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P11

  ..续本文上一页现喻为证,谓作是说:如瓶破已唯有余瓦不复作瓶,诸阿罗汉亦应如是,金刚喻定破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如烧木已唯有余灰不还为木,诸阿罗汉亦应如是,无漏智火烧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分别论者所说,与大众者同,所以引证于此。南传“大众部执阿罗汉有退义,此与犊子、正量、一切有同执”,与本论所说不合。

  无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者,是对有部有世间正见,有世间信根说的。见是慧的别名,正见是正确无谬的智慧,说得彻底一点,能够断惑证真的无漏慧,方名正见。世间虽也有慧,但为错误认识所惑,不得名为正见,所以说无世间正见。信是信仰,就是对某一事理的坚信不疑。世间固有各种信仰,但任何一种信仰,都不怎样坚强,随时都有改变可能,这种可政变的信仰,如无根的浮萍一样,是不踏实的,所以说无世问信根。世间的正见、信根没有,反显有出世的正见、信根。如以无漏慧,断惑证灭,成就四不坏信,于佛法僧戒,深信不疑,是为信根;断惑证灭的无漏慧,名为正见。婆沙二说:“分别论者,执信等五根唯足无漏,一切异生悉不成就。……谓契经说:若有五根增上猛利,千等圆满多修习故,成阿罗汉诸漏永尽,从此减下成不还者,次复减下成一来者,次复减下成预流者: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彼住外异生品”。由此证知唯有出世正见、信根,无有世间信根、正见。什公所译同于本论,谛师译谓有世俗信根,与有部所执同,想是错误的。

  无无记法者,是对有部有无记法说的。佛教从有情的行动分别,向来说有善、恶、无记的三性:善性是善的行为活动,由此可感得快乐的果报,恶性是恶的行为活动,由此可感得苦痛的果报,无记性是非善非恶的行为活动,如不自觉的摆一摆手,摇一摇头,这种行为活动,既不能引起未来的善恶果报,也不能说出他是善是恶,所以就名无记性。照有部说,吾人的心念,通于善、恶、无记的三性,不过就业感说,可以分别为“因通善恶,果唯无记”。大众学者们,认为一切法不是善就是恶,因为从业感的立场上去定其性质,不出善恶的二性:如人天法足以善业所感的,就名善性,若三涂法是以恶业所感的,就名恶性。除此,根本没有无记法可得,所以说无无记法。至有部说为有覆无记的上二界烦恼及无覆无记的天眼天耳通变化心等,在大众学者们看来,前者是属于不善性的,后者是属于善性的,决没有什么与善恶鼎立而三的非善非恶的中容性。

  人正性离生时可说断一切结者,正性离生,是指见道。正性有二说:一说是无漏圣道,一说是寂静涅槃。离生的生,有说是指见惑,生命体上有见惑烦恼,就可使之堕三恶趣,受诸剧苦,如人食了生冷的饮食,长时的停滞在胸腹小,即作种种的极苦恼事,所以见惑说名为生。到了见道,以无漏慧,解决烦恼,说名离生。有说身等诸见,如兽拢恨似的刚强难伏,说名为生;到见道时,以无漏慧摧毁身等诸见,说名离生。还有的说末成熟的善根叫生,善根之所以不得成熟,是由烦恼的作梗,见道生起的无漏道,能使烦恼不复为增上生过,说名离生。不论学者作怎样不同的说法,而以见道悟入诸法的谛理,名入正性离生,却是共同的。见道,充其量是证初果,但能不能断除一切结呢

  要说明这问题,先把结义解释清楚。结是烦恼的别名,约他能系缚有情在生死牢狱中,说名为结。有部立有九结,通见思二惑;大众部说结唯是见惑,所以入正性离生时,可说断一切结,因为从此以去,不再长期的系缚在生死中了。虽然如此,但并不是说其他烦恼也完全没得,而八十一品思惑,实际还存在的,因为他们专以见惑说名为结的啊!

  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者,是对有部不造十恶业说的。右部意谓证初果的,已得四证净,四证净中,有一离破戒垢的戒证净,假使说证净的圣者还作十恶业道,那岂不仍然破戒

  破戒者怎得证净

  所以他认为已断不善烦恼的,毕竞不再造作十恶业道。大众们说:证预流果的圣者,除了极重的五无问业不再造外,十不善业有时还是造的。虽初果者,在入无漏观时,有道共戒随心转,得戒证净,但当他出观时,道共戒不随转,是仍不免要造十恶业的,所以说造一切恶,唯除无问。

  5教法观

  佛所说经皆是了义。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随眠非心非心所法,亦无所缘。随眠异缰,缰异随眠,应说随眠与心不相应,缰与心相应。过去、未来非实有体。一切法处非所知、非所识,是所通达。都无中有。诸预流者亦得静虑。

