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所味著”。
寻亦有无漏者,是对后化地部无无漏寻说的。寻是寻求,为心理活动的一种现象。据有部说:不特有有漏寻的活动作用,实也有无漏寻的活动作用。如初禅无漏定,有寻与之相应,定是无漏的,与之相应的寻,自也是无漏的。又婆沙说八支圣道中的正思惟,是以寻为自体的,圣道是无漏的,为正思惟自体的寻,当也是无漏的。俱舍论说:“寻伺通漏无漏”。所以有部说:寻亦有无漏。
有善是有因者,是对化地部善非有因说的。有情三业行为活动的结果,从伦理的立场去分判,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的三种。善就是福业,有就是三有。善的一顺业,能不能为三有的引业而感人天果报,这在有部与化地部有不同的看法:化地部说:“善非有因”,善是不能为三有因的;有部说:善中的有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非福业能感世间的异熟果,福业、不动业也能感人天的异熟果。如婆沙说:“一切不善善有漏法,皆有异熟故”。所以本论说:有善是有因。
等引位中无发语言者,是对前大众部在等引位有发语言说的。等引位就是定位。—定中能不能发语言,有部与大众部的意见是有出入的:前大众部说有定中发语言者,即虽发语言,而犹能住宅。今有部说定中无有能发语言者,因入定者,前五识已全不起,那里还会发语言,既然不发语言,当也不闻音声。虽日连曾对诸苾刍说过:我自亿住无所有处定,曾闻踊猴池边有众多龙象的哮吼声音,但实际不是在定中听到的,而是出定后闻得的。所以说等引位中无发语者。
3 效法规
八支圣道是正*轮,非如来语皆为转*轮。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皆非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
八支圣道是正*轮,非如来语皆为转*轮者,是对前大众部诸如来语皆转*轮说的。婆沙论说:“云何*轮
答:八支圣道”。又四大评家之一的妙音声者说:“八支圣道是正*轮”。世间的轮相,有辐、毂、辋的三大要素,如缺一种,就不成为轮相,当知八支圣道即具此三:正兑、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间的轮辐,正语、正业、正命,似世间的轮毂;正定,似世间的轮辋:所以八支圣道名为*轮。有说见道名为*轮,因见道的速行与世间轮相似的。如轮王的轮宝,旋璟不息,迅速的向前推进,有舍有取,能伏未伏,镇压已伏,上下回转的。见道也是这样,所以说名*轮。配合来说:见道的没有间歇,如轮宝的旋璟不息。十六心后的刹那见道,如轮宝的行用速疾。见道的舍苦等境取集等境,如轮宝的舍前取后。见道的见所未见的真理,断所未断的惑障,已断的不再退,已见的不再迷,如轮宝的降伏未伏,镇压已伏。见道的观下苦后,观上苦等,如轮宝的上下回转。由具这些特殊的意义,所以唯有见道独名*轮。若依婆沙师的本意,见、修、无学的三道,总名*轮,因鹿苑的三转,属于三道所摄的。有部难大众部的学者说:假使如你们所说的诸如来语皆转*轮的话,那末,佛在菩提树下,为商人们说法,就应名为已转*轮了,为什么一般都说于鹿苑中初转*轮呢
既鹿苑说法名为初转*轮,可知是令他身中现起圣道名转*轮的。转法转,有部说有二种:一于自身中转,如佛在菩提树下,以三十四心成无上道,即为自转*轮;二令他身转圣道,如佛在鹿野苑中,为五比丘说法,使他见道,即是令他转*轮。佛以利他为正事,所以以转他的*轮,而为佛的初转*轮。因此,有部说八支圣道是正*轮,非如来语皆为转*轮。此义详如婆沙百八十二所说,这儿不再多述。
非佛一昔说一切法者,是对前大众部佛以一吾说一切法说的。一昔,为…曰说法之义,并不是二晋中能说出一切法义,一切法定很多的,单以…曰,决不能说尽一切法。如说诸行不净为…曰声,诸法无我亦为一音声,名为一昔,并不是佛以一音说尽一切法,名为…曰。如说诸法无我,在同一刹那中,只能说所说的诸法是无我,决不能说己能说的自体亦是无我,要说能说的自体也是无我,必要到第二刹那方可。俱舍论说:“作无我观时,必须二念,方普观尽诸法”。所以非佛…曰能说一切法。有责难说:如果真的佛不能以…曰说尽一切法,那“佛以二日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雨句话,又怎么会通呢
有部解答说:…曰,是一梵昔的意思。佛虽常常的以一梵音为众生说法,但能应一切能闻者的诸方昔义,使他们以为如对自己所说。婆沙论说:“二日者,谓梵晋。若至那人来在会坐,谓佛为说至那音义。如是砾迦、叶筏那、……等人来在会坐,各各谓佛独为我说自国音义,闻已随类各得领解”,是为一音说法。
世尊亦有不如义言者,是对前大众部世尊所说无不如义说的。佛陀所说,是不是每一语言皆如于义,有部与大众部是有诤论的。要明了他们的诤论所在,可从义的两个意义方面去说:一、义是义利。就义利说,大众部认为佛所说的话,无有一语不舍众生获得义利的虚言,所以所说皆如于义;但在有部看来,佛陀所说,虽以令众生得益的如实说为前提,然有时也说不如义言的。如佛问阿难说:现在是不是天在下雨
像这样的问语,对众生有何义利
