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流者無退義者,對大衆部的初果有退說的。我們知道:證得初果預入聖者之;流的聖者,從此以後循序漸進,再經七番生死,就得阿羅漢的無學果位。在此時中,雖說還有七番生死,但再沒有退墮的可能了。這可從幾方面說:一、不再生長退墮的業力,二、與彼生長的業力及果相違;叁、強盛的善根在聖者的身中,起著統製的作用;四、所修的加行意樂都是清淨的;。進一步說,所有決定能墮惡趣的業力,在忍位中已不起了,何況是證初果的聖者
所以俱舍與順正理論俱引頌說:“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爲罪大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沈水,爲缽鐵大亦能浮”,即顯示此義。婆沙六十一及百八十六說:初果聖者所斷的見所斷惑,是由我見的勢力而現行的,等到悟了執取的我我所事畢竟不可得時,斷惑證真,絕對不會再退墮的了,所以說:“見無我已必無有退,故無退失預流果者”。假使執著說證果的預流聖者還可退墮的話,那所修的梵行不是不可保信了嗎?因修梵行而澄的聖果仍然退爲異生呀!如果不承認退聖成凡,就得承認預流者決定不退。
阿羅漢有退義者,對大衆部的阿羅漢無退說的。阿羅漢譯爲殺賊、應供、無生,此如常釋。有部學者說:阿羅漢有兩類:一是時解脫的阿羅漢,一是不時解脫的阿羅漢。所謂阿羅漢有退,是指的時解脫,不是非時解脫。待時、待處、待諸有情及諸資具等合時,方得解脫者,名時解脫阿羅漢;不待時、待處等而得解脫者,名不時解脫阿羅漢。或說:暫時得解脫的,名時解脫,因爲後來還容退失的;畢竟得解脫的,名不時解脫,因爲究竟不再退失的。由此分別,可知阿羅漢有退,是指的時解脫。他的聽以有退,約有五種因緣:一、喜作世間的業務;二、好樂經論的誦讀;叁、喜歡斷事;四、愛樂遠行;五、長時的生病。如詳細的說:退法羅漢是怎樣退的,思法、護法、安住、堪達諸阿羅漢是怎樣退的,各有他的因緣,如順正理論六十七卷末說。至諸羅漢所退的是什麼法,俱舍論中說得很明白:自思法至堪達的後四種,可以退果,也可退性;而最初的退法,唯從果退,無退性理,因爲他的種性居在最下,再無處可容再退了。
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者,謂諸羅漢斷煩惱得盡智後,不一定都能得無生智的。因爲,有人聽說時解脫阿羅漢,唯修盡智及無學正見,以爲不時解脫阿羅漢,也唯有這二種;有人聽說不時解脫阿羅漢,具修盡智無生智及無學正見,以爲時解脫阿羅漢,也有這叁種。其實,唯不時阿羅漢,在盡智生起後,無間得有無生智生;余阿羅漢盡智無間,雖容引生無學正見,但無無生智生,因爲還容有退的。所以時解脫性的阿羅漢,雖在因中曾求盡智無生智,但到果位仍可有退的關系,因而于金剛喻定正當滅時,唯有盡智現起,無無生智現前。
異生能斷欲貪嗔恚者,對下化地部及經量部的不斷說的。異生,就是衆生,約有兩個意思:一、各各有情受生有異,名爲異生。二、一個生命在漫長的生死流中,受種種不同的生,名爲異生。據向所說:欲貪嗔恚的斷除,須到聖者的地位,得無漏聖道方可的;爲何現說異生位中就能解決此二煩惱?當知貪愛的唯一對治是不淨觀,行者在凡夫位上,若能修成不淨觀,就能遮止貪欲,如再進修無常觀,從此無常觀慧,就可斷除貪愛了,所以經中說:“善修無常想故,則能破壞一切欲貪、色貪、無色貪”。嗔恚的唯一對治是慈悲觀,行者在凡夫位上,常常的修習慈悲觀,觀察衆生可憐可憨,如是可憐愍的衆生,我欲拔除他的痛苦,給他快樂,尚來不及,怎麼還能生起嗔恚予以毀罵杖打呢
這樣一想,嗔恚自然就可不生了。所以異生能斷嗔恚。若依婆沙所說:異生不但能斷欲貪嗔恚,就是叁界八地的五部諸惑,也可以世俗道將之斷除的,所以婆沙五十一說:“謂有身見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有身見,于非想非非想處有身見,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因此證知異生位中是能斷惑的。
有諸外道能得五通者,對下雪山、化地、法藏的無諸外道能得五通說的。神通,一般人以爲是了不得的,聽說學佛可以得通,就以求神通的姿態而來學佛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要知通常所說的六通,除漏盡通唯佛教學者所獨得外,其余的五通,外道也具有的。通的獲得,是由修定,印度的各沙門團,沒有不修定的,修定就可得通,所以這不是佛子的專有品,也不是佛教的特色,而共諸外道的。增含二十二說:“外道修跋梵士得五通諸禅” 。又叁十叁卷說:“四梵士得五通”。都是說明外道可得五通的。
亦有天中住梵行者,對下雪山及化地部的無天中住梵行說的。梵行,就是清淨行,離過清淨,說名梵行。或梵是清淨的意思,凡爲遠離淫欲的法,說名梵行。能修此梵行,就能生梵天。因此,梵行的修習老,大都是在欲界的人中,因人中才具有男女性欲的。一個淫欲七重而愛好接近女性的,決不能夠修習梵行,所以梵行的實踐者,絕對是個厭離淫欲而不與女人往來者。人中由于環境的苦樂參半,修習梵行比較容易,天上是一純粹快樂的環境,是否也可修習梵行呢
