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P14

  ..續本文上一頁望于天雖苦,然望叁塗足又爲樂。……又如無色界的無所有處不及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是樂,無所有處是苦;非想非非想處不及無漏境界,無漏是樂,有頂又成爲苦了。所以諸苦是由相待而有,既不是由士夫有,也沒有真實的苦性。

  無非時死先業所得者,是對有部有非時死說的。生命生存在這世間,最後終必歸于崩潰,所謂有生必有死的;但死是怎樣死呢

  向說死的可能性有叁:一、壽盡而死,二、福盡而死,叁、橫緣而死。橫死,即非時死。如乘飛機,由空中墜死,搭海輪,落海水淹死,就其壽命說,還未到死的時候,但因橫緣當前,畢竟是死了,所以一般人認爲他的死,是死非其時。說假部的學者,不承認這種說法,他以爲一切的非時死,都不是無因而偶然的。甲之死于飛機失事而不死于輪船沈沒,這是他過去的業力所決定的,設非宿業決定,他爲什麼不落海死而墜機死呢

  以有過去的業力,加上現實的逆緣,所以就使他死于非命之下了!什公譯爲“無橫死,由本業所得”,其義更顯。

  業增長爲因,有異熟果轉者,是論業果的關系。有情身心的活動,遺留下來的余勢,叫做業力,由此業力,感未來的報果,但真正的異熟報果的轉起,要以業力不斷的增長爲因方可,假使業力小增長的話,異熟報果是不會轉的:所以說業增長爲因,有異熟果轉。

  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壞者,是論聖道的可不可修,壞不可壞。聖道生起,照一般說,是山行者的不斷實踐,如從聞而思,從思而修,在此加行位中,以有漏的聞思修慧,引生無漏的聖道現前。今說假部的學者說:由加行修而得聖道,足決不可能的,因爲現見許多實行的人,在加行位中,生起有漏慧而不引生無漏道的,可見聖道是不可修。聖道不由修成,究有沒有聖道現起呢

  有!他是由修布施、持戒等的福德所得的,不是由修加行的智慧所得的:所以說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聖道沒有現起,要求聖道現起,現起的聖道,不論是如其他學派所說由修所得,或如此派所說山福故得,一旦得後,性相常住,無刹那減,是再也不會被毀壞的了,所以說道不可壞。

  余義鄉同大衆部執者,足指余。謂除上面所說的與于大衆本部的思想外,共他還打種種的思想,定同于大衆部的。

  3 叁山部本宗同義

  其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叁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不脫惡趣。于傘堵波興供養業不得大果。有阿羅漢爲余所誘,此等五事及余義門,所執多同大衆部說。

  謂諸菩薩不脫惡趣者,是論菩薩要到什麼地位方完全脫離惡趣的。叁山部的學者,認爲菩薩行者,在未得忍位以前,名日上雖是菩薩,實質上還足異生,由于是異生的關系,所以仍不免要墮人惡趣,于惡趣十受生。原來,菩薩有離染有未離染的兩類:離染老的入惡趣,是由願力饒益有情而往的,如大衆部的所說;未離染者的入總趣,是由業力從受果報而往的,如今叁山部說。若如下面的有部所說,菩薩在叁大阿僧只幼中,都可墮惡趣的,要到百幼時的忍位,方下墮惡趣,所以他們說:忍不墮惡趣,與今所說略爲不同。

  于傘堵波興供養業下得人果者,此說同于化地部的末宗,異于法藏部的木宗。窣堵波,譯爲高勝處,足安本佛及毀聞的舍利的高勝地方,名窣堵波。內中雖供聖者的舍利,但畢竟已成無情的物質,所以雖發心供養池或布施他,他固不能受施及得施的利益,供施者也不叮能得廣大的報果;不過,由施者對所施的對象,生起極大的歡喜崇敬心的關系,也可稍得輻果,並不是完全徒勞無功的。有阿羅漢等,如文可知,不煩釋。

  第二目 有部系本末宗同異義

  一 說一切有部本末宗同異義

  1 總法觀

  其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謂一切有部諸法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過去、未來體亦實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生、老、住、無常相,心不相應行蘊所攝。有爲法有叁種,無爲法亦有叁種。叁有爲相別有實體。叁谛是有爲,一谛是無爲。

  大衆系的木末宗同異義,已如上述;有部系的本末宗同異義,今當略說。先論有部本宗同義。

  從有部所立的宗名看,可知他是主張一切法實有的,這實有的一切法:一爲諸法的一切有,即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是;一爲叁世的一切有,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是。說前者的實有,是簡別說假部及末經量部的學者的,因他們主張現在的有爲法中,各隨所應而假實不定的,如說五蘊是實,處、界是假。說後者的實有,是簡別大衆部及經量部等的學者的,因他們主張現在的有爲法及無爲法是有,而那無實體用的過去未來諸法是無的。

  就實有的諸法說,可以歸納爲兩大類:形相粗顯其體易知的物質界,總名爲色的一類;體性隱做其相難知的精神界及無爲界,總名爲名的一類。如是名色的一切法,不論是顯現的或潛在的,粗顯的或做細的,差別的或統一的,常住的或無常的,無不是實有自性的存在。如以名色的五蘊說:由五蘊組合的實我固不可得,而能組合的五蘊實法不能說沒有,假使五蘊的實法都沒有的話,那兒還會有假相的我法出現

