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住而不滅的。此說同于正量部,異于本計及有部。于牢堵波等者,窣堵波就是塔。在印度,有藏舍利的塔,有藏法寶的塔。後之佛子,爲了敬重舍利,尊重法寶,常常的以香華去供養塔。但供養塔的福果是大是小,學者問就又展開論戰了:化地末計及製多山部,說于傘堵波興供養業,雖不是完全沒有福果,但所獲得的福果很少,因爲沒有攝受施物的歡喜利益的。不特施率堵波是如此,就是于佛像及十二分經興供養業也是如此。可是法藏部的說法不同,這到下文可知。隨眠自性恒居現在,是說隨眠爲種子而不相應,雖屬不相應行而念念恒居現在,因爲現在是不斷的,前念滅了,後念生起,又爲現在。不特隨眠自性是恒居現在,就是蘊、處、界的叁科諸法,也是恒居現在的。此說在起滅間斷的現象界後,有蘊等一切法的種子念念恒在。所以叁科諸法的現行,雖時時的有間斷,而叁科諸法的種子,卻足念念相續恒住現在的,由這恒住現在的種子,才不斷的生起叁科的現行,所以說諸蘊處界亦恒現在。
化地末宗除了上述不同的異義外,因釋一頭的內容含義,彼此又有差別的見解發生。所釋的頌子是這樣的:衆生被系縛在生死的牢獄中,受種種的痛苦逼迫包圍,不能跳出生死的牢獄,解脫衆苦的逼迫,原因是有五法系縛著他,從這能系縛的五法中,産生種種的痛苦,所以說:五法定能縛,諸苦從此生。能縛的五法是那五法呢?一、無明,二、欲貪,叁、色無色愛,四、身、邊、邪、見、戒的五見,五、身、語、意一二業所造的諸業。所以說:謂無明、貪、愛、五見及諸業。五法的意義,在基師述記中,有兩種解釋可參閱,茲不述。
五 法藏飲光經量叁部之宗義
l 法藏部之宗義
其法藏部本宗同義:謂佛雖在倌中所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于審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無諸外道能得五通。阿羅漢身皆是無漏。余義多同大衆部執。
法藏部是從化地部流出的,他的思想,大多同于大衆部,而多異于所從出的化地部。現在就將此部的宗義,略說如下。
謂佛雖在僧中所攝等者,是對前化地部施僧便獲大果非別施佛說的。佛在僧數的這話,此部認爲是不錯的。不過發心供養者,如特別的供養于佛,那所獲得的福果是廣大的,如普遍的供養于僧,那所獲得的福果就較少了。什麼道理呢
因發心者別施于佛時,是一心的專注在所恭敬的佛境上的,不生絲毫的佛勝僧劣的觀念,因此得果特別廣大;如以爲佛在僧中,與僧同樣的施供,那能施的心就寬漫而不專一,同時可能生起佛是無上僧足有上的觀念,所以這樣施供,所得的果報,自然就很少了。于率堵波等者,是對化地本計說的。塔有舍利塔、緣起塔二種。舍利塔是藏的佛的生身遺骨,緣起塔是藏的佛的法身經典。所以人們見了舍利塔,就如見到佛的生身,見了緣起塔,就如見了佛的法身。如是生身、法身,如能發心供養,當然就能獲得廣大的報果了。于窣堵波興供養業,所以得廣大福果者,因爲佛能攝受施者所施的緣故。婆沙百十一二說:“若我住世有于我所恭敬供養,及涅槃後乃至千歲,于我都(舍利)如芥子許恭敬供養,我說若住平等之心,感異熟果平等平等。由此言故,世尊滅度雖經千歲,一切世間恭敬供養佛皆攝受”。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者,叁乘聖者所斷的煩惱,所得的解脫是一樣的,所不同者,只是能證的聖智有叁品的差別罷了。此說同于說一切有部,異于化地本計。無諸外道能得五通,此說同于雪山及化地部,異于有部及犢子部。阿羅漢身皆是無漏者,漏是煩惱的別名。爲漏所依能起于漏的是有漏身,諸羅漢身非漏所依不起于漏,所以是無漏的;爲漏所緣能令他煩惱增長的是有漏身,諸羅漢身非爲漏境亦不隨增他的煩惱,所以是無漏的。譬喻師說無學身是無漏的,雖與此部相同,但他說外色也是無漏,則非此部所許。大衆學者,雖說佛身是無漏的,但說無學身是有漏的;有部不但無學身是有漏的,就是佛身也是有漏的,所以均與此部的看法不同。法藏的宗義,不同他部的,略如上述;其他還有很多的意義,大同于大衆部聽說,所以此處不再多說了。
2 飲光部之宗義
其飲光部本宗同義:謂若法已斷已逼知則無,未斷未逼知則有。若業果已熟則無,果未熟則有。有諸行以過去爲因,無諸行以未來爲因。一切行皆刹那滅。諸有學法有異熟果。余義多同法藏部執。
飲光部又名善歲部,是從說一切有部流出的。他的思想,大多同于法藏部,所
不同的,現在略述如下。
