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住而不灭的。此说同于正量部,异于本计及有部。于牢堵波等者,窣堵波就是塔。在印度,有藏舍利的塔,有藏法宝的塔。后之佛子,为了敬重舍利,尊重法宝,常常的以香华去供养塔。但供养塔的福果是大是小,学者问就又展开论战了:化地末计及制多山部,说于伞堵波兴供养业,虽不是完全没有福果,但所获得的福果很少,因为没有摄受施物的欢喜利益的。不特施率堵波是如此,就是于佛像及十二分经兴供养业也是如此。可是法藏部的说法不同,这到下文可知。随眠自性恒居现在,是说随眠为种子而不相应,虽属不相应行而念念恒居现在,因为现在是不断的,前念灭了,后念生起,又为现在。不特随眠自性是恒居现在,就是蕴、处、界的三科诸法,也是恒居现在的。此说在起灭间断的现象界后,有蕴等一切法的种子念念恒在。所以三科诸法的现行,虽时时的有间断,而三科诸法的种子,却足念念相续恒住现在的,由这恒住现在的种子,才不断的生起三科的现行,所以说诸蕴处界亦恒现在。
化地末宗除了上述不同的异义外,因释一头的内容含义,彼此又有差别的见解发生。所释的颂子是这样的:众生被系缚在生死的牢狱中,受种种的痛苦逼迫包围,不能跳出生死的牢狱,解脱众苦的逼迫,原因是有五法系缚著他,从这能系缚的五法中,产生种种的痛苦,所以说:五法定能缚,诸苦从此生。能缚的五法是那五法呢?一、无明,二、欲贪,三、色无色爱,四、身、边、邪、见、戒的五见,五、身、语、意一二业所造的诸业。所以说:谓无明、贪、爱、五见及诸业。五法的意义,在基师述记中,有两种解释可参阅,兹不述。
五 法藏饮光经量三部之宗义
l 法藏部之宗义
其法藏部本宗同义:谓佛虽在倌中所摄,然别施佛果大非僧。于审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佛与二乘解脱虽一而圣道异。无诸外道能得五通。阿罗汉身皆是无漏。余义多同大众部执。
法藏部是从化地部流出的,他的思想,大多同于大众部,而多异于所从出的化地部。现在就将此部的宗义,略说如下。
谓佛虽在僧中所摄等者,是对前化地部施僧便获大果非别施佛说的。佛在僧数的这话,此部认为是不错的。不过发心供养者,如特别的供养于佛,那所获得的福果是广大的,如普遍的供养于僧,那所获得的福果就较少了。什么道理呢
因发心者别施于佛时,是一心的专注在所恭敬的佛境上的,不生丝毫的佛胜僧劣的观念,因此得果特别广大;如以为佛在僧中,与僧同样的施供,那能施的心就宽漫而不专一,同时可能生起佛是无上僧足有上的观念,所以这样施供,所得的果报,自然就很少了。于率堵波等者,是对化地本计说的。塔有舍利塔、缘起塔二种。舍利塔是藏的佛的生身遗骨,缘起塔是藏的佛的法身经典。所以人们见了舍利塔,就如见到佛的生身,见了缘起塔,就如见了佛的法身。如是生身、法身,如能发心供养,当然就能获得广大的报果了。于窣堵波兴供养业,所以得广大福果者,因为佛能摄受施者所施的缘故。婆沙百十一二说:“若我住世有于我所恭敬供养,及涅槃后乃至千岁,于我都(舍利)如芥子许恭敬供养,我说若住平等之心,感异熟果平等平等。由此言故,世尊灭度虽经千岁,一切世间恭敬供养佛皆摄受”。佛与二乘解脱虽一而圣道异者,三乘圣者所断的烦恼,所得的解脱是一样的,所不同者,只是能证的圣智有三品的差别罢了。此说同于说一切有部,异于化地本计。无诸外道能得五通,此说同于雪山及化地部,异于有部及犊子部。阿罗汉身皆是无漏者,漏是烦恼的别名。为漏所依能起于漏的是有漏身,诸罗汉身非漏所依不起于漏,所以是无漏的;为漏所缘能令他烦恼增长的是有漏身,诸罗汉身非为漏境亦不随增他的烦恼,所以是无漏的。譬喻师说无学身是无漏的,虽与此部相同,但他说外色也是无漏,则非此部所许。大众学者,虽说佛身是无漏的,但说无学身是有漏的;有部不但无学身是有漏的,就是佛身也是有漏的,所以均与此部的看法不同。法藏的宗义,不同他部的,略如上述;其他还有很多的意义,大同于大众部听说,所以此处不再多说了。
2 饮光部之宗义
其饮光部本宗同义:谓若法已断已逼知则无,未断未逼知则有。若业果已熟则无,果未熟则有。有诸行以过去为因,无诸行以未来为因。一切行皆刹那灭。诸有学法有异熟果。余义多同法藏部执。
饮光部又名善岁部,是从说一切有部流出的。他的思想,大多同于法藏部,所
不同的,现在略述如下。
