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P23

  ..續本文上一頁地的末計,又說尋伺二法,一心同時相應了。所以本論下文說:“尋伺相應”。

  亦有齊首補特伽羅者,是對有部說的。齊與際相通,就是到達叁界生死邊際的意思。齊首補特伽羅,指不遠果的聖者,斷盡欲界的九品思惑,生到叁界最高的有頂大 :非想非非想處,在此天中,既沒有無漏現起,也不生起下地無所有處的無漏聖道,以斷余惑取無學果,但到臨命終時,他所余的感染,自然而然的消滅,得羅漢果,入般涅槃。此說與分別論者所說相似。如婆沙百八十五說:“分別論者說有齊頂阿羅漢故。彼說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處:于命終時煩惱業命叁事俱盡,不由聖道得阿羅漢果”。可足有部的說法不同,他認爲有頂天中,雖沒有聖道現前,但生有頂的不還聖者,要想解決所余的惑染,必起無所有處的聖道,方能辦到,不可不由聖道而能盡漏。所以必起無所有處聖道者,因爲此與有頂最爲鄰近的緣故。化地學者不同彼說,所以說有齊首補特伽羅。

  有世問正見者,此說同于有部,異于大衆部。有說信、進、念、定、慧五根中的慧根,名爲正見;此說以五根外的有漏善慧,名爲正見。五根中的慧根,屬于無漏的,不得說爲世間正見,因世間正見,是屬有漏的。婆沙幾十九說:“顯意識俱一切善慧皆見性攝”,即是指此世間正見。

  無世間信根者,此說同于大衆部,異于有部。根是增上義,世間的有漏信,無增上用,所以不得立名爲根。根又有堅固不拔不易政轉義,世間的有漏信,隨時會被其他思想所動搖聽政變,所以不得立名爲根。

  無出世靜慮者,是對前有部有出世靜慮說的。此部學者認爲:靜慮,不特佛法者可以修得,就是一般的外道及普通的凡夫,也能修得,所以未至、中間及四根本定,唯屬有漏的世間靜慮。不特色界的六地是有漏世間的,就是無色界定的前叁定,也是有漏世間的。雖說如此,然有入見道的聖者,依于未至、中間、四根本定而起無漏入見道時,可以說爲無漏,但這已名爲定而不名爲靜慮了。所以凡是說爲靜慮的,決定是世間的,不是出世的。

  亦無無漏尋者,是對前有部有無漏尋說的。尋足內心中的一種粗顯的活動,只有在有漏的心識中,發展他的特性,一到無漏界中,就失卻他的活動力了,所以唯是屬于有漏。伺的性細,所以不特有漏界有他的活動力,就是無漏界也有他的活動力,因而通于無漏。至于有部舉道支中的正思惟以尋爲體而證明尋通無漏,足也不然,因爲其體實是有漏的,不過約他能助無漏:而說名爲道支的。所以無無漏尋。

  善非有因者,是對前有部有善是有因說的。吾人的行爲活動,有善有惡,惡行是叁有因,學派間沒有什麼诤論,善行是不是叁有因,有部與化地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有部說有善是有因,化地說善不是有因。他們認爲:有漏的善行,那怕是一毫之做,都是解脫的因性,決不感受叁界生死果報的。如本業璎珞經佛母品中說:“一切善受佛果”,就是此意。善行雖不直接爲叁有因,但能間接的助不善的引業,感總報中的別果,如說他爲感叁有的正因,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善非有因。

  預流有退者,此說同于大衆部,異于說一切有部。初證預流果的聖者,雖已創得無漏聖道,但其基礎非常薄弱,因爲他才斷除見所斷惑,尚未斷除修所斷惑,修惑擾動的時候,可能使所得的預流果有退的,所以說預流有退。

  諸阿羅漢定無退者,此說同于大衆部,異于說一切有部。證羅漢果者,障盡明圓,生死已了,梵行已立,決不會再退墮的。至于經說有退法阿羅漢,是約退現法樂住說,不是約退果法說。現法樂住,是在四根本靜慮現前時所得的。如說;“根本靜慮現前時,必受現樂,故偏說之。後樂不定,或退生下地時不受樂,或進生上地亦不受,或般涅槃時亦不受,故唯以根本靜慮現前爲現法樂住”。余如前大衆部中所說。

  道支皆是念住所攝者,念住就是四念住,道支就是八聖道。照前有部說,四念住能攝一切法;依此化地說,八聖道皆是念住攝,因他是以慧相應心所名爲念住的。婆沙百四十一說:“然此念住總說唯一,謂心所中一慧自性,根中慧根,力中慧力,覺支中擇法覺支,道支中正見”,既從慧相應法爲念住,所以念住能攝道支。

  無爲法有九種等者,有部只說擇滅、非擇滅、虛空叁種無爲,大衆部雖說九種無爲,而與此說不同。九種中的前叁無爲,各有一體,義如常說。不動無爲者,動是散動,即苦樂的情緒,有此苦樂情緒的存在,依大乘說,就障第四靜慮的顯現,如果離去散動的苦樂情緒,得第四定,即名不動無爲。今化地學者說,散動的苦樂情緒,能障諸定,不是唯限于第四靜慮的。行者如果離去苦樂受的散動,就得不動無爲。善、惡、無記的叁性真如,是約他必然的理性,不變的法則說的。如善法是感可愛果的,那就小論是在什麼時候,或在什麼方所,只要他是善的法,必然的就感可愛的果,決不會變爲感那不可愛的果;惡法是感不可愛果的,那就不論是在什麼時候,或在什麼方所,只要他是惡的法,必然的就感不可愛的果,決不會變爲感那可愛的果;無記法不感果,其理亦然。雖有叁性無爲的差別,但約無爲的理性說,同是一善性,這不可不知。道支及緣起一一真如,如上大衆部論無爲時所釋,今不重達。