據有部說,亦有天中住梵行者。基疏舉中含二十七卷中的梵行品,敘述梵行比丘生天而仍樂修梵行以證此事說:過去有個比丘,戒律精嚴,梵行清淨,一天臨睡前,取水就盆洗足,竟被繞在足盆上的毒蛇一口咬死,而生忉利天了。到了天上,就有許多天女擁來抱他,但因他在人中是修梵行的,所以一見天女就把她推開去,不使其接近自己;後見頭上戴有一頂美麗的天冠,身上挂著一串無價的璎珞,一點不像比丘之相,于是對于天女越加深深的厭離。事聞于天蒂釋,知他是人中的梵行比丘生來此間,對之生起無限的敬意,而別安處于天仙園中,使他繼續的修習梵行。由足可知確有天中住梵行者。
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余等至者,對余部的欲界及有頂亦有覺支說的。等至,定的別名,梵語名爲叁摩缽底。行者修定入于叁摩地時,安和調暢,身心平等,叫做等,然能到此平等地位的,由于定的功能,所以名等至。通常說的四禅、四空,名八等至。在這八等至中,是不茫都有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的七覺支呢
有的學派說:不特八等至中均有覺支,就是未至及中間定,也有覺支。有的學者又說:欲界及有頂,是有無漏的,所以也具有覺支。還有些學者說:念等七覺支,不特是無漏,亦通于有漏,所以欲界及有頂,縱無無漏,也可容有覺支。總之,也門約目的,在成立八等至小,都有覺支。然有部學者說:未至、中間定中固有覺支,而八等至中全有覺支,那定不合理的,因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等至中,是沒有覺支的。七等至及未至中間定中具有覺支者,如舍利子經說:“善知人出覺支定心,于覺支定,隨心所欲能自在住”。這在學者雖有多種解釋不同,但主要的是依住九地覺支而說的。婆沙九十六說:“謂于日初分欲住未至定等叁地覺支,即便能住;于日中分欲住後叁靜慮地覺支,即便能住;于日後分欲住前叁無色地覺支,即便能住”。本論所以唯說七等至中覺支可得者,定略去未至中間定說的。若合此二,即爲九地具有覺支了。
一切靜慮皆念住攝者,念住,就是身、受、心、法。修此行者,以明記不忘的念心所,安住在境界上思惟觀察,而以智慧爲主。順正理論說:“何緣于慧立念住名
慧由念力持令住故”。此四念住,爲七覺支的初基,亦諸靜慮的根本,所以一切靜慮,皆爲念住所攝。有情的內心躍動不已,由于內在的顛倒妄念,顛倒妄念雖多,不出常樂我淨;行者修四念住,就在對治此四顛倒,可說念住是離顛倒的唯一妙術。顛倒離了,內心就寂靜了,所以四念住是能攝盡一切靜慮的。同時,念住不但爲自性念住:還有相雜念住、所緣念住,以此叁種念住而言,確能攝盡一切靜慮功德的。
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者,約見道、得果依不依靜慮說。照有部說:入正性離生或證阿羅漢果的聖者,不特依于四根本靜慮能夠辦到,就是不依根本靜慮而依未至、靜慮中間以及叁無色定,也能得入正性離生及證阿羅漢果的。要明白此意,得先知苦遲、苦速,樂遲、樂速的四種通行。所謂通行:通足通達,行是行迹,合言之,能正通達趣向涅槃者,謂之通行。此中遲速,是約根性的利鈍分的:即鈍根者所起的聖道,不能速疾的趣向究竟涅槃,名之爲遲;若利根者所起的聖道,能夠迅速的趣向究竟涅槃,就名爲速。至于苦樂,是約得定的難易分的:即近分、無色定的難以成辦,其所起的聖道說名爲苦;若根本靜慮的易于成辦,則所起的聖道就名爲樂了。觀共所用的通行是什麼,就知他依什麼定而入正性離生及證阿羅漢果了。婆沙九叁說:鈍根行者唯別苫遲通行作所作事,利根行者唯用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就可依未至定、靜慮中間、叁無色定,隨其所應的得入正性離生,證得聖果,離諸系染,修諸功德,而般涅槃了。反之,鈍根行者,如唯運用樂遲通行作所作事而離去欲染,利根行者唯用樂速通行作所作事而離去欲染,就可依四根本靜慮,隨共所應的得入正性離生,澄得聖果,離諸系染,修諸功德,而般涅槃了。據婆沙說:舍利弗、目犍連二尊者,就是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的。他們所不同的一點:舍利幹是依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的,目鍵連是依無色定得阿羅漢果的。原因,舍利弗是修的昆缽舍那行,目鍵連是修的奢摩他行,所以二大聖者的所依是不同的。
若依色界無色界身至亦能證得阿羅漢果者,是以叁界的有情分別入正性離生,得阿羅漢果的。色無色界的有情身,雖可證得阿羅漢果,但不能人正性離生。色無色界有情不能人正性離生者,因爲,一、凡有情能生起八忍八智,他就可以入正性離生。色無色界的有情身中,雖可生起諸智,但不能生起譜忍,所以不能入正性離生。欲界的有情身中,非特可以生起諸智,也能生起諸…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