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P6

  ..续本文上一页义亦同此。文殊问经,缺无此部,不知何故

  乡间、说假二部的为学精神,是对过去的旧说加以料简,对于现行的新知加以融合,且均以释尊及门弟子从雪山来为分部的因缘,这未免大使人可畏了。释拿遗教的散失,事所必有,但博辨旧闻,什么应该吸取,什么应该弃舍,其态度理当绝对的严格,不可随便的一齐拿来。新的知识掘发,旧的传说料简,推陈出新以觉世,这也是理所当然,但不应把他看成佛说,用为教证。因为这样一来,佛法的淳源就丧失了!比方,过去说为释尊及门弟子的,后来就说为长寿天、龙、夜又了;过去说从雪山出的,后来就说由天宫、龙宫、夜又宫、古塔、铁围山出诸佛法了;甚而至于认为梦中所见的,定中所觉的,都是佛所说的。如此,学者间怎能不诤论

  有说祀皮衣仙人与唱优婆尼煞昙哲学者同名,由是,外学即滥入佛法而使学者莫辨真伪了。佛法失其本质,由来已久,无怪今日佛学者,不能见到佛法的本真。

  其后,佛灭二百年满时,传承大天学说的学者中,又有一舍邪归正的出家外道,名为大天,在大众部中发心出家、受具。他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所以出家、受具后,就广参博学,多闻精进。他经常的住在制多山上,这山是佛教的名山,大众部的学者,也很多是住在这里的,他们不时之间,举行集会,讨论佛法。一天,以大天为首席,与诸僧众重行研讨迎工时代那个大天所创说的五事,结果,有的认为是对的,有的认为是不对的,于是双方乖诤,分为三部:住在制多山上的名制多山部;住在制多山西的名西山住部;住在制多山北的名北山住部。此三均以住处立名。可是依照南方铜铄部的学者,说此三部分裂的因缘,是由于贼住比丘之争。相传迦王时代,不特迦王尊信佛教到了无以复加,就是国内的臣民也大都热烈的信奉三宝,致使当时印度其他沙门团的学者,深深感到生活穷困,为了解决衣食问题,不得不混入佛门中来。他们进入佛门,是为的衣食,不是为的正法,所以仍把原来学习的外道义,渗入于佛法中。对佛法有正确认识的佛徒,见此非法情形,就起而与之诤论,据说摩竭陀国大寺鸡园内的僧众,不能和合说戒者,前后计达七年。迦王得到这个佛教内争的消息,特派使臣前往劝和,由于彼此的思想出入太大,感情破裂太洙,谁也不愿接受调停,使臣见此,怒不可遏,乃大杀僧众。杀僧消息传到大王面前,王为之一惊,立赴鸡园寺内向俏众悔过,并问僧众说:“今此大臣,怒杀比丘,其罪在他

  还足在我”

  有的说:“杀僧的使者,是大王派来的,这杀的罪过,当然在你大王”。有的说:“王虽派他来,是叫他来调解料纷的,不是要他来杀僧众的,此罪不在王身,而在使者身上”。更有的说:“人杀死了,罪是有的,但不能说那个独负此罪,而是王与来使共得此罪的”。迦王听了这几种说法后,生起极大的困惑曰:“如是诸说不同,究以谁说为对,请问诸大德中,有能断我疑否一

  当时许多比丘,一致推举目犍连子帝须有此能力,于是土即派遣使者去阿僳山迎接目犍连子帝须来摩竭陀首都,从其咨受佛法,并依他所说的办法,沙汰僧侣,凡为利养而混入佛门的贼住比丘,一律驱出国境,逐归本宗。但除被淘汰者外,还有聪敏博达者数百人,问其来由,都能通达佛法,不甘受屈,王恐完全逐出,为害佛法,乃另建一寺合他们安住,不使与诸清净僧众混杂一起。铜铄者的这一传说,虽未指出诤首是大天,但以此为迦王时代及波吒厘子城内所发生的事,是不足信的。因为此三部的分裂,是佛元二百年的事,迦七是佛元百十六年的人,时隔百年,怎可混为一谈

  至有部所传,也不可靠。因为柬山、西山等诸部,郡以五事为善说的,假使由于共诤五事而分三部,则不当如此。木译说有三部,谛译只有支捉、北山二部,缺无西山。文殊问经虽加一束山,而仍缺西山,且柬山是从八底舸(即制多山)分出,北山从东山所出,非由根本大众部直接分出来的。至于西藏所传的上座部说,有东山、西山,又没有北山。分别说者的传说,佛灭二百年后,分出雪山、东山、西山、土山、义成山、西土山等六部。大众部自己所传,谓本宗前后共分八部,就是王大众、牛住、说制多、雪山、柬山、王山、义成山。六山中少一西王山;初期流出的学派中,缺无一说、说假、乡间、说出世的四部,与上座三家所传的出入很大。不知说出世等的四部,是不久衰做了呢

