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培法师:异部宗轮论语体释
目次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
序
开题
一不同译本的比较
二本论论题的略释
三本论论文的组织
四关于作者与译者
五学派分化的动因
论释
第一章颂明造论之因缘
第一节明部执生起之过患
第二节明论主殊胜思择说
—第三节明观佛教去伪留真
第二章文叙分部及宗义
第一节略述诸部分裂概况—
—一第一目根本二部分裂
——第二目枝派诺部分裂
第二节广陈诸部宗义异同
第一目大众系本末宗同异义
第二目有部系本末宗同异义
二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序
文前概说
一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二菩提心为人大乘的不二法门
三本文题目的略为解说
四本文作者的史实简介
解释正文
序
民国二十八年之秋,演培法师游四川,因得与相值,共为教义之研求,法乐无间,凡四年余。缙云山上,龙挂峰头,往事犹历历在目。
居尝共论佛法复兴之道:中国佛教之积弱,势不可以急图,健全组织,自宜随喜赞善;然一反积弱之病源以为治,则要有三焉。病在执理废事,应治以正行。病在迷妄怪诞,应治以正信。病在愚昧:教外之说兴而义解疏,专宗之习盛而经论晦;佛为一切智人,佛法为一切智者之学,而今之崇信佛法者固何如?此应治以正闻。深入经藏,非求为学问艺人,陈诸肆而待沽。诚以不精研广学,无以辨同异,识源流;无以抉其精微,简其纰谬,得其要约,以为自正正人之圭臬,适今振古之法本也。此三者,不必尽其要;然使有少数大心者出,能坚其信,广其闻,充其行,则于悲智兼大,净化人生之佛法,必能有所益。
今者,演培法师印行所着《异部宗轮论语体释》;读其原稿,则亦正闻之事也。文体通俗,释义亦能有所发,凡预法味之流,允宜手此编以研寻。慨中国佛教,积谬成迷,大小空有,鲜得其实。如佛寿无量,佛身无边,一音说一切法,一念了一切事,此固声闻佛教──大众系之老僧常谈,而或者则誉为圆顿大乘之极说。又如道不可坏,道不可修,《起信论》本觉之说,亦学派之旧义;而或者囿于唯识之见,拨而外之。凡此非寻流探源,何足以正之?虽学派异义,不尽为通经法师所知,若无预乎佛法之宏扬。然苟得此意而求之,则知所关于佛法者至钜。识法源底,依正闻、生正信,以正信、正闻而策正行,则固“随法行人”应有之事也!
为佛法想,为众生想,宝藏不应终弃,明珠宁可永里!佛法无涯底,惟勤勇以赴之!将见剖微尘出大千经,为众生之望也!民国三十九年九月五日序于香港大埔墟梅修精舍
序二
续明
昔日我国之佛教,学教则天台贤首,修行多参禅念佛,圆融、方便,渐变而为迷信乱行,故虽高唱宏扬正教,然终不足以取信于世人也!自欧化东渐,我国故有文化几无不为之动摇者,惟佛教基深质厚,理充事备,因此颇有转兴之机。我佛教先进,曾为此弹精竭思冀有以除弊布新,然犹未能完成此大业者:一、扼于我国社会治乱靡常,为政者时因个人好恶而妄兴拒纳;二、法久弊生,僧纲失序,涣散而未易团结。兹值世代迁变百事更新之际,我佛教志士,宜监往以知来,挥智慧剑,刬尽妖邪,以正佛敌之视听,其庶乎可矣。
夫欲布圣教于通衢,行正法于宇内,必先正其信,洁其行;信正行洁,则大法之流如顺水行舟,轻而易举;否则言行相肯,理事互乖,欲益反损,其犹南辕而北辙也。然信何以得其正,行何以得其洁乎
曰:当精研圣典,深究正理。良以教因机设,理待事明,故根有利钝,法有权实,小乘大乘,群峰竞秀,同归而殊途矣。我国宿以盛行大乘佛法见称,然以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昧本失源,为世诟病。不知法本一味,因机而异,宁可情滞优劣,入主出奴也哉!据时哲所孜,大乘教义与法相,小乘部派思想中实已开其端,虽思想交互错综,犹非零简断片能详;然各派之主脉旁流,已大体可以历数。惜佛教素乏历史观念,而可供究研此等之教典不多,未能为一般所知耳!异部宗轮论者,一切有系世友菩萨之所著也,叙述部派分裂后之思想,虽简略而殊扼要,汹为研究佛教思想体系之唯一宝典也。本书有窥基大师述记二卷,文简义奥,蒙学甚难索解。兹者演培法师参研古籍,深入浅出,以时行之语文解之,且于原义多所增发,启迪蒙学,助赞正教,于开正信之源,洁行之本,其功有在矣。是为序。
佛历二五一五年岁次庚寅僧自咨日序于梅修贞舍
自序
佛法之有大小乘,为学佛者所共知。何为小乘
何为大乘?此可从其行愿以别之:愿求个己解脱而力行者日小乘;愿求同证正觉而力行者曰大乘。大小乘之分野在此,非诸法实相有别也。惟佛法在长期发展中,大小乘乃渐有脱节现象,甚至习小乘者否认大乘为佛说,弘大乘者离开小乘而独行:此岂佛法之本真耶
原小乘为佛法之根本,大乘为佛法之发皇;不究小乘,则不知佛法之源远流长,不读大乘,则不审佛法之宏伟广大;必大小兼习,二利并行,方得窥见佛法之全貌也!