  婆沙九說:“有性實有,如實見故”。所以假有的必依于真實的,依于真實,才能構成前後的相續相,同時的和合相。和合相及相續相,雖假有無實自性,但在和合與相續的現象中,采求到內在不可分析的點,即成爲實有自性了。如分析和集的色法,到最敬細不可再分割的極微物質點,即爲實有的自性,是組成粗顯色相的實質。又如分析心心所法的精神,到最後不可再分割的單元,即爲實有的自性,是構成前後相續的精神實體。所以他們認爲要有實在的根本的自性物,然後才有世間的一切假有的現象。他們運用析假見實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的質素: 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實體,也就是自性,這自性爲萬有的本元。順正理論十叁說:“未知何法爲假所依,非離假依可有假法”。所以諸法實有,爲薩婆多部最根本的見解。

  就實有的叁世說,有部學者認爲是:已生已滅的名過去,未生未滅的名未來,已生未滅的名現在。世間所以有這前後延續的叁世時間相,是依法體現起引生白果的作用及作用的息滅而分別的。婆沙七十六說:“謂有爲法未有作用名未來,正有作用名現在,作用已滅名過去”。法的作用有生有滅,法的自體恒常如此。未來之所以未來,是由法的作用未起,從未來來現在,雖作用已經現起,但法體仍然如是,並不因作用的生起而生起,所以未來法是實有的。過去之所以過去,是由法的作用息滅,從現在到過去,雖作用已經息滅,但法體仍然存在,並不因作用的息滅而息滅,所以過去法是實有的。從這思想出發,所以他主張未來無量諸法,早就具足存在,這存在的所以沒有生起,是因缺乏現法的引生,若有現法的引生,就可使未來的某一類法,刹那生起引生自果的作用了,自果的作用引生後,只一刹那的時間,作用就又消滅了,作用雖然消滅,但還有過去的法體存在。所以有部的叁世觀,是在作用的起滅上建立的。如諸法正生未滅時,是現實的自體存在,從現實的存在,推論到未生未減、已生已減的存在,就建立過去未來的貴有。所以有部學者常說:過去未來法,是現在的同類,不但現在有色聲香等的一切法,過去未來同樣有色聲香等的一切法的。

  有部所以竭力主張叁世實有自性,實有他強有力的理論根據的:一、現世所造作的善惡業因,雖已謝入過去,但仍感當來的苦樂白果;從已謝的業因潛在看,可以證知有實有的過去,從當感的自果顯現看,可以證知有實有的未來。假使真的過未自體是沒有的話,怎會有已謝的業因存在

  又怎會由此業因感得當來的自果

  俱舍二十卷說:“又已謝業有當果故。謂若實無過未體老,善惡二業當果應無,非果生時有現因在”。二、凡是識的生起,必有他的所緣,沒有所緣,識必不生,這道理誰都知道的。第六意識是能緣過去未來的,假使真的沒有實自體的過去未來,第六意識豈不是成了無所緣的識了嗎

  事實不然,因爲所緣的境無,能緣的識也就沒有。俱舍二十說:“謂必有境,識乃得生。無則不生,其理決定。若去來世,境體實無;是則應有無所緣識。所緣無故,識亦應無”。由此道理,所以不能說過未無體。還有,現在是觀過去未來而施設的,假使真的沒有實有的過未自體,現在不是就也沒有了嗎

  因爲離了過未,現在是不可得的。叁世都無,有爲亦無,有爲若無,無爲又那裏會有

  因無爲是觀有爲而施設的呀!有爲無爲既都不可得,那還談什麼出離生死解脫涅槃呢?既無生死可了,涅槃可證,又何貴乎修學佛法子學佛者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成爲極大的邪見了!所以有部學者,在婆沙論中,確切的建立叁世有,竭力的評破二世無。

  一切法處,照大衆的學者所說,唯是分得通者及見擇滅理者所能通達的,普通的世俗智,一般的散意識,是不能了知與認識的。今有部采的學者與他們的看法不同:法處所包含的法很多,體相相似的心心所法,都在法處之中。所以不但分得通及見真理者,可以通達這一切法處,就是泛爾的世俗智,有漏的散意識,也可知識這一切法處的。

  生、老、住、無常,是有爲的四相。老就是異,無常就是滅。這四相的形態,如粗顯的說:生命的出生名生,生命的演變名老,生命的暫住名住,生命的結束名無常。如深細的說:存在的諸有爲法,在一一刹那中,都具有生、老、住、無常的四相。關于四相的是有爲還定無爲,是假有還是實有,是相應行還是不相應行,在學派間,有著很大的诤論。經部譬喻師說:諸有爲相,雖是不相應行,屬于行蘊所攝,但不相應的諸法,都是依他建立而沒有實在自體的,所以有爲四相,也是無實自體可得。分別論者說:諸有爲相,雖可爲有爲諸法作相,但諸相的本身卻不是有爲而足無爲的,因爲凡能使某一法生……,某一法無常的,其本身…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二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