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P16

  ..续本文上一页

  预流者无退义者,对大众部的初果有退说的。我们知道:证得初果预入圣者之;流的圣者,从此以后循序渐进,再经七番生死,就得阿罗汉的无学果位。在此时中,虽说还有七番生死,但再没有退堕的可能了。这可从几方面说:一、不再生长退堕的业力,二、与彼生长的业力及果相违;三、强盛的善根在圣者的身中,起著统制的作用;四、所修的加行意乐都是清净的;。进一步说,所有决定能堕恶趣的业力,在忍位中已不起了,何况是证初果的圣者

  所以俱舍与顺正理论俱引颂说:“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即显示此义。婆沙六十一及百八十六说:初果圣者所断的见所断惑,是由我见的势力而现行的,等到悟了执取的我我所事毕竟不可得时,断惑证真,绝对不会再退堕的了,所以说:“见无我已必无有退,故无退失预流果者”。假使执著说证果的预流圣者还可退堕的话,那所修的梵行不是不可保信了吗?因修梵行而澄的圣果仍然退为异生呀!如果不承认退圣成凡,就得承认预流者决定不退。

  阿罗汉有退义者,对大众部的阿罗汉无退说的。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无生,此如常释。有部学者说:阿罗汉有两类:一是时解脱的阿罗汉,一是不时解脱的阿罗汉。所谓阿罗汉有退,是指的时解脱,不是非时解脱。待时、待处、待诸有情及诸资具等合时,方得解脱者,名时解脱阿罗汉;不待时、待处等而得解脱者,名不时解脱阿罗汉。或说:暂时得解脱的,名时解脱,因为后来还容退失的;毕竟得解脱的,名不时解脱,因为究竟不再退失的。由此分别,可知阿罗汉有退,是指的时解脱。他的听以有退,约有五种因缘:一、喜作世间的业务;二、好乐经论的诵读;三、喜欢断事;四、爱乐远行;五、长时的生病。如详细的说:退法罗汉是怎样退的,思法、护法、安住、堪达诸阿罗汉是怎样退的,各有他的因缘,如顺正理论六十七卷末说。至诸罗汉所退的是什么法,俱舍论中说得很明白:自思法至堪达的后四种,可以退果,也可退性;而最初的退法,唯从果退,无退性理,因为他的种性居在最下,再无处可容再退了。

  非诸阿罗汉皆得无生智者,谓诸罗汉断烦恼得尽智后,不一定都能得无生智的。因为,有人听说时解脱阿罗汉,唯修尽智及无学正见,以为不时解脱阿罗汉,也唯有这二种;有人听说不时解脱阿罗汉,具修尽智无生智及无学正见,以为时解脱阿罗汉,也有这三种。其实,唯不时阿罗汉,在尽智生起后,无间得有无生智生;余阿罗汉尽智无间,虽容引生无学正见,但无无生智生,因为还容有退的。所以时解脱性的阿罗汉,虽在因中曾求尽智无生智,但到果位仍可有退的关系,因而于金刚喻定正当灭时,唯有尽智现起,无无生智现前。

  异生能断欲贪嗔恚者,对下化地部及经量部的不断说的。异生,就是众生,约有两个意思:一、各各有情受生有异,名为异生。二、一个生命在漫长的生死流中,受种种不同的生,名为异生。据向所说:欲贪嗔恚的断除,须到圣者的地位,得无漏圣道方可的;为何现说异生位中就能解决此二烦恼?当知贪爱的唯一对治是不净观,行者在凡夫位上,若能修成不净观,就能遮止贪欲,如再进修无常观,从此无常观慧,就可断除贪爱了,所以经中说:“善修无常想故,则能破坏一切欲贪、色贪、无色贪”。嗔恚的唯一对治是慈悲观,行者在凡夫位上,常常的修习慈悲观,观察众生可怜可憨,如是可怜愍的众生,我欲拔除他的痛苦,给他快乐,尚来不及,怎么还能生起嗔恚予以毁骂杖打呢

  这样一想,嗔恚自然就可不生了。所以异生能断嗔恚。若依婆沙所说:异生不但能断欲贪嗔恚,就是三界八地的五部诸惑,也可以世俗道将之断除的,所以婆沙五十一说:“谓有身见从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可得,世俗道起能断欲界乃至无所有处有身见,于非想非非想处有身见,此世俗道无能断力,便住不进,后若见道现在前时方能断彼”。因此证知异生位中是能断惑的。

  有诸外道能得五通者,对下雪山、化地、法藏的无诸外道能得五通说的。神通,一般人以为是了不得的,听说学佛可以得通,就以求神通的姿态而来学佛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要知通常所说的六通,除漏尽通唯佛教学者所独得外,其余的五通,外道也具有的。通的获得,是由修定,印度的各沙门团,没有不修定的,修定就可得通,所以这不是佛子的专有品,也不是佛教的特色,而共诸外道的。增含二十二说:“外道修跋梵士得五通诸禅” 。又三十三卷说:“四梵士得五通”。都是说明外道可得五通的。

  亦有天中住梵行者,对下雪山及化地部的无天中住梵行说的。梵行,就是清净行,离过清净,说名梵行。或梵是清净的意思,凡为远离淫欲的法,说名梵行。能修此梵行,就能生梵天。因此,梵行的修习老,大都是在欲界的人中,因人中才具有男女性欲的。一个淫欲七重而爱好接近女性的,决不能够修习梵行,所以梵行的实践者,绝对是个厌离淫欲而不与女人往来者。人中由于环境的苦乐参半,修习梵行比较容易,天上是一纯粹快乐的环境,是否也可修习梵行呢

