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流出,除文殊問經聽說不同外,余若分別說部、正量部、大衆部、有部諸家所傳,是一致的。惟四部中,以正量部的信者最多,他俨然以犢子的正統自居,所以後來講到這四派,差不多都以正量代表犢子的。
到佛滅後叁百年中,有婆羅門國王,名爲化地,因他當國王時,化露地上而普潤群民的。他未學佛前,對印度古文化的四吠陀及外道諸論議,都已相當的精通。後來感于世間無常,厭離出家,精進爲道,得阿羅漢果。讀佛經時,見有不圓滿的地方,就取吠陀及聲明記論的意義,莊嚴佛經,如佛所說。諸弟子中,有信他這論說的,就別立一部,從木爲名,故名化地。部執異論譯爲正地,谛師釋爲:部主在俗爲國師時,匡正國境;出家爲比丘時,匡正佛法:若道若俗,都有正地的意義,所以名爲正地。文殊問經名爲大不可棄,傳說律主初生,母不愛他而棄之于井,父親知道了深爲不忍,又把他從井中追尋回來,然雖墮井很久而生命不絕,所以得名大不可棄。
次後于叁百年中,又從化地部中流出一部,名爲法藏部;部執異論名法護部;文殊問經同此;十八部論名昙無德部;有的又名法密部,密與藏的意義是差不多的。此部是從部主立名。傳說他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的弟子,常隨尊者目連,來往天上人間,每當目連到達六欲天上,必爲六欲天子大談佛法,或說我曾說咒供養如來,或說如來曾說菩薩修行法門,追隨日連的法藏,聽了老師所說的佛法,都能誦持不忘,所以到了目連入滅後,他就把整個佛法,分爲五藏:經藏、律藏、論藏、咒藏、菩薩藏。有信其所立的五藏,所以別爲成立一部。惟其恐有不信他的所說,乃特捧出釋尊及門弟子目連爲師,以昭信實。
到佛後叁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中,又流出一部名飲光部,或名善歲部;部執異論同此;十八部論名優黎沙部,或名迦葉維部;文殊問經名迦葉北:這些都是部主姓名的異譯。就其年少性賢有德,或少歸佛法出家受道,名爲善歲;就其族姓飲光,或身有金光能飲余光,名爲飲光。傳說他七歲時,就得阿羅漢果,對于佛法誦持不忘,所以他把佛語撰集起來,分爲二類:一類是破外道的,一類是治煩惱的。時諸佛子有信其所說的,就別成一部。
化地、法藏、飲光叁部,行化大陸,對于如來的聖典,多有改作,所以他們有把吠陀融入于佛法中而尊爲佛說;有仰推目連爲師以證明咒藏的可信;有破外對內而別爲撰集:于是佛法大濫。這種作風,很與大衆系的多聞、說假二部相同,實不足取。
到佛後四百年初有說叁百年中,錫蘭傳說是在二百年中,又出一部名經量部。經量部的本師是鸠摩邏多,他與阿育王同時,他的成立經部,在佛滅二世紀的後半,是比較可信的。有部與犢子學者,自從根本上座分出後,對于阿毗達磨漸作偏頓的發展;但到犢子諸部分離後,說一切有中的一分學者,就又漸漸不滿論典的偏重,于是宣稱以阿難(慶喜)爲師,以經爲量,成經量部。經爲佛法的根本,律、論是解釋經者,並不出經藏的範圍。一切佛法唯一經藏,所以部執異谕名爲說經部,文殊問經名爲修妒路部,十八部論名爲修多羅論部。又名說轉部者,這部學者,主張有一勝義補特伽羅能從前世轉至後世,與犢子所建立的不可說我大同。谛譯名爲說度部,謂此部明五陰從此世能度至後世,在未得聖道以前,五陰是不滅的,所以名說度部。
如是像上面所說上座部的分裂,以未派說,是七次的分破,連根本說,有八次的分破:不管是七破或八破,本末合說起來,總有十一部,此諸部名,今列一表如下:
小乘學派分裂的結果,向說有二十部的不同,但從未有過一致的傳說:四論玄說上座部連本及末,合有十二部,大衆部連木及末,合有八部;教迹義說從大衆分爲九部,上座系因诤論事分爲十一部;什公說僧只出九部,上座生十一部。束諸異說,有此兩大類別:文殊問經、部執異論及叁論玄,說大衆有八,上座有十二,合爲二十;十八部論、宗輪論、四論玄、大乘玄,說大衆有九,上座有蔔一,合爲二十。所以有這樣差別,由于譯者不同,見聞各異。有說:檢十八部論列上座部名有十二,現爲什麼說依什公所說上座只有十一部呢
這因先上座部,也名爲雪山部的,既不是分裂爲二,所以合爲一部,列爲十二部的原因,是就論的前後列名不同罷了。又有的說:上座系假使有十二部名,末宗就有十一部;大衆系假使有九部名,末宗就有八部:如果上座末派定足十一的話,應當名十九部論,爲什麼名十八部論
既名十八部論,可知什公意取木末十一而立的。還有人說:上座十一或十二固如上說,大衆部的或八或九的不同,又是什麼緣故
這因十八部論及宗輪論,說有製多、西山、北山叁部,所以說九;真谛部執異論,僅說製多、北山,缺無西山,所以說八。
