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P6

  ..續本文上一頁義亦同此。文殊問經,缺無此部,不知何故

  鄉間、說假二部的爲學精神,是對過去的舊說加以料簡,對于現行的新知加以融合,且均以釋尊及門弟子從雪山來爲分部的因緣,這未免大使人可畏了。釋拿遺教的散失,事所必有,但博辨舊聞,什麼應該吸取,什麼應該棄舍,其態度理當絕對的嚴格,不可隨便的一齊拿來。新的知識掘發,舊的傳說料簡,推陳出新以覺世,這也是理所當然,但不應把他看成佛說,用爲教證。因爲這樣一來,佛法的淳源就喪失了!比方,過去說爲釋尊及門弟子的,後來就說爲長壽天、龍、夜又了;過去說從雪山出的,後來就說由天宮、龍宮、夜又宮、古塔、鐵圍山出諸佛法了;甚而至于認爲夢中所見的,定中所覺的,都是佛所說的。如此,學者間怎能不诤論

  有說祀皮衣仙人與唱優婆尼煞昙哲學者同名,由是,外學即濫入佛法而使學者莫辨真僞了。佛法失其本質,由來已久,無怪今日佛學者,不能見到佛法的本真。

  其後,佛滅二百年滿時,傳承大天學說的學者中,又有一舍邪歸正的出家外道,名爲大天,在大衆部中發心出家、受具。他是一個非常好學的人,所以出家、受具後,就廣參博學,多聞精進。他經常的住在製多山上,這山是佛教的名山,大衆部的學者,也很多是住在這裏的,他們不時之間,舉行集會,討論佛法。一天,以大天爲首席,與諸僧衆重行研討迎工時代那個大天所創說的五事,結果,有的認爲是對的,有的認爲是不對的,于是雙方乖诤,分爲叁部:住在製多山上的名製多山部;住在製多山西的名西山住部;住在製多山北的名北山住部。此叁均以住處立名。可是依照南方銅铄部的學者,說此叁部分裂的因緣,是由于賊住比丘之爭。相傳迦王時代,不特迦王尊信佛教到了無以複加,就是國內的臣民也大都熱烈的信奉叁寶,致使當時印度其他沙門團的學者,深深感到生活窮困,爲了解決衣食問題,不得不混入佛門中來。他們進入佛門,是爲的衣食,不是爲的正法,所以仍把原來學習的外道義,滲入于佛法中。對佛法有正確認識的佛徒,見此非法情形,就起而與之诤論,據說摩竭陀國大寺雞園內的僧衆,不能和合說戒者,前後計達七年。迦王得到這個佛教內爭的消息,特派使臣前往勸和,由于彼此的思想出入太大,感情破裂太洙,誰也不願接受調停,使臣見此,怒不可遏,乃大殺僧衆。殺僧消息傳到大王面前,王爲之一驚,立赴雞園寺內向俏衆悔過,並問僧衆說:“今此大臣,怒殺比丘,其罪在他

  還足在我”

  有的說:“殺僧的使者,是大王派來的,這殺的罪過,當然在你大王”。有的說:“王雖派他來,是叫他來調解料紛的,不是要他來殺僧衆的,此罪不在王身,而在使者身上”。更有的說:“人殺死了,罪是有的,但不能說那個獨負此罪,而是王與來使共得此罪的”。迦王聽了這幾種說法後,生起極大的困惑曰:“如是諸說不同,究以誰說爲對,請問諸大德中,有能斷我疑否一

  當時許多比丘,一致推舉目犍連子帝須有此能力,于是土即派遣使者去阿僳山迎接目犍連子帝須來摩竭陀首都,從其咨受佛法,並依他所說的辦法,沙汰僧侶,凡爲利養而混入佛門的賊住比丘,一律驅出國境,逐歸本宗。但除被淘汰者外,還有聰敏博達者數百人,問其來由,都能通達佛法,不甘受屈,王恐完全逐出,爲害佛法,乃另建一寺合他們安住,不使與諸清淨僧衆混雜一起。銅铄者的這一傳說,雖未指出诤首是大天,但以此爲迦王時代及波吒厘子城內所發生的事,是不足信的。因爲此叁部的分裂,是佛元二百年的事,迦七是佛元百十六年的人,時隔百年,怎可混爲一談

  至有部所傳,也不可靠。因爲柬山、西山等諸部,郡以五事爲善說的,假使由于共诤五事而分叁部,則不當如此。木譯說有叁部,谛譯只有支捉、北山二部,缺無西山。文殊問經雖加一束山,而仍缺西山,且柬山是從八底舸(即製多山)分出,北山從東山所出,非由根本大衆部直接分出來的。至于西藏所傳的上座部說,有東山、西山,又沒有北山。分別說者的傳說,佛滅二百年後,分出雪山、東山、西山、土山、義成山、西土山等六部。大衆部自己所傳,謂本宗前後共分八部,就是王大衆、牛住、說製多、雪山、柬山、王山、義成山。六山中少一西王山;初期流出的學派中,缺無一說、說假、鄉間、說出世的四部,與上座叁家所傳的出入很大。不知說出世等的四部,是不久衰做了呢