  据有部说,亦有天中住梵行者。基疏举中含二十七卷中的梵行品,叙述梵行比丘生天而仍乐修梵行以证此事说:过去有个比丘,戒律精严,梵行清净,一天临睡前,取水就盆洗足,竟被绕在足盆上的毒蛇一口咬死,而生忉利天了。到了天上,就有许多天女拥来抱他,但因他在人中是修梵行的,所以一见天女就把她推开去,不使其接近自己;后见头上戴有一顶美丽的天冠,身上挂著一串无价的璎珞,一点不像比丘之相,于是对于天女越加深深的厌离。事闻于天蒂释,知他是人中的梵行比丘生来此间,对之生起无限的敬意,而别安处于天仙园中,使他继续的修习梵行。由足可知确有天中住梵行者。

  七等至中觉支可得非余等至者,对余部的欲界及有顶亦有觉支说的。等至,定的别名,梵语名为三摩钵底。行者修定入于三摩地时,安和调畅,身心平等,叫做等,然能到此平等地位的,由于定的功能,所以名等至。通常说的四禅、四空,名八等至。在这八等至中,是不茫都有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的七觉支呢

  有的学派说:不特八等至中均有觉支,就是未至及中间定,也有觉支。有的学者又说:欲界及有顶,是有无漏的,所以也具有觉支。还有些学者说:念等七觉支,不特是无漏,亦通于有漏,所以欲界及有顶,纵无无漏,也可容有觉支。总之,也门约目的,在成立八等至小,都有觉支。然有部学者说:未至、中间定中固有觉支,而八等至中全有觉支,那定不合理的,因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等至中,是没有觉支的。七等至及未至中间定中具有觉支者,如舍利子经说:“善知人出觉支定心,于觉支定,随心所欲能自在住”。这在学者虽有多种解释不同,但主要的是依住九地觉支而说的。婆沙九十六说:“谓于日初分欲住未至定等三地觉支,即便能住;于日中分欲住后三静虑地觉支,即便能住;于日后分欲住前三无色地觉支,即便能住”。本论所以唯说七等至中觉支可得者,定略去未至中间定说的。若合此二,即为九地具有觉支了。

  一切静虑皆念住摄者,念住,就是身、受、心、法。修此行者,以明记不忘的念心所,安住在境界上思惟观察,而以智慧为主。顺正理论说:“何缘于慧立念住名

  慧由念力持令住故”。此四念住,为七觉支的初基,亦诸静虑的根本,所以一切静虑,皆为念住所摄。有情的内心跃动不已,由于内在的颠倒妄念,颠倒妄念虽多,不出常乐我净;行者修四念住,就在对治此四颠倒,可说念住是离颠倒的唯一妙术。颠倒离了,内心就寂静了,所以四念住是能摄尽一切静虑的。同时,念住不但为自性念住:还有相杂念住、所缘念住,以此三种念住而言,确能摄尽一切静虑功德的。

  不依静虑得入正性离生亦得阿罗汉果者,约见道、得果依不依静虑说。照有部说:入正性离生或证阿罗汉果的圣者,不特依于四根本静虑能够办到,就是不依根本静虑而依未至、静虑中间以及三无色定,也能得入正性离生及证阿罗汉果的。要明白此意,得先知苦迟、苦速,乐迟、乐速的四种通行。所谓通行:通足通达,行是行迹,合言之,能正通达趣向涅槃者,谓之通行。此中迟速,是约根性的利钝分的:即钝根者所起的圣道,不能速疾的趣向究竟涅槃,名之为迟;若利根者所起的圣道,能够迅速的趣向究竟涅槃,就名为速。至于苦乐,是约得定的难易分的:即近分、无色定的难以成办,其所起的圣道说名为苦;若根本静虑的易于成办,则所起的圣道就名为乐了。观共所用的通行是什么,就知他依什么定而入正性离生及证阿罗汉果了。婆沙九三说:钝根行者唯别苫迟通行作所作事,利根行者唯用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就可依未至定、静虑中间、三无色定,随其所应的得入正性离生,证得圣果,离诸系染,修诸功德,而般涅槃了。反之,钝根行者,如唯运用乐迟通行作所作事而离去欲染,利根行者唯用乐速通行作所作事而离去欲染,就可依四根本静虑,随共所应的得入正性离生,澄得圣果,离诸系染,修诸功德,而般涅槃了。据婆沙说:舍利弗、目犍连二尊者,就是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得果离染的。他们所不同的一点:舍利干是依第四静虑得阿罗汉果的,目键连是依无色定得阿罗汉果的。原因,舍利弗是修的昆钵舍那行,目键连是修的奢摩他行,所以二大圣者的所依是不同的。

  若依色界无色界身至亦能证得阿罗汉果者,是以三界的有情分别入正性离生,得阿罗汉果的。色无色界的有情身,虽可证得阿罗汉果,但不能人正性离生。色无色界有情不能人正性离生者,因为,一、凡有情能生起八忍八智,他就可以入正性离生。色无色界的有情身中,虽可生起诸智,但不能生起谱忍,所以不能入正性离生。欲界的有情身中,非特可以生起诸智,也能生起诸…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二十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