所以所说非皆如义。二、义是道理。就道理说,大众部认为佛陀所说,没有不称于理的,所以皆如于义;可是有部学者说,如来称法体性而说的言说,固皆如于义理,然而有时方便密说那不称体性的言说,是也有不如于义的。如发智论引的密语颂说:“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间,诛国及随行,无碍过梵志”。这就是不称体性的言教。所以世尊所说亦有不如义言。
佛所说经非皆了义者,了义对不了义说,非皆了义,就是不了义。了义与不了义,可从两方面分辨:一约教说明不明白辨,教说明白的是了义,不明白的是不了义;二约理显究不究竟辨,显理究竟的足了义,不究竞的是不了义。在教说方面,佛既有不如义言,在显理方面,而佛又有不称法体之谈,可见佛所说缝,并不都是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缝的,这不特后来的学者,有作这样的分别,就是佛陀自己,也曾说过有小了义经的。如经说四依时,佛就教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所以说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
4 结本指末
此等皆为本宗同义;末宗异义其类无边。
如是像上所说的总法观、杂法观、教法观,都是说一切有部的本宗同义,如果要谈他的末宗异义,共类无量无边,说不能尽,所以这儿也就略而不谈了。
二 雪山部本宗同义
其雪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菩萨人胎不起贪爱。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无天中住梵行者。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预,他合悟人,道因声起。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雪山部,就是本上座部。上座最初分裂时,即雪山与说一切有,所以他们的思想,大体是相近的,所不同的,现说如下。
谓诸菩萨犹是异生者,此与有部同说三只百劫中的乃至最后身的菩萨,犹是异生所摄,因为见修二惑尚未断的关系。以圣者所入的灭尽定说,不特异生不能入,就是菩萨也不能人。怎知菩萨不入灭尽定呢
毗婆沙师说:“一切菩萨先证无上菩提,后起灭尽定”。又婆沙论说:“菩萨为入灭尽定否
尊者世友说不能入,契经说为圣者定故。若菩萨能入者,亦应名异生定”。因此,知道菩萨是不入灭尽定的。从菩萨不入灭尽定的这一方面看,也可证知菩萨犹是异生。
菩萨入胎不起贪爱者,此与有部所说大同而小异。入胎,是约一新生命开始说的,每一新生命的开始,必然的要先入母胎,但入胎受生者,有种种的不同,主要有正知而入母胎者,有不正知而入母胎者。不正知入母胎者,就是一般的有情。一般有隋在入胎时,生起颠倒的父非父想,母非母想:所以,如果是一男性前来投胎,对父就生嗔恚,对母就生爱欲,起颠倒想,谓与母会;如果是一女性前来投胎,对母就生嗔恚,对父而生爱欲,起颠倒想,谓与父会:是为不正知入胎。正知入母眙者,定指的菩萨。菩萨在入胎时,正知正念现前,于父生起父想,于母生起母想,既不生嗔恚,也不起贪爱。贪爱有二种:一是淫欲的贪爱,一是亲爱的贪爱。有部与雪山部,虽同样的说菩萨入胎不起贪爱,但有部只说不起淫欲的贪爱,父母的亲爱还生起的,由这亲爱的爱力而入母胎。婆沙百七十一说:“菩萨不尔,将入母眙,于父父想,于母母想,我依彼故增长后蕴,当于赡部洲中受尊胜报,依此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有情作饶益事。作是念已,便于父母等生亲爱,由此结生”。然雪山部说,不特淫欲的贪爱不起,就是父母的亲爱,生命的自体爱,也都不起的,所以与有部所说稍为不同。
无诸外道能得五通者,是对前有部有诸外道能得五通说的。五通,是天眼、天耳、他心、神境、宿命的五种。神通虽不是佛教的特色,但照雪山部说来,却也不是外道所能得的,因外道修道的方法,根本是错误邪谬的,错谬的修道方法,怎么能引发神通
所以虽有外道能在空中自在飞行,亦有外道亿知宿住事有二、四、六、八万劫的不同,但这不是由依邪道修得的神通力,而是咒术、药力及鬼神等力所加被的。佛教行者之所以有神通,因佛法的道行是正确的,凡依佛法的正确道行而行的,不特圣者可得种种神通,就是凡夫也能得五通的。这种说法,未免过分强调神通的神秘性了,其实神通是极平常的,印度许多外道都得五通的,所以此说不如有部所说善。
亦无天中住梵行者,是对前有部亦有天中住梵行者说的。梵行,是清净行。修梵行者,要绝对的远离女人,不与女人相接近。这在人间虽属可能,但在欲天却极不易,因欲界的天女,形色殊胜,容颜美妙,光明焕发,芬香馥郁,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在引发人的邪思欲念,所以从苦迫的人间,上生快乐天堂的人们,没有不被天女所引诱,没有不颠倒在天女的美色之下的。如是寻求天上的乐趣,日与天女的游戏,那里还能修清净的梵行
…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