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所味著”。
尋亦有無漏者,是對後化地部無無漏尋說的。尋是尋求,爲心理活動的一種現象。據有部說:不特有有漏尋的活動作用,實也有無漏尋的活動作用。如初禅無漏定,有尋與之相應,定是無漏的,與之相應的尋,自也是無漏的。又婆沙說八支聖道中的正思惟,是以尋爲自體的,聖道是無漏的,爲正思惟自體的尋,當也是無漏的。俱舍論說:“尋伺通漏無漏”。所以有部說:尋亦有無漏。
有善是有因者,是對化地部善非有因說的。有情叁業行爲活動的結果,從倫理的立場去分判,有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的叁種。善就是福業,有就是叁有。善的一順業,能不能爲叁有的引業而感人天果報,這在有部與化地部有不同的看法:化地部說:“善非有因”,善是不能爲叁有因的;有部說:善中的有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非福業能感世間的異熟果,福業、不動業也能感人天的異熟果。如婆沙說:“一切不善善有漏法,皆有異熟故”。所以本論說:有善是有因。
等引位中無發語言者,是對前大衆部在等引位有發語言說的。等引位就是定位。—定中能不能發語言,有部與大衆部的意見是有出入的:前大衆部說有定中發語言者,即雖發語言,而猶能住宅。今有部說定中無有能發語言者,因入定者,前五識已全不起,那裏還會發語言,既然不發語言,當也不聞音聲。雖日連曾對諸苾刍說過:我自億住無所有處定,曾聞踴猴池邊有衆多龍象的哮吼聲音,但實際不是在定中聽到的,而是出定後聞得的。所以說等引位中無發語者。
3 效法規
八支聖道是正*輪,非如來語皆爲轉*輪。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皆非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
八支聖道是正*輪,非如來語皆爲轉*輪者,是對前大衆部諸如來語皆轉*輪說的。婆沙論說:“雲何*輪
答:八支聖道”。又四大評家之一的妙音聲者說:“八支聖道是正*輪”。世間的輪相,有輻、毂、辋的叁大要素,如缺一種,就不成爲輪相,當知八支聖道即具此叁:正兌、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間的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世間的輪毂;正定,似世間的輪辋:所以八支聖道名爲*輪。有說見道名爲*輪,因見道的速行與世間輪相似的。如輪王的輪寶,旋璟不息,迅速的向前推進,有舍有取,能伏未伏,鎮壓已伏,上下回轉的。見道也是這樣,所以說名*輪。配合來說:見道的沒有間歇,如輪寶的旋璟不息。十六心後的刹那見道,如輪寶的行用速疾。見道的舍苦等境取集等境,如輪寶的舍前取後。見道的見所未見的真理,斷所未斷的惑障,已斷的不再退,已見的不再迷,如輪寶的降伏未伏,鎮壓已伏。見道的觀下苦後,觀上苦等,如輪寶的上下回轉。由具這些特殊的意義,所以唯有見道獨名*輪。若依婆沙師的本意,見、修、無學的叁道,總名*輪,因鹿苑的叁轉,屬于叁道所攝的。有部難大衆部的學者說:假使如你們所說的諸如來語皆轉*輪的話,那末,佛在菩提樹下,爲商人們說法,就應名爲已轉*輪了,爲什麼一般都說于鹿苑中初轉*輪呢
既鹿苑說法名爲初轉*輪,可知是令他身中現起聖道名轉*輪的。轉法轉,有部說有二種:一于自身中轉,如佛在菩提樹下,以叁十四心成無上道,即爲自轉*輪;二令他身轉聖道,如佛在鹿野苑中,爲五比丘說法,使他見道,即是令他轉*輪。佛以利他爲正事,所以以轉他的*輪,而爲佛的初轉*輪。因此,有部說八支聖道是正*輪,非如來語皆爲轉*輪。此義詳如婆沙百八十二所說,這兒不再多述。
非佛一昔說一切法者,是對前大衆部佛以一吾說一切法說的。一昔,爲…曰說法之義,並不是二晉中能說出一切法義,一切法定很多的,單以…曰,決不能說盡一切法。如說諸行不淨爲…曰聲,諸法無我亦爲一音聲,名爲一昔,並不是佛以一音說盡一切法,名爲…曰。如說諸法無我,在同一刹那中,只能說所說的諸法是無我,決不能說己能說的自體亦是無我,要說能說的自體也是無我,必要到第二刹那方可。俱舍論說:“作無我觀時,必須二念,方普觀盡諸法”。所以非佛…曰能說一切法。有責難說:如果真的佛不能以…曰說盡一切法,那“佛以二日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的雨句話,又怎麼會通呢
有部解答說:…曰,是一梵昔的意思。佛雖常常的以一梵音爲衆生說法,但能應一切能聞者的諸方昔義,使他們以爲如對自己所說。婆沙論說:“二日者,謂梵晉。若至那人來在會坐,謂佛爲說至那音義。如是礫迦、葉筏那、……等人來在會坐,各各謂佛獨爲我說自國音義,聞已隨類各得領解”,是爲一音說法。
世尊亦有不如義言者,是對前大衆部世尊所說無不如義說的。佛陀所說,是不是每一語言皆如于義,有部與大衆部是有诤論的。要明了他們的诤論所在,可從義的兩個意義方面去說:一、義是義利。就義利說,大衆部認爲佛所說的話,無有一語不舍衆生獲得義利的虛言,所以所說皆如于義;但在有部看來,佛陀所說,雖以令衆生得益的如實說爲前提,然有時也說不如義言的。如佛問阿難說:現在是不是天在下雨
像這樣的問語,對衆生有何義利
