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的末计,又说寻伺二法,一心同时相应了。所以本论下文说:“寻伺相应”。
亦有齐首补特伽罗者,是对有部说的。齐与际相通,就是到达三界生死边际的意思。齐首补特伽罗,指不远果的圣者,断尽欲界的九品思惑,生到三界最高的有顶大 :非想非非想处,在此天中,既没有无漏现起,也不生起下地无所有处的无漏圣道,以断余惑取无学果,但到临命终时,他所余的感染,自然而然的消灭,得罗汉果,入般涅槃。此说与分别论者所说相似。如婆沙百八十五说:“分别论者说有齐顶阿罗汉故。彼说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处:于命终时烦恼业命三事俱尽,不由圣道得阿罗汉果”。可足有部的说法不同,他认为有顶天中,虽没有圣道现前,但生有顶的不还圣者,要想解决所余的惑染,必起无所有处的圣道,方能办到,不可不由圣道而能尽漏。所以必起无所有处圣道者,因为此与有顶最为邻近的缘故。化地学者不同彼说,所以说有齐首补特伽罗。
有世问正见者,此说同于有部,异于大众部。有说信、进、念、定、慧五根中的慧根,名为正见;此说以五根外的有漏善慧,名为正见。五根中的慧根,属于无漏的,不得说为世间正见,因世间正见,是属有漏的。婆沙几十九说:“显意识俱一切善慧皆见性摄”,即是指此世间正见。
无世间信根者,此说同于大众部,异于有部。根是增上义,世间的有漏信,无增上用,所以不得立名为根。根又有坚固不拔不易政转义,世间的有漏信,随时会被其他思想所动摇听政变,所以不得立名为根。
无出世静虑者,是对前有部有出世静虑说的。此部学者认为:静虑,不特佛法者可以修得,就是一般的外道及普通的凡夫,也能修得,所以未至、中间及四根本定,唯属有漏的世间静虑。不特色界的六地是有漏世间的,就是无色界定的前三定,也是有漏世间的。虽说如此,然有入见道的圣者,依于未至、中间、四根本定而起无漏入见道时,可以说为无漏,但这已名为定而不名为静虑了。所以凡是说为静虑的,决定是世间的,不是出世的。
亦无无漏寻者,是对前有部有无漏寻说的。寻足内心中的一种粗显的活动,只有在有漏的心识中,发展他的特性,一到无漏界中,就失却他的活动力了,所以唯是属于有漏。伺的性细,所以不特有漏界有他的活动力,就是无漏界也有他的活动力,因而通于无漏。至于有部举道支中的正思惟以寻为体而证明寻通无漏,足也不然,因为其体实是有漏的,不过约他能助无漏:而说名为道支的。所以无无漏寻。
善非有因者,是对前有部有善是有因说的。吾人的行为活动,有善有恶,恶行是三有因,学派间没有什么诤论,善行是不是三有因,有部与化地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有部说有善是有因,化地说善不是有因。他们认为:有漏的善行,那怕是一毫之做,都是解脱的因性,决不感受三界生死果报的。如本业璎珞经佛母品中说:“一切善受佛果”,就是此意。善行虽不直接为三有因,但能间接的助不善的引业,感总报中的别果,如说他为感三有的正因,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善非有因。
预流有退者,此说同于大众部,异于说一切有部。初证预流果的圣者,虽已创得无漏圣道,但其基础非常薄弱,因为他才断除见所断惑,尚未断除修所断惑,修惑扰动的时候,可能使所得的预流果有退的,所以说预流有退。
诸阿罗汉定无退者,此说同于大众部,异于说一切有部。证罗汉果者,障尽明圆,生死已了,梵行已立,决不会再退堕的。至于经说有退法阿罗汉,是约退现法乐住说,不是约退果法说。现法乐住,是在四根本静虑现前时所得的。如说;“根本静虑现前时,必受现乐,故偏说之。后乐不定,或退生下地时不受乐,或进生上地亦不受,或般涅槃时亦不受,故唯以根本静虑现前为现法乐住”。余如前大众部中所说。
道支皆是念住所摄者,念住就是四念住,道支就是八圣道。照前有部说,四念住能摄一切法;依此化地说,八圣道皆是念住摄,因他是以慧相应心所名为念住的。婆沙百四十一说:“然此念住总说唯一,谓心所中一慧自性,根中慧根,力中慧力,觉支中择法觉支,道支中正见”,既从慧相应法为念住,所以念住能摄道支。
无为法有九种等者,有部只说择灭、非择灭、虚空三种无为,大众部虽说九种无为,而与此说不同。九种中的前三无为,各有一体,义如常说。不动无为者,动是散动,即苦乐的情绪,有此苦乐情绪的存在,依大乘说,就障第四静虑的显现,如果离去散动的苦乐情绪,得第四定,即名不动无为。今化地学者说,散动的苦乐情绪,能障诸定,不是唯限于第四静虑的。行者如果离去苦乐受的散动,就得不动无为。善、恶、无记的三性真如,是约他必然的理性,不变的法则说的。如善法是感可爱果的,那就小论是在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方所,只要他是善的法,必然的就感可爱的果,决不会变为感那不可爱的果;恶法是感不可爱果的,那就不论是在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方所,只要他是恶的法,必然的就感不可爱的果,决不会变为感那可爱的果;无记法不感果,其理亦然。虽有三性无为的差别,但约无为的理性说,同是一善性,这不可不知。道支及缘起一一真如,如上大众部论无为时所释,今不重达。
