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流出,除文殊问经听说不同外,余若分别说部、正量部、大众部、有部诸家所传,是一致的。惟四部中,以正量部的信者最多,他俨然以犊子的正统自居,所以后来讲到这四派,差不多都以正量代表犊子的。
到佛灭后三百年中,有婆罗门国王,名为化地,因他当国王时,化露地上而普润群民的。他未学佛前,对印度古文化的四吠陀及外道诸论议,都已相当的精通。后来感于世间无常,厌离出家,精进为道,得阿罗汉果。读佛经时,见有不圆满的地方,就取吠陀及声明记论的意义,庄严佛经,如佛所说。诸弟子中,有信他这论说的,就别立一部,从木为名,故名化地。部执异论译为正地,谛师释为:部主在俗为国师时,匡正国境;出家为比丘时,匡正佛法:若道若俗,都有正地的意义,所以名为正地。文殊问经名为大不可弃,传说律主初生,母不爱他而弃之于井,父亲知道了深为不忍,又把他从井中追寻回来,然虽堕井很久而生命不绝,所以得名大不可弃。
次后于三百年中,又从化地部中流出一部,名为法藏部;部执异论名法护部;文殊问经同此;十八部论名昙无德部;有的又名法密部,密与藏的意义是差不多的。此部是从部主立名。传说他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的弟子,常随尊者目连,来往天上人间,每当目连到达六欲天上,必为六欲天子大谈佛法,或说我曾说咒供养如来,或说如来曾说菩萨修行法门,追随日连的法藏,听了老师所说的佛法,都能诵持不忘,所以到了目连入灭后,他就把整个佛法,分为五藏:经藏、律藏、论藏、咒藏、菩萨藏。有信其所立的五藏,所以别为成立一部。惟其恐有不信他的所说,乃特捧出释尊及门弟子目连为师,以昭信实。
到佛后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中,又流出一部名饮光部,或名善岁部;部执异论同此;十八部论名优黎沙部,或名迦叶维部;文殊问经名迦叶北:这些都是部主姓名的异译。就其年少性贤有德,或少归佛法出家受道,名为善岁;就其族姓饮光,或身有金光能饮余光,名为饮光。传说他七岁时,就得阿罗汉果,对于佛法诵持不忘,所以他把佛语撰集起来,分为二类:一类是破外道的,一类是治烦恼的。时诸佛子有信其所说的,就别成一部。
化地、法藏、饮光三部,行化大陆,对于如来的圣典,多有改作,所以他们有把吠陀融入于佛法中而尊为佛说;有仰推目连为师以证明咒藏的可信;有破外对内而别为撰集:于是佛法大滥。这种作风,很与大众系的多闻、说假二部相同,实不足取。
到佛后四百年初有说三百年中,锡兰传说是在二百年中,又出一部名经量部。经量部的本师是鸠摩逻多,他与阿育王同时,他的成立经部,在佛灭二世纪的后半,是比较可信的。有部与犊子学者,自从根本上座分出后,对于阿毗达磨渐作偏顿的发展;但到犊子诸部分离后,说一切有中的一分学者,就又渐渐不满论典的偏重,于是宣称以阿难(庆喜)为师,以经为量,成经量部。经为佛法的根本,律、论是解释经者,并不出经藏的范围。一切佛法唯一经藏,所以部执异谕名为说经部,文殊问经名为修妒路部,十八部论名为修多罗论部。又名说转部者,这部学者,主张有一胜义补特伽罗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与犊子所建立的不可说我大同。谛译名为说度部,谓此部明五阴从此世能度至后世,在未得圣道以前,五阴是不灭的,所以名说度部。
如是像上面所说上座部的分裂,以未派说,是七次的分破,连根本说,有八次的分破:不管是七破或八破,本末合说起来,总有十一部,此诸部名,今列一表如下:
小乘学派分裂的结果,向说有二十部的不同,但从未有过一致的传说:四论玄说上座部连本及末,合有十二部,大众部连木及末,合有八部;教迹义说从大众分为九部,上座系因诤论事分为十一部;什公说僧只出九部,上座生十一部。束诸异说,有此两大类别:文殊问经、部执异论及三论玄,说大众有八,上座有十二,合为二十;十八部论、宗轮论、四论玄、大乘玄,说大众有九,上座有卜一,合为二十。所以有这样差别,由于译者不同,见闻各异。有说:检十八部论列上座部名有十二,现为什么说依什公所说上座只有十一部呢
这因先上座部,也名为雪山部的,既不是分裂为二,所以合为一部,列为十二部的原因,是就论的前后列名不同罢了。又有的说:上座系假使有十二部名,末宗就有十一部;大众系假使有九部名,末宗就有八部:如果上座末派定足十一的话,应当名十九部论,为什么名十八部论
既名十八部论,可知什公意取木末十一而立的。还有人说:上座十一或十二固如上说,大众部的或八或九的不同,又是什么缘故
这因十八部论及宗轮论,说有制多、西山、北山三部,所以说九;真谛部执异论,仅说制多、北山,缺无西山,所以说八。