若法已断等者,是对有部说的。此中说的法,是指的烦恼。现所讨论的,是关于烦恼有无的问题。依有部说:行者以无间道断除烦恼,约过去的说,只断烦恼的得,不断烦恼的体,其体犹存在于过去的;约未来的说,也只舍烦恼的得,不断烦恼的体—,其体犹存在于未来的。今饮光部说:扰乱身心的烦恼,在未以圣道把他断除—前,存在于有情的身中,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已以无间道断除了烦恼,证得了择灭无为,那就不但没有了过去的烦恼得,连过去的烦恼体实也没有了。所以说:若法已断(无问道)已遍知(解脱道—)则无,未断未遍知则有。若业果已熟则无等者,是论已感报果的业体为有为无。业是感果的,没有感果之前,其业力的存在,是佛教徒所公认的、,但若业已感果,其体是有是无,学者问就有诤论了。有部说:果未熟时,业入过去,固有其体,就是果已熟时,过去业体仍是存在的。如婆沙五十一说的“显异熟因果已熟位其体犹有”,就是有部所主张的。今饮光部说:未感报果的业力,虽灭入过去犹有其体的存在,但已感报果的业力,灭入过去就无其体存在了。如婆沙五十一说:“或复有执:诸异熟因果若熟已,因体便无,如饮光部。彼作是说:诸异熟因果未熟位其体犹有,果若熟已其体便无。如外种子,芽未生位其体犹有,芽若生已其体便无”。有诸行以过去为因等者,是论现实存在的有为诸行,是以过去法为他生起的因,还是以未来法为他生起的因的。照有部说:现在生起的有为诸行,固是以未来法为他的能作因,就是灭入过去的有为诸行,也是以未来法为他的能作因的。婆沙二十一说:“未来法与过去现在法为能作因”,即是此意。但饮光部说:只有诸行以过去法为他的能作因,没有诸行从未来法为他的能作因的,所以与有部所说完全不同。一切行皆刹那灭,此说同于有部,异于犊子的大地、命根暂住及化地末宗的大地劫住。诸有学法有异熟果者,是对有部等说的。一般所讲的异熟果,是指由善恶业所招感的;现说诸有学法所有的异熟果,是指的无漏果非为有漏。因无漏法,只有使有漏的三有消灭,决不会还令感有漏的异熟果的。无漏法之所以名为异熟果者,是约他前念的无漏能引生后念的无漏,而后念的无漏果由前念的无漏因转变成熟的,所以假名为异熟果,实际,是无漏引生无漏的等流果,与通常所说的由善恶业变异而熟的异熟果,是绝对不同的。有说无漏法也可感三有生死的异熟果的:如初二果的圣者,虽已得其所得的无漏法,但因还有欲界的烦恼未尽断除,纵无漏法不堕界,亦感欲界的异熟果。又如三果不还圣者,虽将欲界受生的烦恼断了,不再还生欲界,但因上界受生的烦恼未尽断除,纵然是得到了无漏法,也还得感上界的异熟果。从上两种说法来看,所以证知诸有学法有异熟果。饮光学者的宗义,略如上说,至于其他有关佛法的思想,大都同于法藏部所说,所以这儿也就不多说了。
3 经量部之宗义
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非离圣道有蕴永减。有根边蕴,有一味蕴。众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经量部是从说一切有部流出的,因他衡量佛法,皆以佛经为准,所以名为经部。从有部流出的经部,在思想方面,虽还大多同于有部,但究有很多理论异于有部,所以后来成为有部的劲敌。现将他的宗义,略述一些如下。
谓说诸蕴等者,是明得名说转部的所以。经部亦名说转部,他之所以得名说转部,是因他主有诸蕴能从前世转至后世的缘故。能够移转的诸蕴,究竟是指的什么
向来学者还未曾明确的指出,虽基师述记中,说此为实法我,但实法我又是什么
这就很难说了:有说指我的实体,有说是指种子,未知孰是。现在印顺法师研究所得,认为移转的诸蕴,与下文的根边蕴及一味蕴有关系的,这到下面再说。非离圣道有蕴永灭,此说同于化地本计,异于有部所说。三界生死所有的五取蕴,要想把他永远的断灭,不是世间的有漏六行所能办到的,必须是出世的无漏圣道才能解决的,所以说非离圣道有蕴永灭。婆沙五十一也说:“谓譬喻者作如是说,异生不能断诸烦恼。大德说日:异生无有断随眠义,但能伏缠。……谓契经说:若以圣慧见法断者,是名真断,非诸异生已有圣慧,故未能断”。有根边蕴,有一味蕴者,唯识学采源说:“一味蕴的含义,山不轮论与各种论典,都没有详细的说到;只有窥基的述记曾这样说:“一味者,即无始来展转和合一味而转,即细意识曾不间断。此具四蕴。……根谓向前细意识住,生死根本,故说为根。因此根故,有五蕴起。……然一味蕴是根本故,不说言边。其余间断五蕴之法,是末起故,名根边蕴”。他把一味蕴,看做徽细的心心所法,是没有色法的四蕴。一味相续的细心,是生死的根本,是间断五蕴所依而起的根本。这一味而转的细心,与论文的“诸蕴从前世转至后世”,不无矛盾。我们应当另求解释。大昆婆沙论十一卷中,曾叙述到不明部派的二蕴说。把他对照的研究起来,觉得这与经量本计(说转)的一一蕴说,完全一致。以婆沙的二蕴说,解释说转部的诸蕴移转,是再好也没有了!婆沙论说:“有执蕴有一一种:一、根本蕴,二、作用蕴。前蕴是常,后蕴非常。彼作是说:根本、作用二蕴虽别,而共和…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