入胎为初命终为后等者,是说一期生命的始终中间,色心二法都是有转变的。且以色根大种说,不论是在胎内或胎外,都是不断的在转变的:如胎内的羯刺蓝转变为颊部昙,由颊部昙转变为闭尸,由闭尸转变为键南等;胎外的由婴孩转变为少年,由少年转变为青年,由青年转变为壮年,由壮年转变为老年等:所以说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的转变更易明白,如时而变为此一心念,时而又变为彼一心念等:所以说心心所法亦有转变。
僧中有佛至非别施佛者,是对后法藏部然别施佛果大非僧说的。佛是佛法的创觉者,僧是佛法的奉行者,也可说佛是先觉者,僧是后觉者,虽有先觉后觉的不同,但先觉者的慧命却是寄托在后觉者的僧团中的,所以有说“佛在僧数”。僧中既有佛在,发心供施三宝者,只要能够施僧,自然就能获得广大的辐报,不一定要特别的另外施佛,方能得大果报。中含矍昙弥经也说:“施比丘僧已,便供养佛,亦供养众”。由此证知施僧的功德最大。婆沙百三十说:“若以饮食奉施如来,有造僧伽蓝施四方僧众,比获施福果大于彼,以僧伽蓝无障碍故。……若唯施佛但佛应受,僧众不受故福为劣;若施僧众,僧众与佛俱应纳受,故福为胜,无障碍故,获福无限故”。所以约佛在四方僧中说,供僧胜于供佛。
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者,是对前有部三乘圣道各有差别及对后法藏部解脱虽;而圣道异说的。三乘同得一解脱,在前有部讲佛与二乘解脱无异的地方已经讲过,现在只谈一谈三乘皆同一道的意思。道指一切智及一切种智,智有其体亦有共用。就其作用说,佛与二乘的道,有胜劣的差别,就其自体说,佛与二乘的道,没有什么不同。如声闻所得的无漏道,到后成佛时,还是这个无漏道,不过转下品的成为中品,转中品的成为上品而已。
说一切行皆刹那减者,有说准上色根大种皆有转变看,诸行中只有少分是刹那灭的,还有多分是暂时住的。有说色根及心心所法,皆是刹那灭的,没有一法可以暂时的安住。审此二说,以一切行皆刹那灭为正确,因此是对下末计大地劫住非刹
那灭说的。所以此说同于有部,异于犊子及本宗的末计。
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者,是对前犊子执有不可说我及对后经部执有胜义补特伽罗说的。此部学者说: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可以从前世转至后世。一般人不理解这前前非后后的刹那生灭,在身心相续中执有一个匝常存在的自我,这是多么的错误!化地学者了解在刹那生灭的身心相续中,没有真实的自我,所以说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
此等是彼本宗同义者,结上所说,如文可知。
2 化地部末宗异义
其末宗异义者:谓说实有过去、未来。亦有中有。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业实是思,无身语业。寻伺相应。大地劫住。于家堵波兴供养业所获果少。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现在。此部末宗,因释一颂执义有异,如彼颂言:五法定能缚,诸苦从此生,谓无明贪爱,五见及诸业。
本宗同义,已如上说;末宗异义,略述如下。
谓说实有过去、未来者,就时间方面讲的。他们认为不特现在世是实有的,即过去世与未来世也是实有的。此说同于有部,异于本宗及大众部。亦有中有,此说也与有部相同,而与本宗及大众部异。一切法处皆是所知,是说法处中所摄的心所、不相应、无为、无表色等;切法,皆是世俗智之所了知的。一切法处亦是所识,是说法处中听摄的心所、不相应、无为、无表色等一切法,亦皆为有漏散识之所认识的。此说同于有部,异于大众部。业实是思无身语业者,此说同于经部譬喻师,异于说一切有部。业在佛法中是个重要的论题。从行为活动所依据的来分判,向来说有身、口、意的三业。讨论到这三业的足色、是心,学者间的意见就分歧了:有部说:意业是以思心所为体的,因思心所所发动引生的身、语的表、无帙业,是以色法为体的。譬喻者说:“身、语、意业,皆是一思”,是说三业都是以思为体的。木论说业实是思,无身语业,足说唯以思心所为三业之体,大同譬喻者所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唯识学探源说:“因“思维思”而引起的“作事思”,能发动身体的运动,言语的诠辨;这动身发语的“作事思”,是身业与语业。身体的运动与言语的诠表,只是思业作事所依的工具”。由此知道,业实是思,没有身语的二业。寻伺相应,是说寻与伺,虽有粗细的不同,但在一心中可以同时相应。此说同于有部,异于经部及本计。大地幼住,是说在诸法中,外界的色法如大地,是能在从成幼起到坏劫终的长时间内暂…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