民三十七年春,余讲学于沪滨玉佛寺,为该院诸学友,授异部宗轮论,至诸部宗义时,屡见有其宗义,为后代大乘思想之先河,乃深感于欲知大乘务系思想之渊源,须于小乘各部宗义中以求之!宗轮论所叙各部之宗义,虽未能概括各派思想之全,但其大要已俱在矣。惟本论文简义丰,而基师述记亦仅概述其要,致初学者辄有不得其门而入之叹!故余讲斯论时,乃以研究所得,略为纂叙解释,期有益于初学。随讲随写,至有部系之宗义而止。残稿存箧年余,来港始为续成。所释虽不敢云有何创见,第以深入浅出语文述之,信初心读此,不无裨益耳!
书成,适海刊索稿,乃将开题、顼文及诸部分裂部份,分三期载于潮晋。嗣得友人鼓励,始萌印行之念。惟求慎重起见,特将全稿呈吾亲教印顺导师印证,蒙不吝慈悲,多所指正,甚以为感!第以大病初愈,且因纽促付印,虽所应改正者,经已依教改正,而叙说不明者,仍恐在所不免,如荷大德法师有以教之,则不胜馨香祷祝之至矣!
本书,初得印公指示,绩兄批阅;复蒙惠赐序言,藉增光宠:此种师慈友爱之情,责合作者感念不已。惟老友妙钦法师之序,未克及时寄至,不无为憾耳!是书印行,多承慈航、广义、仁俊、松泉、觉定诸法师之大力资助;并荷速醒、知定二法师代向名书家岑吕老居士之求题书签:凡斯铭感之余,附此一并志谢!
民国三十九年九月九日校毕序于香港佛教联合会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
开题
一不同译本的比较
本论是佛教分裂后的产物,内容说明部派分裂及思想分化的经过,在研究小乘部派方面,是部很重要的论典。但因译者的立场不同、思想不同、时代不同,译来我国有三种不同的译本:一、姚秦鸠摩罗什译的十八部论;二、陈时真谛译的部执异论;三、唐代玄奘译的异部宗轮论。前二译本,在频伽藏中,都署真谛译,但该藏的总目录中,又说十八部论是罗什译。虽有这样的记载不同,然详考论中的文意,十八部论为什公所译,是没有问题的。至于论前附有梁僧伽婆罗译的文殊师利问经分部品,那是后人加上的,不可因秦时未有此经,就怀疑该论非什公所译。相传真谛译出部执异论后,曾有解释此论的论疏数卷问世,可惜现在佚而不存了。本论三译,在文字和内容方面,间或稍有出入,但不能决定谁的译错。基师说陈译“词或爽于梵文,理有乖于本义”,未免有所贬抑。据今人研究真谛的译品,认为他的翻译,欠忠实是有的,说错误是不会的。异部宗轮论,是有部学者世友论师,对于学派分裂的一种叙述。此外,还有分别说系的传说,正量系的传说,大众系的传说等。他们各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他派的分化,说得较为翔实,对自宗的分化,说得较为失真。所以研究学派思想的分化,不能为一系一派所蒙蔽,要从不同的角度,求得客观的评价,始合学者态度。唯识学采源部派佛教概说章中说:“比较的研究起来,分别说系的铜铄部与犊子系的正量部关于大众系的分派传说,大众部关于上座系的分派传说,要比较正确、适当。他们叙述另一系的分派,因为超身事外,所以还能作客观的叙述”。这是最活泼最合理的一种看法。本论既为有部系的学者所作,那他对于本系分化的解说,自不能全靠得住,所以得从其他部派的传说中,去求得正确的认识。不然,就会先人为主:以为唯有这是正论,余皆不足信的妄说了。
二本论论题的略释
无论那一部经或论,文前都有一个代表该经论意义的总名,藉以标明内容的所在。本题有通有别:论是遖题,凡后代佛干所作的,不问是宗经论,或释经谕,都名为论。论,是通于一切阿毗达磨藏的。异部宗轮是别题,此唯本论得此旌称,余论不得标此名的。异是不同,部足类别。不同的类别,是由学者对于论理的观感不同、解释不同,所以名为异部。宗是宗尚或主义的意思;轮是譬喻,有能动能转的意思。合言之,学者对于所宗尚的教义,时作不同的取舍,就如转动的轮盘,时此时彼,没有一定,所以名为宗轮。基师说:“人有殊途,厥称异部,法乖一致,爱号宗轮”。又轮为轮形的武器,有摧辗怨敌的功能;宗是所尊奉的理论,用以指导群迷者。作者的意思:教内教外,有各种不同的理论,致使学者莫知适从。今为成立佛法的正论,摧折内外的邪论,所以名为宗轮。论有分别抉择、教授敌诫的意思:教授足约指导后学说,教诫是约策励后学说。策励后学,勤求大法,坡名骂论。
三本论论文的组织
印度论师造论,各有作风不同,从多分说,大都在造论前,先申敬礼,次明动机。敬礼的对象,是佛法僧宝,但因作者的意趣不同:有的敬礼佛宝,有的敬礼法宝,有的敬礼僧宝,有的双礼二宝,有的具礼三宝。敬礼的用意,是求三宝加被及令人生信。本论风格迪异诸家,所以论前无礼敬文。其次,佛教…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