所以所說非皆如義。二、義是道理。就道理說,大衆部認爲佛陀所說,沒有不稱于理的,所以皆如于義;可是有部學者說,如來稱法體性而說的言說,固皆如于義理,然而有時方便密說那不稱體性的言說,是也有不如于義的。如發智論引的密語頌說:“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間,誅國及隨行,無礙過梵志”。這就是不稱體性的言教。所以世尊所說亦有不如義言。
佛所說經非皆了義者,了義對不了義說,非皆了義,就是不了義。了義與不了義,可從兩方面分辨:一約教說明不明白辨,教說明白的是了義,不明白的是不了義;二約理顯究不究竟辨,顯理究竟的足了義,不究競的是不了義。在教說方面,佛既有不如義言,在顯理方面,而佛又有不稱法體之談,可見佛所說縫,並不都是了義的,也有不了義縫的,這不特後來的學者,有作這樣的分別,就是佛陀自己,也曾說過有小了義經的。如經說四依時,佛就教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說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
4 結本指末
此等皆爲本宗同義;末宗異義其類無邊。
如是像上所說的總法觀、雜法觀、教法觀,都是說一切有部的本宗同義,如果要談他的末宗異義,共類無量無邊,說不能盡,所以這兒也就略而不談了。
二 雪山部本宗同義
其雪山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菩薩人胎不起貪愛。無諸外道能得五通。亦無天中住梵行者。有阿羅漢爲余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預,他合悟人,道因聲起。余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雪山部,就是本上座部。上座最初分裂時,即雪山與說一切有,所以他們的思想,大體是相近的,所不同的,現說如下。
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者,此與有部同說叁只百劫中的乃至最後身的菩薩,猶是異生所攝,因爲見修二惑尚未斷的關系。以聖者所入的滅盡定說,不特異生不能入,就是菩薩也不能人。怎知菩薩不入滅盡定呢
毗婆沙師說:“一切菩薩先證無上菩提,後起滅盡定”。又婆沙論說:“菩薩爲入滅盡定否
尊者世友說不能入,契經說爲聖者定故。若菩薩能入者,亦應名異生定”。因此,知道菩薩是不入滅盡定的。從菩薩不入滅盡定的這一方面看,也可證知菩薩猶是異生。
菩薩入胎不起貪愛者,此與有部所說大同而小異。入胎,是約一新生命開始說的,每一新生命的開始,必然的要先入母胎,但入胎受生者,有種種的不同,主要有正知而入母胎者,有不正知而入母胎者。不正知入母胎者,就是一般的有情。一般有隋在入胎時,生起顛倒的父非父想,母非母想:所以,如果是一男性前來投胎,對父就生嗔恚,對母就生愛欲,起顛倒想,謂與母會;如果是一女性前來投胎,對母就生嗔恚,對父而生愛欲,起顛倒想,謂與父會:是爲不正知入胎。正知入母眙者,定指的菩薩。菩薩在入胎時,正知正念現前,于父生起父想,于母生起母想,既不生嗔恚,也不起貪愛。貪愛有二種:一是淫欲的貪愛,一是親愛的貪愛。有部與雪山部,雖同樣的說菩薩入胎不起貪愛,但有部只說不起淫欲的貪愛,父母的親愛還生起的,由這親愛的愛力而入母胎。婆沙百七十一說:“菩薩不爾,將入母眙,于父父想,于母母想,我依彼故增長後蘊,當于贍部洲中受尊勝報,依此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與諸有情作饒益事。作是念已,便于父母等生親愛,由此結生”。然雪山部說,不特淫欲的貪愛不起,就是父母的親愛,生命的自體愛,也都不起的,所以與有部所說稍爲不同。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者,是對前有部有諸外道能得五通說的。五通,是天眼、天耳、他心、神境、宿命的五種。神通雖不是佛教的特色,但照雪山部說來,卻也不是外道所能得的,因外道修道的方法,根本是錯誤邪謬的,錯謬的修道方法,怎麼能引發神通
所以雖有外道能在空中自在飛行,亦有外道億知宿住事有二、四、六、八萬劫的不同,但這不是由依邪道修得的神通力,而是咒術、藥力及鬼神等力所加被的。佛教行者之所以有神通,因佛法的道行是正確的,凡依佛法的正確道行而行的,不特聖者可得種種神通,就是凡夫也能得五通的。這種說法,未免過分強調神通的神秘性了,其實神通是極平常的,印度許多外道都得五通的,所以此說不如有部所說善。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是對前有部亦有天中住梵行者說的。梵行,是清淨行。修梵行者,要絕對的遠離女人,不與女人相接近。這在人間雖屬可能,但在欲天卻極不易,因欲界的天女,形色殊勝,容顔美妙,光明煥發,芬香馥郁,一舉一動,一颦一笑,在在引發人的邪思欲念,所以從苦迫的人間,上生快樂天堂的人們,沒有不被天女所引誘,沒有不顛倒在天女的美色之下的。如是尋求天上的樂趣,日與天女的遊戲,那裏還能修清淨的梵行
…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