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望于天虽苦,然望三涂足又为乐。……又如无色界的无所有处不及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是乐,无所有处是苦;非想非非想处不及无漏境界,无漏是乐,有顶又成为苦了。所以诸苦是由相待而有,既不是由士夫有,也没有真实的苦性。
无非时死先业所得者,是对有部有非时死说的。生命生存在这世间,最后终必归于崩溃,所谓有生必有死的;但死是怎样死呢
向说死的可能性有三:一、寿尽而死,二、福尽而死,三、横缘而死。横死,即非时死。如乘飞机,由空中坠死,搭海轮,落海水淹死,就其寿命说,还未到死的时候,但因横缘当前,毕竟是死了,所以一般人认为他的死,是死非其时。说假部的学者,不承认这种说法,他以为一切的非时死,都不是无因而偶然的。甲之死于飞机失事而不死于轮船沈没,这是他过去的业力所决定的,设非宿业决定,他为什么不落海死而坠机死呢
以有过去的业力,加上现实的逆缘,所以就使他死于非命之下了!什公译为“无横死,由本业所得”,其义更显。
业增长为因,有异熟果转者,是论业果的关系。有情身心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余势,叫做业力,由此业力,感未来的报果,但真正的异熟报果的转起,要以业力不断的增长为因方可,假使业力小增长的话,异熟报果是不会转的:所以说业增长为因,有异熟果转。
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坏者,是论圣道的可不可修,坏不可坏。圣道生起,照一般说,是山行者的不断实践,如从闻而思,从思而修,在此加行位中,以有漏的闻思修慧,引生无漏的圣道现前。今说假部的学者说:由加行修而得圣道,足决不可能的,因为现见许多实行的人,在加行位中,生起有漏慧而不引生无漏道的,可见圣道是不可修。圣道不由修成,究有没有圣道现起呢
有!他是由修布施、持戒等的福德所得的,不是由修加行的智慧所得的:所以说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圣道没有现起,要求圣道现起,现起的圣道,不论是如其他学派所说由修所得,或如此派所说山福故得,一旦得后,性相常住,无刹那减,是再也不会被毁坏的了,所以说道不可坏。
余义乡同大众部执者,足指余。谓除上面所说的与于大众本部的思想外,共他还打种种的思想,定同于大众部的。
3 三山部本宗同义
其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不脱恶趣。于伞堵波兴供养业不得大果。有阿罗汉为余所诱,此等五事及余义门,所执多同大众部说。
谓诸菩萨不脱恶趣者,是论菩萨要到什么地位方完全脱离恶趣的。三山部的学者,认为菩萨行者,在未得忍位以前,名日上虽是菩萨,实质上还足异生,由于是异生的关系,所以仍不免要堕人恶趣,于恶趣十受生。原来,菩萨有离染有未离染的两类:离染老的入恶趣,是由愿力饶益有情而往的,如大众部的所说;未离染者的入总趣,是由业力从受果报而往的,如今三山部说。若如下面的有部所说,菩萨在三大阿僧只幼中,都可堕恶趣的,要到百幼时的忍位,方下堕恶趣,所以他们说:忍不堕恶趣,与今所说略为不同。
于伞堵波兴供养业下得人果者,此说同于化地部的末宗,异于法藏部的木宗。窣堵波,译为高胜处,足安本佛及毁闻的舍利的高胜地方,名窣堵波。内中虽供圣者的舍利,但毕竟已成无情的物质,所以虽发心供养池或布施他,他固不能受施及得施的利益,供施者也不叮能得广大的报果;不过,由施者对所施的对象,生起极大的欢喜崇敬心的关系,也可稍得辐果,并不是完全徒劳无功的。有阿罗汉等,如文可知,不烦释。
第二目 有部系本末宗同异义
一 说一切有部本末宗同异义
1 总法观
其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谓一切有部诸法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及所通达。生、老、住、无常相,心不相应行蕴所摄。有为法有三种,无为法亦有三种。三有为相别有实体。三谛是有为,一谛是无为。
大众系的木末宗同异义,已如上述;有部系的本末宗同异义,今当略说。先论有部本宗同义。
从有部所立的宗名看,可知他是主张一切法实有的,这实有的一切法:一为诸法的一切有,即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是;一为三世的一切有,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说前者的实有,是简别说假部及末经量部的学者的,因他们主张现在的有为法中,各随所应而假实不定的,如说五蕴是实,处、界是假。说后者的实有,是简别大众部及经量部等的学者的,因他们主张现在的有为法及无为法是有,而那无实体用的过去未来诸法是无的。