若法已斷等者,是對有部說的。此中說的法,是指的煩惱。現所討論的,是關于煩惱有無的問題。依有部說:行者以無間道斷除煩惱,約過去的說,只斷煩惱的得,不斷煩惱的體,其體猶存在于過去的;約未來的說,也只舍煩惱的得,不斷煩惱的體—,其體猶存在于未來的。今飲光部說:擾亂身心的煩惱,在未以聖道把他斷除—前,存在于有情的身中,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已以無間道斷除了煩惱,證得了擇滅無爲,那就不但沒有了過去的煩惱得,連過去的煩惱體實也沒有了。所以說:若法已斷(無問道)已遍知(解脫道—)則無,未斷未遍知則有。若業果已熟則無等者,是論已感報果的業體爲有爲無。業是感果的,沒有感果之前,其業力的存在,是佛教徒所公認的、,但若業已感果,其體是有是無,學者問就有诤論了。有部說:果未熟時,業入過去,固有其體,就是果已熟時,過去業體仍是存在的。如婆沙五十一說的“顯異熟因果已熟位其體猶有”,就是有部所主張的。今飲光部說:未感報果的業力,雖滅入過去猶有其體的存在,但已感報果的業力,滅入過去就無其體存在了。如婆沙五十一說:“或複有執:諸異熟因果若熟已,因體便無,如飲光部。彼作是說:諸異熟因果未熟位其體猶有,果若熟已其體便無。如外種子,芽未生位其體猶有,芽若生已其體便無”。有諸行以過去爲因等者,是論現實存在的有爲諸行,是以過去法爲他生起的因,還是以未來法爲他生起的因的。照有部說:現在生起的有爲諸行,固是以未來法爲他的能作因,就是滅入過去的有爲諸行,也是以未來法爲他的能作因的。婆沙二十一說:“未來法與過去現在法爲能作因”,即是此意。但飲光部說:只有諸行以過去法爲他的能作因,沒有諸行從未來法爲他的能作因的,所以與有部所說完全不同。一切行皆刹那滅,此說同于有部,異于犢子的大地、命根暫住及化地末宗的大地劫住。諸有學法有異熟果者,是對有部等說的。一般所講的異熟果,是指由善惡業所招感的;現說諸有學法所有的異熟果,是指的無漏果非爲有漏。因無漏法,只有使有漏的叁有消滅,決不會還令感有漏的異熟果的。無漏法之所以名爲異熟果者,是約他前念的無漏能引生後念的無漏,而後念的無漏果由前念的無漏因轉變成熟的,所以假名爲異熟果,實際,是無漏引生無漏的等流果,與通常所說的由善惡業變異而熟的異熟果,是絕對不同的。有說無漏法也可感叁有生死的異熟果的:如初二果的聖者,雖已得其所得的無漏法,但因還有欲界的煩惱未盡斷除,縱無漏法不墮界,亦感欲界的異熟果。又如叁果不還聖者,雖將欲界受生的煩惱斷了,不再還生欲界,但因上界受生的煩惱未盡斷除,縱然是得到了無漏法,也還得感上界的異熟果。從上兩種說法來看,所以證知諸有學法有異熟果。飲光學者的宗義,略如上說,至于其他有關佛法的思想,大都同于法藏部所說,所以這兒也就不多說了。
3 經量部之宗義
其經量部本宗同義: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非離聖道有蘊永減。有根邊蘊,有一味蘊。衆生位中亦有聖法。執有勝義補特伽羅。余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經量部是從說一切有部流出的,因他衡量佛法,皆以佛經爲准,所以名爲經部。從有部流出的經部,在思想方面,雖還大多同于有部,但究有很多理論異于有部,所以後來成爲有部的勁敵。現將他的宗義,略述一些如下。
謂說諸蘊等者,是明得名說轉部的所以。經部亦名說轉部,他之所以得名說轉部,是因他主有諸蘊能從前世轉至後世的緣故。能夠移轉的諸蘊,究竟是指的什麼
向來學者還未曾明確的指出,雖基師述記中,說此爲實法我,但實法我又是什麼
這就很難說了:有說指我的實體,有說是指種子,未知孰是。現在印順法師研究所得,認爲移轉的諸蘊,與下文的根邊蘊及一味蘊有關系的,這到下面再說。非離聖道有蘊永滅,此說同于化地本計,異于有部所說。叁界生死所有的五取蘊,要想把他永遠的斷滅,不是世間的有漏六行所能辦到的,必須是出世的無漏聖道才能解決的,所以說非離聖道有蘊永滅。婆沙五十一也說:“謂譬喻者作如是說,異生不能斷諸煩惱。大德說日:異生無有斷隨眠義,但能伏纏。……謂契經說:若以聖慧見法斷者,是名真斷,非諸異生已有聖慧,故未能斷”。有根邊蘊,有一味蘊者,唯識學采源說:“一味蘊的含義,山不輪論與各種論典,都沒有詳細的說到;只有窺基的述記曾這樣說:“一味者,即無始來展轉和合一味而轉,即細意識曾不間斷。此具四蘊。……根謂向前細意識住,生死根本,故說爲根。因此根故,有五蘊起。……然一味蘊是根本故,不說言邊。其余間斷五蘊之法,是末起故,名根邊蘊”。他把一味蘊,看做徽細的心心所法,是沒有色法的四蘊。一味相續的細心,是生死的根本,是間斷五蘊所依而起的根本。這一味而轉的細心,與論文的“諸蘊從前世轉至後世”,不無矛盾。我們應當另求解釋。大昆婆沙論十一卷中,曾敘述到不明部派的二蘊說。把他對照的研究起來,覺得這與經量本計(說轉)的一一蘊說,完全一致。以婆沙的二蘊說,解釋說轉部的諸蘊移轉,是再好也沒有了!婆沙論說:“有執蘊有一一種:一、根本蘊,二、作用蘊。前蘊是常,後蘊非常。彼作是說:根本、作用二蘊雖別,而共和…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