小乘二十部派的渐次分裂,由开始到终了,为时约二百年,在此二百年间,不特可以概见小乘宗派波谲云诡的大观,也可概见小乘佛法的盛极一时。如依有部的传说:二百年至三百年这段时间,是大众部最发达的时代,因为大众部的各派,是在这时期内分出的,三百年至四百年的这段时期,是有部(上座部代表)最发达的时代,因为上座部的各派,是在这时期内分出的。虽各有他的发达时期,但发达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纵然发达到最高峰,而始终没有越出小乘的范围,离开小乘的岗位,这就是保守的上座派这一系统;有的发达到了某种程度,就开始显出极度的变化,或转为小乘思想的前进者,或转为大乘思想的开发者,这就是进取的大众派这一系统。关于这些,研究小乘学派者,理当有个认识,所以特为简略的揭示如上
第三节广陈诸部宗莪异同
第一目大众系本末宗同异义
一大众等四部之本宗同义
l世尊观
如是诸部本宗末宗同义异义,我今当说。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如来寿量亦无边际。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佛无睡梦。如来答间不待思惟。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槃。
诸部宗义的异同,就是各派教义的差别:二十部派的教义究竟如何,在现存的大藏中,除于小乘的论典内,见到一点零星的叙述外,很少有较详尽的说明,所以对于每一部派所说的教义,很难作深刻而有系统的论说。今依本论略为扼要的谈谈;本宗同义与末宗异义,基师述记里有两种解释:一、假如化地部从说因部中流出的,当他们最初起诤时,二者所诤的是同一意义,名为本宗同义;分裂后各成独立的派系,化地所增而与本宗说因部不同的意义,名为末宗异义。二、假如化地部内的学者,本所共同弘扬的教义,名为本宗同义,后来彼此间又有不同的意见而叠生诤论,此所诤论的,名为末宗异义。
初二句是总标;此中大众部等,是别说大众系;谓四部等,足大众系的世尊观。
就释尊证觉缘起寂灭性,即人身而成佛说,不论是从他的至极的大智看,极深的大悲看,都是超过凡夫二乘的;虽说如此,然当佛未于双林入减,业感生命尚在人间时,他的穿衣、吃饭、少壮、衰老、眼见、耳闻,没有一样不与人同的。所以佛在世时,佛子面对佛陀,虽认识有浅深,或偏以见佛相好为见佛,但从无异说。佛入灭后,一般佛子,想念佛陀,孺慕情殷,于是对佛就生起不同的观感。现在不妨分别的叙述如下。
诸佛世尊皆是出世者,出世是对世间说的。世是迁流可破坏的意思,含有过现未来的时间性;间是其中的意思。凡为世间的,必受时间的限制与束缚。如吾人的生命,受时间的变动,就在不息的演变。诸佛世尊不然,他截断了时间长流,不再是可毁坏的世间有漏法,而是不可毁坏的出世无漏法了,所以说皆是出世。出世就是无漏的,世间就是有漏的,诸佛世尊的所以皆是出世的:一因佛身是由无漏功德智慧所成就的,不特超过六凡的有漏身,就是二乘圣老的解脱身也不及;二因佛体唯是无漏的,所以佛身大种所造的根境等,皆为无漏。婆沙百七十三说:“谓分别论者及大众部师执佛生身是无漏法……,佛一切烦恼并习气皆永断故,云何生身当是有漏”
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者,是接上句说的。佛身既是无漏的,当就无一不是清净,无一不是无漏,无一可为世法所染污的了,所以说无有漏法。漏是漏失,指烦恼而言。烦恼有种力量,能留住有情在生死中流转,所以说名为漏。与漏共在,与漏相应,不特烦恼是染污的,就是组合自体的一切也是染污的。佛陀,彻见宇宙人生的实相,根绝烦恼与习气,一切漏失均已涤尽,所以如来所有的一切法,如十八界等在佛身中,也都是无漏的。此说不但异于诸部所说佛身间或还有有漏现前,就与经部譬喻师说的非情五境无学身中的十五界也是无漏的思想亦不同,因为此四部师,只承认唯佛的十八界是无漏的,二乘的十五界还是有漏的。
诸如来语皆转*轮者,是对后说一切有部说的。轮有摧辗折伏的功能,如世间的车轮,能辗碎道路上的瓦砾,摧毁前进中的障碍。佛教取来喻佛说法,有击破众生心中无知烦恼的力用,所以名之为轮。佛陀在一代时教中,所说的致法很多,是否都可名为*轮呢
大众等四部学者说:诸如来语都可名为*轮的。因佛不虚妄说,听说必有益于众生的身心,必可摧毁众生的惑障。从此名为*轮,那就以佛陀所有名句声等教法为*轮了。婆沙百八十二说:“摩诃僧只部说,*轮语为自性。彼作是说:一切佛语皆是*轮,若谓圣道是*轮者,则菩提树下已转*轮,何故至婆罗痛斯方名转*轮耶”
既以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方名转*轮,可见是以诸如来语名为*轮的。
佛以一音说一…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