就实有的诸法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形相粗显其体易知的物质界,总名为色的一类;体性隐做其相难知的精神界及无为界,总名为名的一类。如是名色的一切法,不论是显现的或潜在的,粗显的或做细的,差别的或统一的,常住的或无常的,无不是实有自性的存在。如以名色的五蕴说:由五蕴组合的实我固不可得,而能组合的五蕴实法不能说没有,假使五蕴的实法都没有的话,那儿还会有假相的我法出现
婆沙九说:“有性实有,如实见故”。所以假有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真实,才能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和合相及相续相,虽假有无实自性,但在和合与相续的现象中,采求到内在不可分析的点,即成为实有自性了。如分析和集的色法,到最敬细不可再分割的极微物质点,即为实有的自性,是组成粗显色相的实质。又如分析心心所法的精神,到最后不可再分割的单元,即为实有的自性,是构成前后相续的精神实体。所以他们认为要有实在的根本的自性物,然后才有世间的一切假有的现象。他们运用析假见实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的质素: 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实体,也就是自性,这自性为万有的本元。顺正理论十三说:“未知何法为假所依,非离假依可有假法”。所以诸法实有,为萨婆多部最根本的见解。
就实有的三世说,有部学者认为是:已生已灭的名过去,未生未灭的名未来,已生未灭的名现在。世间所以有这前后延续的三世时间相,是依法体现起引生白果的作用及作用的息灭而分别的。婆沙七十六说:“谓有为法未有作用名未来,正有作用名现在,作用已灭名过去”。法的作用有生有灭,法的自体恒常如此。未来之所以未来,是由法的作用未起,从未来来现在,虽作用已经现起,但法体仍然如是,并不因作用的生起而生起,所以未来法是实有的。过去之所以过去,是由法的作用息灭,从现在到过去,虽作用已经息灭,但法体仍然存在,并不因作用的息灭而息灭,所以过去法是实有的。从这思想出发,所以他主张未来无量诸法,早就具足存在,这存在的所以没有生起,是因缺乏现法的引生,若有现法的引生,就可使未来的某一类法,刹那生起引生自果的作用了,自果的作用引生后,只一刹那的时间,作用就又消灭了,作用虽然消灭,但还有过去的法体存在。所以有部的三世观,是在作用的起灭上建立的。如诸法正生未灭时,是现实的自体存在,从现实的存在,推论到未生未减、已生已减的存在,就建立过去未来的贵有。所以有部学者常说:过去未来法,是现在的同类,不但现在有色声香等的一切法,过去未来同样有色声香等的一切法的。
有部所以竭力主张三世实有自性,实有他强有力的理论根据的:一、现世所造作的善恶业因,虽已谢入过去,但仍感当来的苦乐白果;从已谢的业因潜在看,可以证知有实有的过去,从当感的自果显现看,可以证知有实有的未来。假使真的过未自体是没有的话,怎会有已谢的业因存在
又怎会由此业因感得当来的自果
俱舍二十卷说:“又已谢业有当果故。谓若实无过未体老,善恶二业当果应无,非果生时有现因在”。二、凡是识的生起,必有他的所缘,没有所缘,识必不生,这道理谁都知道的。第六意识是能缘过去未来的,假使真的没有实自体的过去未来,第六意识岂不是成了无所缘的识了吗
事实不然,因为所缘的境无,能缘的识也就没有。俱舍二十说:“谓必有境,识乃得生。无则不生,其理决定。若去来世,境体实无;是则应有无所缘识。所缘无故,识亦应无”。由此道理,所以不能说过未无体。还有,现在是观过去未来而施设的,假使真的没有实有的过未自体,现在不是就也没有了吗
因为离了过未,现在是不可得的。三世都无,有为亦无,有为若无,无为又那里会有
因无为是观有为而施设的呀!有为无为既都不可得,那还谈什么出离生死解脱涅槃呢?既无生死可了,涅槃可证,又何贵乎修学佛法子学佛者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成为极大的邪见了!所以有部学者,在婆沙论中,确切的建立三世有,竭力的评破二世无。
一切法处,照大众的学者所说,唯是分得通者及见择灭理者所能通达的,普通的世俗智,一般的散意识,是不能了知与认识的。今有部采的学者与他们的看法不同:法处所包含的法很多,体相相似的心心所法,都在法处之中。所以不但分得通及见真理者,可以通达这一切法处,就是泛尔的世俗智,有漏的散意识,也可知识这一切法处的。
生、老、住、无常,是有为的四相。老就是异,无常就是灭。这四相的形态,如粗显的说:生命的出生名生,生命的演变名老,生命的暂住名住,生命的结束名无常。如深细的说:存在的诸有为法,在一一刹那中,都具有生、老、住、无常的四相。关于四相的是有为还定无为,是假有还是实有,是相应行还是不相应行,在学派间,有著很大的诤论。经部譬喻师说:诸有为相,虽是不相应行,属于行蕴所摄,但不相应的诸法,都是依他建立而没有实在自体的,所以有为四相,也是无实自体可得。分别论者说:诸有为相,虽可为有为诸法作相,但诸相的本身却不是有为而足无为的,因为凡能使某一法生……,某一法无常的,其本身…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