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P4

  ..續本文上一頁

  一、龍象衆;二、邊鄙衆;叁、多聞衆;四、大德衆。其五事者,如彼頌言:“余所誘;無知,猶豫;他令人;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

  這是說明根本二部分裂的時間、因緣,以及形成二部的經過。傳聞是對我聞說的:由己直接所聽來的,名我聞;從他間接展轉聽來的,名傳聞。如是二字,以通俗的話說,就是這個樣子,乃指下面所要說的學派分裂及思想分化的概要。綜合如是傳聞四字,意謂下文所說的一切,不是我世友直接聽來的,而是從學者展轉傳聞來的。因爲,學派分裂,是佛後百余年至叁百年間的事,作者是佛滅後四百年代的人,所以是傳聞來的。薄伽梵,是敵主釋迦牟尼,譯有四義:一、能破,就是擾亂身心的煩惱與習氣,佛有一種力量,能夠徹底的把他破除,不使稍有殘存。二、巧分別,就是對于一切法的總相別相,佛以他的無分別智,能夠善巧的分別清楚,不會稍有訛錯。叁、有德,離惑的斷德,證真的智德,利生的恩德,以及其他種種不共叁乘的功德,在佛一身俱有,不缺絲毫。四、有名聲,佛因俱有如上的諸德,所以大名普聞十方世界。“天上天下無如佛”,“一切無有如佛者”,這就是佛陀聲名遠播的明證。因此,唯佛與佛乃能稱爲薄伽梵。約在佛薄伽梵般涅槃後一百年之間,由于去聖的時間稍遠,佛法就沈淹得猶如白日西落,素月柬潛一般,而世間的合夜,也就無慧日爲之朗照了。正在這時,摩竭陀國的首都俱蘇摩城地方,爲大王無憂座鎮而統攝著瞻部。當此國運隆盛之際,佛教在他的首都,開始了分裂運動,所以說是時佛法大衆初破。

  百有余年,什本譯爲“百一十六年”;谛本譯爲“過百年後更十六年”;增一阿含說是“佛滅度梭,一百一十年中”;善見昆婆沙說是“十八年中”;求那跋摩也說是“一百一十年中”:雖諸說不同,實大同小異。南方銅铄部的學者說“阿育王,自拜爲王時佛涅槃已二百十八年”;他若衆聖點記等,亦說爲佛滅二百十八年。兩說相差百年,誰是誰非,直到最近還有人在诤論著。主百廿八年者,非百十六年之說;主百十六年者,非百廿八年之說;亦有雙非二說而主百余年至二百年之間者。由于此一曆史事實,尚無定論,所以只好暫仍以本論所說百十六年爲迦王立位之年。

  迦王對于佛教的貢獻,是深而且厚的,大體說:在迦王沒有信佛以前,佛教在印度弘傳,僅局促于恒河流域一帶,充其量也不過發展到印度河地方;可是自迦王信佛役,由于他的熱忱護教,誠信爲法,遣傳教師,弘揚佛法,于是佛教不特隨無比隆盛的國運,登于國教的地位,且一躍而爲世界的偉大宗教。所以我們對這位佛教的護法者,不可沒有一個認識。

  阿輸迦王,是摩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叁代的國王,他的父親叫賓頭娑羅王,他的祖父就是統一中西北叁印創建王朝的旃陀羅掘多。他生長于國都波吒厘子城,但因容貌醜陋,不爲父王所喜,及其長大,適值咀又斯羅守軍叛變,王乃利用這機會,派他去平治變亂,那知他到了那個地方,立刻將叛變鎮壓下去,恢複該地的和平秩序。于是博得當地人民的愛戴,都城大臣的好評。不久,賓王病笃,傾向阿輸迦的大臣,就設計把他召同,而以王的長子去代替他的職位,賓王到了生命快要結束時,很想把王位交給長子的,但因群臣拒絕修私摩同都,並一致擁立迦王,使得賓王憤憾而死。迦王登位後,承祖、父的余緒,雄才大略,討伐不臣,開印度的統一大局,這是印度曆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頁。

