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P17

  ..續本文上一頁忍,所以得入正性離生蘭一、在這界中的有情身上,能夠生起法智、類智,可說這界的有情能人正性離生。色無色界的有情身中,雖能生起上界的類智,但不能生起欲界的法智,所以不能入正性離生。欲界的有情身中,不特可以生起欲界的法智,也能生起上界的類智,所以能人正性離生。叁、若這界中的有情,一方有殊勝的所依身,另方又有種種的苦惱受,那就可入正性離生,這如欲界的有情身。色無色界的有情,雖有殊勝的所依身,但沒有種種的苦惱受,所以不能入正性離生。再以證阿羅漢果說,叁界的有情身都可證得阿羅漢果的,因爲叁界九地具有八十一品的思惑,在欲界中以欲界身斷除他,就在欲界中證阿羅漢果;在色無色界中以色無色界身斷盡他,就在色無色界中證阿羅漢果。如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四聖者,都是在色界中般涅槃的。若上流般,于欲界殁生色界中,不能證寂,那就要轉生上界方證阿羅漢果而般涅槃了。所謂轉生上界,即在色界命終後,于叁無色界次第受生乃至生有頂天,在有頂天中而般涅槃。聽以叁界的有情身,都可證阿羅漢果。

  北俱盧洲無離染者,北洲,是四大洲的一洲,也是最理想最快樂的一洲,因余叁洲,都有無限的缺陷,種種的不圓滿,惟有北洲不然。據郁單越國經說:北俱盧洲中的有情,沒有老病的演變苦,沒有自然缺陷的求不得苦,沒有人事料紛的怨怆會苦,沒有至親愛人的分別離苦,總之,沒有我們現實所感受的苦痛。他所有的是:到處充滿了美妙的衣裳,隨地皆是自然的粳米,真所謂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要想什麼快樂,就有什麼快樂。正因璟境太理想、太圓滿了,所以住在此中的有情,就只知一味的貪著自然的娛樂,而不知人間還有什麼苦痛所在了。不知苦怎會厭苦

  不厭苦怎能離染

  所以北俱盧洲中的有情,沒有一個是離染的。

  聖不生彼及無想天者,彼指北俱盧洲。由于北洲無有離染的有情,軟化有情的聖者,也就不生于彼。發心利生的聖者,生到某一地方,目的是爲度生,設無衆生可度,他還生到那兒去做什麼呢

  北俱盧洲如此,當知無想天也是如此,因這二者都是八難所攝的。俱舍論說:聖者見到無想天,猶如見到深深的陷坑一樣,是不樂于行人其中的。所以說聖不生彼及無想天。

  四沙門果非定漸得者,是明四果的斷證,不一定是漸得的。四沙門果,就是四果。依通常說:斷除八十八使的見惑,證得初果,依此進修入于修道位中,斷除六品思惑,澄得二果,到此再進一步的修習,斷除欲界後叁品的思惑,就證第叁不還果,由此更精勤的修習,斷除上二界的所有思惑,就可證極位的阿羅漢果。如是一步步的上進,四果顯然是漸得的,所以契經中說:“四沙門果,漸次而得”。雖說如此,但並不是所有四沙門果,都是漸次證得的,也有利根的種姓,在他修學的過程中,以無漏聖道,把見思二惑于一時中完全斷盡,頓證四沙門果的。如在凡夫地的時候,即以世俗道斷除叁界五部的煩惱,而僅剩非想非非想地的一分。像這樣的人,如果一旦發真見谛,自然就可得二果,或叁果,乃至得阿羅漢果的了。所以處胎經說:“從凡夫地,取羅漢果”。

  若已先入正性離生依世俗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者,是對經部等所說的世俗道沒有斷惑的功能說的。一般的說:斷惑、離系、證果,是無漏聖道的功用;但有部學者說:已得入正性離生的聖者,也可依世俗道斷惑而證一來及不還果的。不過此果不是唯以世俗道所得的擇滅爲斷果性,而兼以見道所得的擇滅,于中相雜總成一果的,同一果道得所得的。契經說:什麼是一來果

  斷除叁結薄貪嗔癡者足。什麼是不還果

  斷除五下分結者是。所以世俗道所得擇滅是與無漏聖道所得相雜的。同時,世俗道所得擇滅,是以無漏斷得所任持的。上座師說:照道理講,是沒有已見谛的聖者,用世俗道斷煩惱的,但因入正性離生者,能見一切的有境,皆如炎炎的猛熟鐵丸,所以容許世俗道觀上地的法,生起靜妙的想頭,欣喜行覺,斷惑證果。

  可說四念住能攝一切法者,前雖曾說過四念住,但沒有說明他能否攝一切法,聽以現在特再略爲討論一下。先依婆沙說明叁種念住:一、自性念住,指能觀慧,如緣身慧以至緣法慧是。二、相雜念住,指與慧相應的心所四相等,如身增上道所生的有漏無漏善以至法增上追所生的有漏無漏善是。叁、所緣念住,指所觀境,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蘊的身念住,六受身所攝受蘊的受念住,六識身所攝識蘊的心念住,爲余所攝的想行二蘊的法念住,是爲所緣念住。所以四念住能攝一切法。如契經說:“具足攝受一切法者,唯四念住”。此攝受一切法的念住,主要是約所緣念住說,因爲所緣是指一切法而言,不是緣于某一個法,;名爲所緣念住的。

