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P4

  ..续本文上一页

  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其五事者,如彼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人;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这是说明根本二部分裂的时间、因缘,以及形成二部的经过。传闻是对我闻说的:由己直接所听来的,名我闻;从他间接展转听来的,名传闻。如是二字,以通俗的话说,就是这个样子,乃指下面所要说的学派分裂及思想分化的概要。综合如是传闻四字,意谓下文所说的一切,不是我世友直接听来的,而是从学者展转传闻来的。因为,学派分裂,是佛后百余年至三百年间的事,作者是佛灭后四百年代的人,所以是传闻来的。薄伽梵,是敌主释迦牟尼,译有四义:一、能破,就是扰乱身心的烦恼与习气,佛有一种力量,能够彻底的把他破除,不使稍有残存。二、巧分别,就是对于一切法的总相别相,佛以他的无分别智,能够善巧的分别清楚,不会稍有讹错。三、有德,离惑的断德,证真的智德,利生的恩德,以及其他种种不共三乘的功德,在佛一身俱有,不缺丝毫。四、有名声,佛因俱有如上的诸德,所以大名普闻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无如佛”,“一切无有如佛者”,这就是佛陀声名远播的明证。因此,唯佛与佛乃能称为薄伽梵。约在佛薄伽梵般涅槃后一百年之间,由于去圣的时间稍远,佛法就沉淹得犹如白日西落,素月柬潜一般,而世间的合夜,也就无慧日为之朗照了。正在这时,摩竭陀国的首都俱苏摩城地方,为大王无忧座镇而统摄著瞻部。当此国运隆盛之际,佛教在他的首都,开始了分裂运动,所以说是时佛法大众初破。

  百有余年,什本译为“百一十六年”;谛本译为“过百年后更十六年”;增一阿含说是“佛灭度梭,一百一十年中”;善见昆婆沙说是“十八年中”;求那跋摩也说是“一百一十年中”:虽诸说不同,实大同小异。南方铜铄部的学者说“阿育王,自拜为王时佛涅槃已二百十八年”;他若众圣点记等,亦说为佛灭二百十八年。两说相差百年,谁是谁非,直到最近还有人在诤论著。主百廿八年者,非百十六年之说;主百十六年者,非百廿八年之说;亦有双非二说而主百余年至二百年之间者。由于此一历史事实,尚无定论,所以只好暂仍以本论所说百十六年为迦王立位之年。

  迦王对于佛教的贡献,是深而且厚的,大体说:在迦王没有信佛以前,佛教在印度弘传,仅局促于恒河流域一带,充其量也不过发展到印度河地方;可是自迦王信佛役,由于他的热忱护教,诚信为法,遣传教师,弘扬佛法,于是佛教不特随无比隆盛的国运,登于国教的地位,且一跃而为世界的伟大宗教。所以我们对这位佛教的护法者,不可没有一个认识。

  阿输迦王,是摩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的国王,他的父亲叫宾头娑罗王,他的祖父就是统一中西北三印创建王朝的旃陀罗掘多。他生长于国都波吒厘子城,但因容貌丑陋,不为父王所喜,及其长大,适值咀又斯罗守军叛变,王乃利用这机会,派他去平治变乱,那知他到了那个地方,立刻将叛变镇压下去,恢复该地的和平秩序。于是博得当地人民的爱戴,都城大臣的好评。不久,宾王病笃,倾向阿输迦的大臣,就设计把他召同,而以王的长子去代替他的职位,宾王到了生命快要结束时,很想把王位交给长子的,但因群臣拒绝修私摩同都,并一致拥立迦王,使得宾王愤憾而死。迦王登位后,承祖、父的余绪,雄才大略,讨伐不臣,开印度的统一大局,这是印度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当迦王最初登位的时候,一班大臣以为拥戴有功,很不把王放在眼中,于是王就不客气的结束他们一个个的生命,并把异母所生的兄弟也同样的一个个的予以解决,就是出家为道的胞弟昆地输迦,据历史上传说,也没有得到好死,同时为了示威朝臣,曾亲斩五百人头以示儆。后因大王杀人过多,阿(少+兔)楼陀大臣,乃劝设立杀人的役吏,不要亲自杀人,于是任命当时国中最为暴恶的凶人山,负此专职,并为建一极端严密的屋舍,以作行刑处所。山受命后,发明种种刑具,执行他的职权,残害无数生命。所以,阿输迦王的前半,是一极暴虐的君主,暴力可畏,人皆称为旃陀阿输迦。到他灌顶后的第九年,因有一海比丘,游行诸国,次第乞食,经过王所置的监狱,误入其中,遥见狱内有种种置人死地的凶器,便欲外出,而为凶人山捉住说:“入此中者,无有得出”,当即处以死刑。海比丘此时,不特无所畏惧,且现种种神变,感化狱卒,狱卒见了很觉神怪,便请大王来看,王见而归信三宝,为佛教的优婆塞弟子(此说出于阿育王传与阿育王经。然善见昆婆沙与麦哈维萨等,说是修私摩稚儿泥瞿陀出家为沙弥,王见有感,归心佛教云)。王归佛教以后,一变力政而为德化,成一慈悲最深的君主,和蔼可亲,人又称为达摩阿输迦。此二阿输迦,是统一间浮的迦王一人,不知者,误为二人,以旃陀阿输迦,是佛灭后百年许的人,以达摩阿输迦,为佛灭后二百年许的人,相差百年,这是绝对错误的。