  當迦王最初登位的時候,一班大臣以爲擁戴有功,很不把王放在眼中,于是王就不客氣的結束他們一個個的生命,並把異母所生的兄弟也同樣的一個個的予以解決,就是出家爲道的胞弟昆地輸迦,據曆史上傳說,也沒有得到好死,同時爲了示威朝臣,曾親斬五百人頭以示儆。後因大王殺人過多,阿(少+兔)樓陀大臣,乃勸設立殺人的役吏,不要親自殺人,于是任命當時國中最爲暴惡的凶人山,負此專職,並爲建一極端嚴密的屋舍,以作行刑處所。山受命後,發明種種刑具,執行他的職權,殘害無數生命。所以,阿輸迦王的前半,是一極暴虐的君主,暴力可畏,人皆稱爲旃陀阿輸迦。到他灌頂後的第九年,因有一海比丘,遊行諸國,次第乞食,經過王所置的監獄,誤入其中,遙見獄內有種種置人死地的凶器,便欲外出,而爲凶人山捉住說:“入此中者,無有得出”,當即處以死刑。海比丘此時,不特無所畏懼,且現種種神變,感化獄卒,獄卒見了很覺神怪,便請大王來看,王見而歸信叁寶,爲佛教的優婆塞弟子(此說出于阿育王傳與阿育王經。然善見昆婆沙與麥哈維薩等,說是修私摩稚兒泥瞿陀出家爲沙彌,王見有感,歸心佛教雲)。王歸佛教以後,一變力政而爲德化,成一慈悲最深的君主,和藹可親,人又稱爲達摩阿輸迦。此二阿輸迦,是統一間浮的迦王一人,不知者,誤爲二人,以旃陀阿輸迦,是佛滅後百年許的人,以達摩阿輸迦,爲佛滅後二百年許的人,相差百年,這是絕對錯誤的。

  迦王歸信佛教後,受優婆毹多的感化,做了許多有益佛教的事業。如灌頂後十叁年到二十八年之間,頒發許多次有關宗教道德的敕令,及爲佛教四衆弟幹所特發的敕令,並且刻勒碑石,建于印度的各地,曉示人民,至今尚有存者。于其中間,王又發心巡禮如來的生處,六年苦行處,牧女奉乳糜處,菩提樹下成道處,拘屍那入涅槃處,以及巡禮迦葉、阿難、舍利弗、目犍連、薄拘羅等諸大尊者的聖地。在禮菩提樹時,王曾廣施供養;並建八萬四千塔,安置佛的舍利,遍布閻浮,令人瞻拜供養。王是一個極端虔誠的佛教信徒,當他尚握政治大權,一切均甚自由之際”對叁寶的供養,可說無做不至,據曆史傳說,王曾叁以閻浮施。可是到了晚年,病痛沈重,爲王子及大臣所抑。一切不得自由時,想到沒有什麼可以供施僧衆,乃將身邊僅存的半個庵摩羅果奉雞園寺僧而卒。這種悲慘的結局,想來也實在太使人感到淒楚了。

  除王本人這樣極端的祟信佛教外,他的乃弟昆地輸迦受他感化,隨昙無德尊者發心出家。不久,王子摩哂陀,經目鍵連子帝須的勸導,就奉帝須爲和尚而削發爲僧。王女僧伽密,見叔父、胞兄以及夫婿均爲佛子,于是也就放下世間一切欲樂,出家爲尼了。所以,可說他是佛化家庭的表率者。王爲了欲使*輪東西轉動,佛化普及全球,曾派遣許多傳教師化導一方,其子摩哂陀,其女僧伽密,就是奉父命而傳教于錫蘭島的,今錫蘭等地所以有佛法的流行,未嘗不是迦王子女傳教之功,所以迦王對佛教的貢獻,實在足偉大極了!