  一切隨眠至有所緣境者,是對大衆部及化地部等,以隨眠爲不相應而說的。在前明大衆部的本宗同義中,說到隨眠與缰時,曾把各派主張心相應行與心不相應行的思想,列有一表,在那表中,明白的表出正統派的有部者,是主張心相應行的。因他認爲一切隨眠都是屬于心所的,一切心所都是與心相應的,隨眠既定心所之一,當然也就與心相應了。與心相應的心所,有所緣的境界,屬于心所的隨眠、自也有其所緣之境了,所以說一切隨眠皆定心所,與心相應有所緣境。

  一切隨眠皆纏所攝,非一切缍皆隨眠攝者,是對前大衆部的隨眠異纏,纏異隨眠說的。照有部的見解,隨眠與纏是一體的異名:隨眠是與心相應的心所,纏也是與心相應的心所。俱舍十九說:“欲貪等體即是隨眠”:又說:“即諸煩惱說名隨眠”。婆沙四十六說:“隨眠者謂煩惱”。由此證知二者是沒有差別的。從他的體性說,雖沒有差別,從他的功用說,有寬狹不同。據有部說:隨眠唯局限于欲貪、嗔恚、有貪、陵、無明、見、疑的七根本煩惱,不適于其他的隨惑,他的範圍較小;纏不但是指惛沈、掉舉、睡眠、惡作、嫉、悭、無慚、無愧、忿、覆的十纏隨惑,同時也通于根本煩惱的 :如無慚、悭、掉舉,就是從貪而起的;無愧、睡眠、惛沈,就是從無明所起的;嫉、忿,就是從嗔所起的;悔,足從疑而起的等。俱舍論說:“根本煩惱亦名爲纏,經說欲貪纏爲緣故”。可見他的範圍寬于隨眠。寬缍不是狹的隨眠所能盡攝,狹的隨眠而是寬缰所能盡攝的。

  緣超支性定是有爲者,是對大衆部及化地部以緣起爲無爲說的。緣起支性,就是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有部說是有爲,因他是墮在叁世之中,而無妩爲是墮于叁世的。經說法性法住,是約因果的決定義說,非約無爲的常住義說。如無明決定是諸行的因,就不會變爲他法的因,諸行決定是無明的果,就不會變爲他法的果;如是乃至生決定是老死的因,就不會變爲其他的因,老死決定是生的果,就不會變爲其他的果。聽以經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至于緣起緣生,前者是約因說,後者是約果說,茫爲二者的差別。果的緣生法既定有爲,因的緣起法定也有爲,決不會果是有爲而因爲無爲的,所以說緣超支性定足有爲。

  亦有緣超支隨阿羅漢轉者,經中說緣起是遍叁界的;婆沙說叁界皆具十二有支的:所以叁界中的每一有情的生命自體,都具有緣起的十二支。流轉的異生,具定十二有支,澄果的聖者,是不茫也具十二支呢

  這不能相提並論,當知羅漢之所以名爲羅漢,定由斷除染汙的自體而證得的;如此,緣起支十的無明、愛、取的煩惱,既是染汙不淨的,當就不會隨阿羅漢的白體而轉了。所以可作肯定的說:無明、愛、取的緣起叁支,在阿羅漢身中,足決不隨轉的。最後的生、老死二支,約他子縛已斷果縛猶存的現在說,可以說他是有,即于中有身位得阿羅漢果時,某中有身是他生的方便,所以有生;生後,雖說已足斷惑證真的聖者,但猶存的果縛,仍是不斷的在演變以至最後崩潰的,所以有老死。約他二縛永亡灰身泯智的未來說,山于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所以生及老死的二支,就不隨阿羅漢轉了。受生主體的識支,在它受生時,只茫一刹那,很快的就過去廠,所以一念的意識,沒有得羅漢果的功能,因而聖者身中,也就沒有此支。屬于業道的行、有二支,羅漢身中不俱隨轉。因爲凡所造業,不出已與果及未與果的兩種:已感羅漢身的與果業,爲行支的支分,攝在過去的行支中,所以不在現身中轉;未感後果的未與果業,爲有支的支分,攝在感當果的有支中。婆沙二五舉問答說:“問:阿羅漢所造業,爲名無明緣行,爲名取緣有耶

  答:不名無明緣行,亦不名取緣有,彼無無明亦無取故。然彼業已與果者,當知攝在行支分中;未與果者,當知攝在有女分十:是彼類故”。受是對客觀存在者的感受,以分位緣起說,約從叁四歲到十叁四歲的十年間,共感受力最力,所以于其期中,容得阿羅漢果,定隨阿羅漢轉。名色、六處、觸的叁支,羅漢身中隨不隨轉?基師述記中有二解釋:一說觸等叁支羅漢身巾皆得隨轉,因爲行者在過去生中,已修集了清淨梵行,到感得現實生命體時,有的在名色位中,生起聖道而般涅槃,有的在六處位中,生起聖道而般涅槃,有的在六觸位中,生起聖道而般涅槃;這在諸種般中名爲生般。一說觸等叁支,羅漢身中皆不隨轉,因約分位緣起說,胎內的名色與六處位,其根固街合昧,就是出胎後二叁歲內的覺觸,也還昧略得很,所以在這叁位中,決不會生起強有力的聖道,以證阿羅漢果。前說有名色二(處、觸、受的四支緣起,隨阿羅漢轉…後說僅有受的一支緣起,隨阿羅漢轉;至生支緣起的隨轉,只足一分而已。茲表列如下:

  有阿羅漢增長福業者,足對後化地部無阿羅漢增長福業說的。證得極果的聖者,雖不再造新的引業,但仍創造新的滿業:謂有大阿羅漢,爲了仕持佛法及饒益衆生,小斷的增修廣大的福業,以延長自己的生命。這在經中叫做留壽行。婆沙百二十六說:“謂阿羅漠成就神適得心自在,若于僧衆,若別人所,以衣、以缽…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二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