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路線。如主物質是由精神所派生的,認爲冥頑無知時萬物,都是心識之所變現的,亦即是由精神之所造成的,離開主觀的精神,沒有客觀的物質。出發于這一思想的,當然立在唯心論的陣營。依照他們的說法,吾人所有的視覺,不是什麼視神經的作用,而是具有覺知的眼識了別作用。這末一來,自與佛教識見家,走上同一路線。
嚴格說來,唯識學上,確認能見事物的,是眼識不是眼根,眼根只爲生起眼識的增上緣,其自身是機械的物質,雖有引導識種生起現行識的活動,但識畢竟還是由識種爲自身的親因緣而生起的,如果沒有親因緣的自身識種,仍然無法有其精神作用的現行,是以根是不同于識的。同時眼識還在眼根所映的色像上,變起眼識自己親所緣的色境,這個色境是眼識自己所變現的,唯識學上說爲眼識變現的相分,與眼識見分相對的,合此見相二分,皆是眼識自證分所變起的。自證分是見相的本體,見相是自證分的力用。如此說來,見相二分,原是渾然一體的,既不可執定對象是在身外,亦不可執定眼識是在身內,更不可執定眼識局限在視神經網。因爲精神活動的心識,是卷舒自在無礙的,怎可像物質的眼根,有著局限與拘礙于是以識雖依根,但決不可說根即是識。如說電線能傳電,但不能說電線就是電力,當知此中的電力比喻識,電線比喻根。如是根識的劃分,不但凡夫外道不易辦別,就是愚法的聲聞行人,亦錯認第六識爲根,不知根識各有種子現行的熏習,所以爲說愚者難分識與根。
2 無漏清淨識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
前五識的有漏雜染狀態,在前兩頌八句文中,已詳細的論述過,至五識的無漏清淨,此下一頌四句文中,子以略略的分別。五識在凡夫生命體上活動,由于煩惱的相應,所表現的當然是雜染相,但若依佛法的修學,經過長時期的洗滌鍛鏈,自然就會變成純潔無疵的淨態。是以雜染五識如何轉成無漏淨識,該是每個佛法行者所應知的。
變相觀空唯後得 先明五識的智力,亦即顯示如何轉識成智。轉五識所成智,名爲成所作智。但同樣的是智,可以分爲叁種:一、加行智,謂從凡夫位上開始修學佛法起,首先當然是要聽聞佛菩薩所開示的正法教理,于所聽聞的敵理獲得明確的認識,然後依之如法思惟修習,漸漸觀察諸法的法性,從對法性的不斷觀察中,逐漸遣離我法二執的觀念,或是淘汰所緣的各種相貌,再進一步就可引發根本無分別智,雖說這時還未能親證到預期所要證得的諸法法性的目標,但已能夠精進勇猛的不斷加行,朝向最高的目標邁進,所以這時所有的智慧叫做加行智。雖能做到遣相觀空,畢竟仍然是有相的。雖還不能親證法性,但可作根本智前導,就是由加行智爲前導,得以引發根本智的現前。引發根本智的加行智,雖說未到達無分別的程度,但對無分別的真理,已能生起深刻的信仰與有力的勝解,確信唯識義的無分別理,是最極究竟圓滿的。由于有了這個信解力,所以能對治極重惡業,能不爲染汙惡業所染汙。二、根本智,謂運用加行位上所得的加行智,繼續不斷的奮修不已,精進勇猛的向前邁進,于依他起上把名義相應的遍計執相遣除淨盡,越過四加行的這個階段,無有阻礙的,長驅直入的,到達從未到達的歡喜地,就證得了不可言說的諸法真如。這根本無分別智,不但能解脫煩惱所知的二障,完全成爲清淨無漏的,纖毫不染的,雨過天晴的,如虛空那麼一樣的明淨,不再受任何染汙法的染汙,而且做到能證智與所證如的絕對一致,不可于中分別什麼是智,什麼是如,真是所謂即智即如,即如即智,智如不二,名爲根本無分別智,由此並能生起後得智。叁、俊得智,是證根本智以後所得的。其體雖是無漏的,但仍然有所分別,不能直接的親切的緣于真如,必須變帶諸法的空性而起觀察,所以與根本智所緣是不同的。所謂變帶,是說後得智,雖于能觀的心上,變現似真如的相貌,既是有心所變的相,而仍舊帶起真如本體,觀于生空、法空的空性。不過菩薩得此後得智,了達世俗谛上千差萬別的現象,雖說都是因果互涉的,但實皆是如幻如化的虛妄顯現,求取它們的真實自體了不可得,如是一切虛妄不實的諸法,在諸法空性中,好像無實自性的一切幻相,顯現在太空裏頭,忽生忽減,忽隱忽現,忽有忽無,忽來忽去,其能照常如如不動的,唯有廣大無邊的虛空。