  佛所说经皆是了义者,是对有部佛所说经非皆了义说的。了义对不了义言:说理究竟,名为了义,说不究竟,名不了义。不论是一般的小乘学者或后代的大乘学者,都把佛的所说法,分为了不了义的两类。独大众们特唱异说,谓佛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了义而无不了义的,因佛的二日一语,皆为利益众生,无不契合正理的。虽佛曾经说过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这话,但不了义言,是指的外道教法,意谓发心学佛者,应当依于佛说的广义教行,不当依于外道的不了义教,所以说佛所说经皆是了义。此与前文世尊所说无不如义有何不同

  前是约能诠的言教说的,此是约所诠的义理说的:二者没有什么重复。

  无为法有九种等者,无为对有为说。有部说有三种无为,后代大乘有说六种无为,化地部虽也说有九种无为,但与此处所说不同。有为,是指有因、有缘、有所造作法;无为,是指无因、无缘、木然不生灭法。由此二法,总摄一切法,所以说一切法略有二种,谓有为无为。今大众们所说的九无为,是很特别的,略释如下:

  一、择灭,谓堕杂染的有漏诸法,若要彻底的消灭他,需要智慧的拣择力,由此择力,去除烦恼的系缚,得到离染的寂灭,灭虽就所灭的惑染讲,但实际是指的不生灭的实体。二非择灭,就有为诸法说、每一法都有生起的可能,但往往因了缘缺,致使某一法永不得生,由不生故,得一非择减无为。这所得的无为,不是由慧力所拣得的,所以名为非择灭。如此时木有眼根见色引发眼识的可能,然因专注于声的关系,使这时的眼识无法得生。一切法是在不断的生灭中的,这时眼识不生,郝就永远没有生赵的希望,因为以后虽还有限识作用的生起,但已不是这时所生的眼识了。三、虚空,这是以无碍为他的自性的。无碍为性的虚空,不是与色相对的虚空,而是不藉因缘本自存在的虚室无为。由于他的本身无碍,所以也就不妨有碍的色法于中生灭了。四、空无边处,此空就是虚空。由行者厌离色界质碍的粗障,欣求无碍虚空的静妙,修得无边的空观,断生色界的烦恼,离去色界的质碍,所显示出的无为,名空无边处。此为有情心行的所依处,是极微细的五蕴,所以说无色界有色。五、识无边处,行者得前无边空观后,进一步的厌前所观的外空,舍外空相,内观心识,与无边心识相应,此无边心识,为有情的依处,是为识无边处无为。六、无所有处,行者得前无边识观后,又觉心识仍为一大累赘,于是进而厌其心识,观诸心识都无有所,心与无所有相应,此无所有,为有情的依处,是为无所有处无为。七、非想非非想处,识无边处是有想,无所有处为非想,行者经过无所有处的阶段,再进一步观察,舍前有想,名为非想,复舍无想,名非非想。行者得此境界,无所爱乐,泯然绝寂,清净无为,是为非想非非想处无为。此四所以都名无为,因是生无色者的所依,虽能依的做细五蕴,是有为无常的,而所依的四无色处,却是无为常住的,因不论什么有情上生无色,他恒恒时常常时都为其所依的,这所依性,成为必然的理则,所以说名无为。八、缘起支性,缘起对缘生说的,虽二者同指十二支的因果性,但大众们,依“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圣教,说缘起为无为法,缘生为有为法。因从因果的必然性,推论到必然性的所以,认为必有一常住不变的理则在;因果生灭的必然,无非是循这理则的必然而发现的:所以缘起是无为。九、圣道支性,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等,是解脱生死,断除杂染的唯一要道,所以经中称为古仙人道,他既是一切圣者所共行的占道,口也有其必然的理性,常住不变的法则在,这不变的理性,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不但台乎道德的常道,而且就是“古仙人道”,有永久性、普遍性,是向上、向解脱的德行的常道”(佛法概论语)。所以圣追支性是无为。

  心性本净至说为不净者,有情的心性,究是木净的还是杂染的,这在佛教中,不特小乘学者,就是后代大乘者,对之都有相当的论战。现先给子性字,作多种的看法:从一事一物的各别自体看,经论中说水湿性,火热性,风动性,地坚性;从本来如是,习惯自然,生成如此的意味看,经论中就说为本性住性,或性种性;从后代大乘教中所见到的法性、实性看,那又指普遍恒常的法则,或杂染诸法的当体了。龙树菩萨又说常住的、独立的、不变的、自存的、不待他缘的自体,名为自性。若子一切法以道德的评价,心性无记论者,把性德的性,分为善、恶、无记的三性。这儿说的心性,就是性德的性,也就是性质。佛教说的三性,与中国、西洋说的性善、性恶义,是相近的。若要了解心性本净的真义,须先了解有漏无漏的定义。简单说:内心有烦恼与烦恼相应的,说名有漏,断尽烦恼不与烦恼相应的,名为无漏。心是能觉了性,念念生灭的有漏心,虽或定善、是恶、是无记的,但演变中的觉性,永远是了了明知的。这明了的觉性,就是净心,与三性是不相妨碍的。不过,烦恼未断时,觉知上俱有错误的认识,由错误的认识,使心净的真相不能显现,如错误减少一分,就逼近真相一分,如错误彻底解决,真相就全体显露。心性既…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二十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