  入胎爲初命終爲後等者,是說一期生命的始終中間,色心二法都是有轉變的。且以色根大種說,不論是在胎內或胎外,都是不斷的在轉變的:如胎內的羯刺藍轉變爲頰部昙,由頰部昙轉變爲閉屍,由閉屍轉變爲鍵南等;胎外的由嬰孩轉變爲少年,由少年轉變爲青年,由青年轉變爲壯年,由壯年轉變爲老年等:所以說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的轉變更易明白,如時而變爲此一心念,時而又變爲彼一心念等:所以說心心所法亦有轉變。

  僧中有佛至非別施佛者,是對後法藏部然別施佛果大非僧說的。佛是佛法的創覺者,僧是佛法的奉行者,也可說佛是先覺者,僧是後覺者,雖有先覺後覺的不同,但先覺者的慧命卻是寄托在後覺者的僧團中的,所以有說“佛在僧數”。僧中既有佛在,發心供施叁寶者,只要能夠施僧,自然就能獲得廣大的輻報,不一定要特別的另外施佛,方能得大果報。中含矍昙彌經也說:“施比丘僧已,便供養佛,亦供養衆”。由此證知施僧的功德最大。婆沙百叁十說:“若以飲食奉施如來,有造僧伽藍施四方僧衆,比獲施福果大于彼,以僧伽藍無障礙故。……若唯施佛但佛應受,僧衆不受故福爲劣;若施僧衆,僧衆與佛俱應納受,故福爲勝,無障礙故,獲福無限故”。所以約佛在四方僧中說,供僧勝于供佛。

  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者,是對前有部叁乘聖道各有差別及對後法藏部解脫雖;而聖道異說的。叁乘同得一解脫,在前有部講佛與二乘解脫無異的地方已經講過,現在只談一談叁乘皆同一道的意思。道指一切智及一切種智,智有其體亦有共用。就其作用說,佛與二乘的道,有勝劣的差別,就其自體說,佛與二乘的道,沒有什麼不同。如聲聞所得的無漏道,到後成佛時,還是這個無漏道,不過轉下品的成爲中品,轉中品的成爲上品而已。

  說一切行皆刹那減者,有說准上色根大種皆有轉變看,諸行中只有少分是刹那滅的,還有多分是暫時住的。有說色根及心心所法,皆是刹那滅的,沒有一法可以暫時的安住。審此二說,以一切行皆刹那滅爲正確,因此是對下末計大地劫住非刹

  那滅說的。所以此說同于有部,異于犢子及本宗的末計。

  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者,是對前犢子執有不可說我及對後經部執有勝義補特伽羅說的。此部學者說: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沒有一個實有的法,可以從前世轉至後世。一般人不理解這前前非後後的刹那生滅,在身心相續中執有一個匝常存在的自我,這是多麼的錯誤!化地學者了解在刹那生滅的身心相續中,沒有真實的自我,所以說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

  此等是彼本宗同義者,結上所說,如文可知。

  2 化地部末宗異義

  其末宗異義者:謂說實有過去、未來。亦有中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業實是思,無身語業。尋伺相應。大地劫住。于家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隨眠自性恒居現在。諸蘊處界亦恒現在。此部末宗,因釋一頌執義有異,如彼頌言:五法定能縛,諸苦從此生,謂無明貪愛,五見及諸業。

  本宗同義,已如上說;末宗異義,略述如下。

  謂說實有過去、未來者,就時間方面講的。他們認爲不特現在世是實有的,即過去世與未來世也是實有的。此說同于有部,異于本宗及大衆部。亦有中有,此說也與有部相同,而與本宗及大衆部異。一切法處皆是所知,是說法處中所攝的心所、不相應、無爲、無表色等;切法,皆是世俗智之所了知的。一切法處亦是所識,是說法處中聽攝的心所、不相應、無爲、無表色等一切法,亦皆爲有漏散識之所認識的。此說同于有部,異于大衆部。業實是思無身語業者,此說同于經部譬喻師,異于說一切有部。業在佛法中是個重要的論題。從行爲活動所依據的來分判,向來說有身、口、意的叁業。討論到這叁業的足色、是心,學者間的意見就分歧了:有部說:意業是以思心所爲體的,因思心所所發動引生的身、語的表、無帙業,是以色法爲體的。譬喻者說:“身、語、意業,皆是一思”,是說叁業都是以思爲體的。木論說業實是思,無身語業,足說唯以思心所爲叁業之體,大同譬喻者所說。爲什麼這樣說呢

  唯識學探源說:“因“思維思”而引起的“作事思”,能發動身體的運動,言語的诠辨;這動身發語的“作事思”,是身業與語業。身體的運動與言語的诠表,只是思業作事所依的工具”。由此知道,業實是思,沒有身語的二業。尋伺相應,是說尋與伺,雖有粗細的不同,但在一心中可以同時相應。此說同于有部,異于經部及本計。大地幼住,是說在諸法中,外界的色法如大地,是能在從成幼起到壞劫終的長時間內暫…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二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