的差別相如是觀見。
隨眠非心至應缇自性心相應者,隨眠是貪嗔等的煩惱種子,屬于不相應行,不是心心所法,所以沒有所緣。纏是煩惱的現行,屬于相應的心所法而與心王相應的。此說完全同于大衆系,檢前所說可知,不重釋。
異生不斷欲貪嗔恚者,是對前有部異生能斷欲貪嗔恚說的。斷惑離系,是無漏聖道的功用,異生位中,沒有無漏的聖道現前,怎能斷除欲貪嗔恚
雖不能斷,但能暫伏。如婆沙舉經部譬喻師說:“異生不能斷諸煩惱。大德說曰:異生無有斷隨眠義,但能伏纏”。又百四十說:“如譬喻者說:無有世俗道能斷煩惱。彼大德說:異生無有斷隨眠者,但能伏纏,亦非世俗道有永慚義,由契經言,聖慧見已方能斷故”。當知彼譬喻者聽說,即同此化地學者的意思,所以說異生不斷貪恚。—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者,此說同前雪山及後法藏部,異前說一切有及犢子部。通是什麼意思
沒有擁塞者謂之通。婆沙百四十一舉問答說:“問:何故名通
答:于自所緣無倒了達,妙用無礙故名爲通”。所謂無倒了達,所謂無所擁塞,談何容易于沒有真智實慧,怎能辦到
外道諸仙所缺乏的,就是真實智慧,所以不能獲得五通。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此說同前雪山部,異前一切有部。所以然者,六欲天中,淫樂的境界多,隨時隨處,都有欲樂在引誘著你,使你自然而然的顛倒在欲樂中,無暇去修清淨的梵行。
定無中有者,此說同前大衆部,異前一切有部。如有部舉以證爲中有的幹闊婆,在此部看來,幹閣婆只是帝釋天的作樂神,並不是什麼生死二有之間的中有。婆沙五十叁說:“健達縛者,足天樂神,晝夜常爲諸天作樂”。當知健達縛,就是幹闊婆,翻譯不同而已;所以沒有中有。
無阿羅漢增長福業老,是對前有部有阿羅漢增長福業說的。福業的增長,是由煩惱的力量,所作已辦的阿羅漢,已沒有煩惱的存在,那裏還能合有漏的福業增長
至說羅漢的留壽舍壽,是由過去的故業。即轉故業爲壽業,或轉壽業爲富業,並不足由現在的布施、修定、發願的思業力量,這新創的施等,不是增長業,所以也就不感杲。
五識有染亦有離染者,此說同于大衆部,異于犢子的五識無染亦非離染說,亦異于有部的有染無離染說。此部學者認爲五識足有計度分別的,由計度分別力,能創造有漏的雜染,也能生起無漏的聖道以離染。基師疏說:“五識有離染,以(眼識)見佛等(耳聞正法)爲近無間,引生聖道”。由五識能引生初無漏聖道,所以證知五識亦有離染。
六識皆與尋伺相應者,在學派中,關于尋伺,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部說:六識皆與尋伺相應;就是尋伺二法,也是同時並起相應的。婆沙四十二說:“此中顯示即一心中,粗性名尋,細性名伺。……尋令心粗,伺令心細。問:雲何一心粗細二法互不相違
答:所作異故。尋性猛利,伺性遲鈍,共助一心,故雖粗細而不相違”。經部說:能與尋伺相應的,在六識中,唯有意識;意識雖與尋伺二法相應,但尋伺二者卻不能同時俱起。俱舍論說:“由是應知尋伺二法,定不可執一心相應”。這是俱舍論中有部與經部诤論尋伺俱不俱起後,論主所下的結論。化地部的本計,雖承認尋伺與六識都相應,但不承認尋與伺可以同時俱起。婆沙四十二說:“有余師(即化地本計學者)說:此顯心粗時有尋性,心細時有伺性。若作是說,應顯尋伺非一心俱,心粗細時刹那別故”。其實,在有部的舊論中,亦有主張尋伺爲前後之說的。但化…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