  迦王归信佛教后,受优婆毹多的感化,做了许多有益佛教的事业。如灌顶后十三年到二十八年之间,颁发许多次有关宗教道德的敕令,及为佛教四众弟干所特发的敕令,并且刻勒碑石,建于印度的各地,晓示人民,至今尚有存者。于其中间,王又发心巡礼如来的生处,六年苦行处,牧女奉乳糜处,菩提树下成道处,拘尸那入涅槃处,以及巡礼迦叶、阿难、舍利弗、目犍连、薄拘罗等诸大尊者的圣地。在礼菩提树时,王曾广施供养;并建八万四千塔,安置佛的舍利,遍布阎浮,令人瞻拜供养。王是一个极端虔诚的佛教信徒,当他尚握政治大权,一切均甚自由之际”对三宝的供养,可说无做不至,据历史传说,王曾三以阎浮施。可是到了晚年,病痛沉重,为王子及大臣所抑。一切不得自由时,想到没有什么可以供施僧众,乃将身边仅存的半个庵摩罗果奉鸡园寺僧而卒。这种悲惨的结局,想来也实在太使人感到凄楚了。

  除王本人这样极端的祟信佛教外,他的乃弟昆地输迦受他感化,随昙无德尊者发心出家。不久,王子摩哂陀,经目键连子帝须的劝导,就奉帝须为和尚而削发为僧。王女僧伽密,见叔父、胞兄以及夫婿均为佛子,于是也就放下世间一切欲乐,出家为尼了。所以,可说他是佛化家庭的表率者。王为了欲使*轮东西转动,佛化普及全球,曾派遣许多传教师化导一方,其子摩哂陀,其女僧伽密,就是奉父命而传教于锡兰岛的,今锡兰等地所以有佛法的流行,未尝不是迦王子女传教之功,所以迦王对佛教的贡献,实在足伟大极了!

  佛灭后的佛教,到迦王时代,呈现一度极大的变动:迦王之前的佛教,虽因学者的重戎重慧不同,隐然有二派区分的暗流,但大体上还是和合一味的,并没有形成尖锐的分立。推其原因,据南山戒疏说:一由教主是一,大家没有什么可以诤论,二由百年来的学者,一脉传承,没有什么思想冲突,三由这时期内所摄受的郡是利机,各能体会权实所在,纵然有时听到不同的异说,谁也不相互是非,所以能够保持佛世的一味之教。可是迦王以后的佛教,始则由于七百结集时,波利系与跋耆系的相左,继则由于学者间的意见分歧,终则由于各个分化一方,适应不同的民族文化,学派乃渐渐的产生,而圣教也就不复和合如初了。

  迦王时代的佛教诤论,据有部系与犊子系所传,是因四众共议大天所创说的五事不同,分为根本的两部:一叫大众部;一叫上座部。大天五事的唱说,是对保守派的一种革新运动,反对严肃的教条主义,主张思想的自由解放。保守派的有部系与犊子系,因受大众系与分别说系的联合攻击,并为迦王所抑,郁郁不得志,乃迁怒于创说五事的大天,说他是一曾犯三逆大罪的恶人,毁訾咒诅不遗余力。其实,大天为人,并不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坏,相反的,他却是当时佛教杰出的高僧,是革新派的领袖人物。分别功德论说:“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其余皆小节”。中国学者中,如慈恩、嘉祥,都曾为他辩护,说他不是寻常人物。可见反对派所加于他的过贬之词是不足信的了。

  诤论五事的四众:一、龙象众,有两种的说法:就藉王臣的势力,欺压德重的圣众,违背佛法,不受制裁,其性犹如龙象拢候般的难以伏调,这是指的大天众。假使持戒清净,善解律仪,在大众中,如龙象般的没有怖畏,那是指尊者优波离持律的一流,名龙象众了。二、边鄙众,是就身在僧团而心在理外,内无真实的德行可表,外无威赫的势力可藉,只是随从为首者,做阂争的工具,这是指大天的门徒,说名边鄙众。三、乡间众,就是多闻第一的阿难之流的一系学者,因为他们爱好佛法,广学乡间,善解经义,所以得名为多闻众。四、大德众,这是指阿毗达磨诸大论师辩论第一的富楼那之流的一系学者,因为他们戒行清净,学识广博,道德高超,智慧无上,所以得名为大德众。所谓由四众诤论五事而分为根本二部,因为诤论虽有四众,但赞成与否,不出两大流。赞成的一流,是大众系及分别说系,反对的一流,”有部系与犊子系。直分根本二部,这是有部学者的一种传说,实际因这次的诤论,已破为四众了。如陈译的部执异论说:“如是时中,大众破敞,破散大众,凡有四种”。再就西藏传说看,调伏天、莲花等,均说佛减后百十六年,佛弟予以四种不同的语言诵戒,佛教乃分裂为大众、上座、说一切有及犊子的四大派。以雅语诵戒的说一叨有部,是传承罗喉罗的学统;以俗语诵戒的大众部,是传承大迦叶的学统;以杂语诵戒的犊子系中的正量部,是传承优波离的学统;以鬼语诵戒的上座部,是传承大迦旃延的学统。藏中所傅以师承言语不同,为四部分裂的动因,很合乎佛教徒内以师承之异,外缘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而使圣教破离的史实。就是基师以师承分配四众的解释,也是与这吻合的。如据陈译的大国众与边鄙众对看,还可看出学派的形成,含有区域不同的成分在内哩!

  …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二十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