小乘二十部派的漸次分裂,由開始到終了,爲時約二百年,在此二百年間,不特可以概見小乘宗派波谲雲詭的大觀,也可概見小乘佛法的盛極一時。如依有部的傳說:二百年至叁百年這段時間,是大衆部最發達的時代,因爲大衆部的各派,是在這時期內分出的,叁百年至四百年的這段時期,是有部(上座部代表)最發達的時代,因爲上座部的各派,是在這時期內分出的。雖各有他的發達時期,但發達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縱然發達到最高峰,而始終沒有越出小乘的範圍,離開小乘的崗位,這就是保守的上座派這一系統;有的發達到了某種程度,就開始顯出極度的變化,或轉爲小乘思想的前進者,或轉爲大乘思想的開發者,這就是進取的大衆派這一系統。關于這些,研究小乘學派者,理當有個認識,所以特爲簡略的揭示如上
第叁節廣陳諸部宗莪異同
第一目大衆系本末宗同異義
一大衆等四部之本宗同義
l世尊觀
如是諸部本宗末宗同義異義,我今當說。此中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謂四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如來壽量亦無邊際。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佛無睡夢。如來答間不待思惟。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踴躍。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恒常隨轉乃至般涅槃。
諸部宗義的異同,就是各派教義的差別:二十部派的教義究竟如何,在現存的大藏中,除于小乘的論典內,見到一點零星的敘述外,很少有較詳盡的說明,所以對于每一部派所說的教義,很難作深刻而有系統的論說。今依本論略爲扼要的談談;本宗同義與末宗異義,基師述記裏有兩種解釋:一、假如化地部從說因部中流出的,當他們最初起诤時,二者所诤的是同一意義,名爲本宗同義;分裂後各成獨立的派系,化地所增而與本宗說因部不同的意義,名爲末宗異義。二、假如化地部內的學者,本所共同弘揚的教義,名爲本宗同義,後來彼此間又有不同的意見而疊生诤論,此所诤論的,名爲末宗異義。
初二句是總標;此中大衆部等,是別說大衆系;謂四部等,足大衆系的世尊觀。
就釋尊證覺緣起寂滅性,即人身而成佛說,不論是從他的至極的大智看,極深的大悲看,都是超過凡夫二乘的;雖說如此,然當佛未于雙林入減,業感生命尚在人間時,他的穿衣、吃飯、少壯、衰老、眼見、耳聞,沒有一樣不與人同的。所以佛在世時,佛子面對佛陀,雖認識有淺深,或偏以見佛相好爲見佛,但從無異說。佛入滅後,一般佛子,想念佛陀,孺慕情殷,于是對佛就生起不同的觀感。現在不妨分別的敘述如下。
諸佛世尊皆是出世者,出世是對世間說的。世是遷流可破壞的意思,含有過現未來的時間性;間是其中的意思。凡爲世間的,必受時間的限製與束縛。如吾人的生命,受時間的變動,就在不息的演變。諸佛世尊不然,他截斷了時間長流,不再是可毀壞的世間有漏法,而是不可毀壞的出世無漏法了,所以說皆是出世。出世就是無漏的,世間就是有漏的,諸佛世尊的所以皆是出世的:一因佛身是由無漏功德智慧所成就的,不特超過六凡的有漏身,就是二乘聖老的解脫身也不及;二因佛體唯是無漏的,所以佛身大種所造的根境等,皆爲無漏。婆沙百七十叁說:“謂分別論者及大衆部師執佛生身是無漏法……,佛一切煩惱並習氣皆永斷故,雲何生身當是有漏”
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者,是接上句說的。佛身既是無漏的,當就無一不是清淨,無一不是無漏,無一可爲世法所染汙的了,所以說無有漏法。漏是漏失,指煩惱而言。煩惱有種力量,能留住有情在生死中流轉,所以說名爲漏。與漏共在,與漏相應,不特煩惱是染汙的,就是組合自體的一切也是染汙的。佛陀,徹見宇宙人生的實相,根絕煩惱與習氣,一切漏失均已滌盡,所以如來所有的一切法,如十八界等在佛身中,也都是無漏的。此說不但異于諸部所說佛身間或還有有漏現前,就與經部譬喻師說的非情五境無學身中的十五界也是無漏的思想亦不同,因爲此四部師,只承認唯佛的十八界是無漏的,二乘的十五界還是有漏的。
諸如來語皆轉*輪者,是對後說一切有部說的。輪有摧輾折伏的功能,如世間的車輪,能輾碎道路上的瓦礫,摧毀前進中的障礙。佛教取來喻佛說法,有擊破衆生心中無知煩惱的力用,所以名之爲輪。佛陀在一代時教中,所說的致法很多,是否都可名爲*輪呢
大衆等四部學者說:諸如來語都可名爲*輪的。因佛不虛妄說,聽說必有益于衆生的身心,必可摧毀衆生的惑障。從此名爲*輪,那就以佛陀所有名句聲等教法爲*輪了。婆沙百八十二說:“摩诃僧只部說,*輪語爲自性。彼作是說:一切佛語皆是*輪,若謂聖道是*輪者,則菩提樹下已轉*輪,何故至婆羅痛斯方名轉*輪耶”
既以到鹿野苑爲五比丘說法方名轉*輪,可見是以諸如來語名爲*輪的。
佛以一音說一…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