  还足转化为大乘

  这在印度佛教历史的文献中,足无线索可寻的了。

  如是像上面所说大众部的分裂,从未派说,定四次的分破,连根本说,是五次的分破:不管是四破或五破,本末合说起来,总成九部,名如论列。

  二上座系末派之分裂

  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根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称我袭辨菽氏师。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

  亦名说转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

  大众系分裂,是佛后二百年中事,已如上述;上座系分裂,是不足也在这段时间之内呢

  依南方铜铄部的学者所说十八部的形成,定在佛灭二百年顷,可说上座系的末派分裂与大众系的末派分裂是同时的。有部学者为了自赞自己的所宗,说经大众分裂那样久的时间,上座系还是和合一味的,到了三百年初,才因思想的分化,而起些微的乖诤。有人不知这是有部的自赞,还以为上座系中多耆年大德,思想保守,不易分裂,其实这是错误的。上座学者,思想保守,多尊旧闻,这是对的,然即对此旧闻而加以分别推衍,较诸大众学者,没有什么逊色。关于上座系的末派分裂,向有大众、正量、分别说、说一切有诸部的传说,现在且以木论有宗学者所传来谈谈。

  传说上座部的学者,对于后代结集的三藏,特重佛陀亲口宣说的修多罗,对毗奈耶及阿毗达磨,是不甚重视的,所以弘扬佛法,也就以经为主。因为,律是因人而开遮的因缘不定,不可依靠;论是解释经的,虽有许多意义与经旨吻合,但往往过胜其词的越出根本的义理。经是佛所说的根本,既没有开遮的不同,也没有增减的过失。以木末说:经是根本佛法,律、论是枝末佛法,末不能及本,本能够摄末,所以一切皆依经为规矩,唯弘于经,不弘于论、律。相传此部自迦叶头陀一直到优婆笈多弘经藏来,从未有过什么异议。及后时代稍远,学者间渐有轻经重论的倾向,》《有抛弃根本的经藏不弘,而唯弘枝末的昆昙了。这可以大兴论藏的迦旃延为代表。正统的上座大德,见此越轨情形,欲加以纠正,使仍舍末归本,逐末者流,不听重本的话,于是就分成两部。一、说一切有部。真谛三藏说:此部明一切所认识的对象,不出六种,就是三世的三有为法与离世的三无为法,这一切法,各有他的实体,与大众及上座分别说系的学者所说过、末无体,现在无为有体的思想,完全不同,所以名为说一切有。又名说因部者,因为有部论性说相,都一一的举出他的所以,以核示他的意义,如说声是无常的,为什么是无常,推究他的原因,知道因是所作性故,所以得名说因部。二、雪山部,就烂本上座部的转得此名。据说此部学者,见到有部纷争不已,为了不欲再与他们同处,就移住雪山,避不与他们接触,从其所住,名雪山部。依基师述记说:上座本足根木部,理应说在有部之前,但因圣少义弱,所以列之于后。如依大众及分别说者所传,雪山部是大众系的末派,不是本上座部的转名。这没有有部学者所传来的确当,吾人不可凭信。

  自上二部分裂后,到一二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里面,又分出一部,名为犊子部;谛译名为可住子弟子部;什译名为犊子;文殊问经部名亦同,惟说此从雪山部出,迪异三译。以犊子部的法系说:罗喉罗是舍利弗的弟子,皤雌子(犊子)是罗喉罗的弟子,此部众又是皤雌子的弟子:所以名为可住子弟子部。此部以舍利弗所造的阿毗昙为根本的所依,而大弘阿毗昙论。有部学者向以上座的根本者自居,所以他以平行的犊子,视为自宗的子派。但依大众、正量及分别说者所傅,谓其是从根本上座部分出,与有部为弟兄行。古今论学派的无不以犊子属于上座的一系;但从他的发扬之地,多为初期大乘游化的区域看;从他的梵语婆蹉弗罗与跋耆子的梵语及七百结集九代表中婆飒婆名字相同看;从他所主张的不可说我与大众系所说的一心相同看:我们可说犊子弟子部,是波利系的东下学者,多少已折中了大众系的学说了。

  犊子学者习舍利弗阿毗昙,特重于论议的说明。后来有些学者感于论议的不足,又各各造论而取经义补足之,所见不同,立义既异,于是就分成四部:一、法上部,基师述记说:法上是律主的名,有法可上或有法出世众人之上,名为法上。文殊问经名法胜部,十八部论名达摩郁多黎部,出三藏记名法盛部,三论玄又名法尚部。尚与上通,字异义同。二、贤胄部,此部是贤阿罗汉的后裔,从所袭的部主为名。文殊问经唯名贤部,部执异论及三论玄则名贤乘。译家译名,多有不同。三、正量部,量是知识,正确的知识,名为正量,从所立法以彰部名。文殊问经名为一切所贵部,是从贤部流出的。部执异论及三论玄名正量弟子部。四、密林山部,这是就住处得名的。文殊问经名为芿山部,是从一切所贵部流出的。此四部从犊…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二十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