  佛滅後的佛教,到迦王時代,呈現一度極大的變動:迦王之前的佛教,雖因學者的重戎重慧不同,隱然有二派區分的暗流,但大體上還是和合一味的,並沒有形成尖銳的分立。推其原因,據南山戒疏說:一由教主是一,大家沒有什麼可以诤論,二由百年來的學者,一脈傳承,沒有什麼思想沖突,叁由這時期內所攝受的郡是利機,各能體會權實所在,縱然有時聽到不同的異說,誰也不相互是非,所以能夠保持佛世的一味之教。可是迦王以後的佛教,始則由于七百結集時,波利系與跋耆系的相左,繼則由于學者間的意見分歧,終則由于各個分化一方,適應不同的民族文化,學派乃漸漸的産生,而聖教也就不複和合如初了。

  迦王時代的佛教诤論,據有部系與犢子系所傳,是因四衆共議大天所創說的五事不同,分爲根本的兩部:一叫大衆部;一叫上座部。大天五事的唱說,是對保守派的一種革新運動,反對嚴肅的教條主義,主張思想的自由解放。保守派的有部系與犢子系,因受大衆系與分別說系的聯合攻擊,並爲迦王所抑,郁郁不得志,乃遷怒于創說五事的大天,說他是一曾犯叁逆大罪的惡人,毀訾咒詛不遺余力。其實,大天爲人,並不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壞,相反的,他卻是當時佛教傑出的高僧,是革新派的領袖人物。分別功德論說:“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其余皆小節”。中國學者中,如慈恩、嘉祥,都曾爲他辯護,說他不是尋常人物。可見反對派所加于他的過貶之詞是不足信的了。

  诤論五事的四衆:一、龍象衆,有兩種的說法:就藉王臣的勢力,欺壓德重的聖衆,違背佛法,不受製裁,其性猶如龍象攏候般的難以伏調,這是指的大天衆。假使持戒清淨,善解律儀,在大衆中,如龍象般的沒有怖畏,那是指尊者優波離持律的一流,名龍象衆了。二、邊鄙衆,是就身在僧團而心在理外,內無真實的德行可表,外無威赫的勢力可藉,只是隨從爲首者,做閡爭的工具,這是指大天的門徒,說名邊鄙衆。叁、鄉間衆,就是多聞第一的阿難之流的一系學者,因爲他們愛好佛法,廣學鄉間,善解經義,所以得名爲多聞衆。四、大德衆,這是指阿毗達磨諸大論師辯論第一的富樓那之流的一系學者,因爲他們戒行清淨,學識廣博,道德高超,智慧無上,所以得名爲大德衆。所謂由四衆诤論五事而分爲根本二部,因爲诤論雖有四衆,但贊成與否,不出兩大流。贊成的一流,是大衆系及分別說系,反對的一流,”有部系與犢子系。直分根本二部,這是有部學者的一種傳說,實際因這次的诤論,已破爲四衆了。如陳譯的部執異論說:“如是時中,大衆破敞,破散大衆,凡有四種”。再就西藏傳說看,調伏天、蓮花等,均說佛減後百十六年,佛弟予以四種不同的語言誦戒,佛教乃分裂爲大衆、上座、說一切有及犢子的四大派。以雅語誦戒的說一叨有部,是傳承羅喉羅的學統;以俗語誦戒的大衆部,是傳承大迦葉的學統;以雜語誦戒的犢子系中的正量部,是傳承優波離的學統;以鬼語誦戒的上座部,是傳承大迦旃延的學統。藏中所傅以師承言語不同,爲四部分裂的動因,很合乎佛教徒內以師承之異,外緣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而使聖教破離的史實。就是基師以師承分配四衆的解釋,也是與這吻合的。如據陳譯的大國衆與邊鄙衆對看,還可看出學派的形成,含有區域不同的成分在內哩!

  …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二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