  還足轉化爲大乘

  這在印度佛教曆史的文獻中,足無線索可尋的了。

  如是像上面所說大衆部的分裂,從未派說,定四次的分破,連根本說,是五次的分破:不管是四破或五破,本末合說起來,總成九部,名如論列。

  二上座系末派之分裂

  其上座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叁百年初,有少乖诤,分爲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根本上座部,轉名雪山部。後即于此第叁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犢子部。次後于此第叁百年,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胄部;叁、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次後于此第叁百年,從說一切有部複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後于此第叁百年,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稱我襲辨菽氏師。至叁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複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至第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複出一部名經量部

  亦名說轉部,自稱我以慶喜爲師。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別說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部;叁、犢子部;四、法上部;五、賢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飲光部;十一、經量部。

  大衆系分裂,是佛後二百年中事,已如上述;上座系分裂,是不足也在這段時間之內呢

  依南方銅铄部的學者所說十八部的形成,定在佛滅二百年頃,可說上座系的末派分裂與大衆系的末派分裂是同時的。有部學者爲了自贊自己的所宗,說經大衆分裂那樣久的時間,上座系還是和合一味的,到了叁百年初,才因思想的分化,而起些微的乖诤。有人不知這是有部的自贊,還以爲上座系中多耆年大德,思想保守,不易分裂,其實這是錯誤的。上座學者,思想保守,多尊舊聞,這是對的,然即對此舊聞而加以分別推衍,較諸大衆學者,沒有什麼遜色。關于上座系的末派分裂,向有大衆、正量、分別說、說一切有諸部的傳說,現在且以木論有宗學者所傳來談談。

  傳說上座部的學者,對于後代結集的叁藏,特重佛陀親口宣說的修多羅,對毗奈耶及阿毗達磨,是不甚重視的,所以弘揚佛法,也就以經爲主。因爲,律是因人而開遮的因緣不定,不可依靠;論是解釋經的,雖有許多意義與經旨吻合,但往往過勝其詞的越出根本的義理。經是佛所說的根本,既沒有開遮的不同,也沒有增減的過失。以木末說:經是根本佛法,律、論是枝末佛法,末不能及本,本能夠攝末,所以一切皆依經爲規矩,唯弘于經,不弘于論、律。相傳此部自迦葉頭陀一直到優婆笈多弘經藏來,從未有過什麼異議。及後時代稍遠,學者間漸有輕經重論的傾向,》《有抛棄根本的經藏不弘,而唯弘枝末的昆昙了。這可以大興論藏的迦旃延爲代表。正統的上座大德,見此越軌情形,欲加以糾正,使仍舍末歸本,逐末者流,不聽重本的話,于是就分成兩部。一、說一切有部。真谛叁藏說:此部明一切所認識的對象,不出六種,就是叁世的叁有爲法與離世的叁無爲法,這一切法,各有他的實體,與大衆及上座分別說系的學者所說過、末無體,現在無爲有體的思想,完全不同,所以名爲說一切有。又名說因部者,因爲有部論性說相,都一一的舉出他的所以,以核示他的意義,如說聲是無常的,爲什麼是無常,推究他的原因,知道因是所作性故,所以得名說因部。二、雪山部,就爛本上座部的轉得此名。據說此部學者,見到有部紛爭不已,爲了不欲再與他們同處,就移住雪山,避不與他們接觸,從其所住,名雪山部。依基師述記說:上座本足根木部,理應說在有部之前,但因聖少義弱,所以列之于後。如依大衆及分別說者所傳,雪山部是大衆系的末派,不是本上座部的轉名。這沒有有部學者所傳來的確當,吾人不可憑信。

  自上二部分裂後,到一二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裏面,又分出一部,名爲犢子部;谛譯名爲可住子弟子部;什譯名爲犢子;文殊問經部名亦同,惟說此從雪山部出,迪異叁譯。以犢子部的法系說:羅喉羅是舍利弗的弟子,皤雌子(犢子)是羅喉羅的弟子,此部衆又是皤雌子的弟子:所以名爲可住子弟子部。此部以舍利弗所造的阿毗昙爲根本的所依,而大弘阿毗昙論。有部學者向以上座的根本者自居,所以他以平行的犢子,視爲自宗的子派。但依大衆、正量及分別說者所傅,謂其是從根本上座部分出,與有部爲弟兄行。古今論學派的無不以犢子屬于上座的一系;但從他的發揚之地,多爲初期大乘遊化的區域看;從他的梵語婆蹉弗羅與跋耆子的梵語及七百結集九代表中婆飒婆名字相同看;從他所主張的不可說我與大衆系所說的一心相同看:我們可說犢子弟子部,是波利系的東下學者,多少已折中了大衆系的學說了。

  犢子學者習舍利弗阿毗昙,特重于論議的說明。後來有些學者感于論議的不足,又各各造論而取經義補足之,所見不同,立義既異,于是就分成四部:一、法上部,基師述記說:法上是律主的名,有法可上或有法出世衆人之上,名爲法上。文殊問經名法勝部,十八部論名達摩郁多黎部,出叁藏記名法盛部,叁論玄又名法尚部。尚與上通,字異義同。二、賢胄部,此部是賢阿羅漢的後裔,從所襲的部主爲名。文殊問經唯名賢部,部執異論及叁論玄則名賢乘。譯家譯名,多有不同。叁、正量部,量是知識,正確的知識,名爲正量,從所立法以彰部名。文殊問經名爲一切所貴部,是從賢部流出的。部執異論及叁論玄名正量弟子部。四、密林山部,這是就住處得名的。文殊問經名爲芿山部,是從一切所貴部流出的。此四部從犢…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二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