菩薩得此後得智,爲救度一切衆生,常示生在這世間,雖在這世間受生,但不爲世間依正二報等法所染,如虛空一樣的,水不能漂,火不能燒。所以這後得智,是佛菩薩的利生大用,與根本智親證離言絕思的諸法真如,自得受用法樂,大大有所不同。因爲唯證相應的根本智,是絕對清淨無有余漏的,僅能做到自利,不能由此利諸有情,亦不能如量遍知一切法相,爲了進一步的利他有情,不得不依彼體相,變起與真如相似的空相,起正分別,重重審究諸法的體用性相,方可圓成一切種智,化導一切有情命者,令他亦得成就一切智,這都是後得智的功用,所以說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诠真 佛菩薩以根本智親證真如後,雖複以所得的後得智變相觀空,但這變相觀空的後得智,果位上的諸佛如來固然得到,因位中的地上菩薩同樣得到,所以這是因果位上都能得到的妙智。但所得到的這後得智,變帶真如本體而觀諸法空相,固然定可以的,然而,不但因中不能證得真理,就是到達最高佛果位上,亦不能圓具或證得真理,所以說果中猶自不诠真。诠在這兒,或當圓具講,或當證得講。
可是在此所要問的,就是到了佛果位上,爲什麼猶自不诠真
當知依五根而起活動的五識,雖說是緣現量的境界,但只能觀察諸法的事相,並不能體悟諸法的真理,不特在因中是如此,就是到果位上亦是這樣,所以成所作智,雖能仿效後叁智變相觀于空無我理,但所觀的是相似的空性,並不是挾帶本體,直接的觀于真如,所以說果中猶自未能圓具真如妙理。
再說,五識與八識有著聯帶相生的關系,就是由有第八阿賴耶識,才有前五識的生起,所以不到佛果位上,賴耶轉成大圓鏡智時,五識在因中,不論到達怎樣的階位,是都不能單獨轉爲成所作智的,所以五識轉依的成所作智,定要到達成佛時才得生起。因爲五識是依五根起的,所依的五淨色根,不但在凡夫位上是有漏的,就是在菩薩的十地位中亦是有漏的,依之而起的五識,說它是有漏,自更不用說。進一步說,就是到了異熟識轉變,依五根起的五識還是有漏,無漏的成所作智,當不能依彼而起。要到“金剛道後異熟空”了,第八識所變的有漏五根,完全成爲清淨的,再由清淨無垢識變起無漏根,由無漏根發生無漏識,才轉爲成所作智而起作用,所以說果中猶自未能圓具真如妙理。
圓明初發成無漏,叁類分身息苦輪。
五識的智力已略爲說明,五識的轉依及其所發揮的功用,再略爲一談。五識的轉依,可說是自利功德的圓成,識轉成智所發揮的功用,可說是利他功德的圓成。圓明初發成無漏 前五識不能單獨轉依,要隨第八識的轉依而轉依,這在前面已略爲說過。五識轉爲成所作智,不特加行位上的賢者菩薩做不到,就是登地以上的聖者菩薩亦做不到,唯有到最高佛果位上才能完成。前曾一再說過,五識是依五根而現起的,五根則是第八識所變緣的相分,在能變現的第八識,沒有轉成無漏以前,所變現的五根相分,不可能成爲無漏的,由所依根是有漏,依彼而起的五識,當然亦是有漏的,能緣的心識既屬有漏,無漏的成所作智,怎麼能依彼而起
前五識與第八識的關系太過密切,所以作爲生命總體的第八識,在因中未成轉爲無漏以前,爲其所變緣的根身,當然還是屬有漏的,因爲根識相依,性質是相同的。一旦第八識轉成無漏而爲大圓鏡智,不但前五識隨而轉爲成所作智,就是整個宇宙人生,亦完全改觀,變爲新鮮莊嚴的面貌。在唯識學上說,萬法皆以賴耶爲本,所以賴耶的轉依非常重要。
成唯識論卷第十說:“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成佛方得生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頌中所說圓明二字,就是指的大圓鏡智,而此大圓鏡智,要到金剛道後異熟空時,彼第八識體成爲無垢,方于最初的一念得以完成。因爲到這時候,有漏異熟識空,由彼所變的有漏五根亦盡,依彼五根而起的有漏五識亦盡,完全轉成無漏的五根五識,所以說圓明初發時,五識成爲無漏,成所作智在這時候,也就顯現生起。
叁類分身息苦輪 五識轉爲無漏淨智,所以名爲成所作智。在如來立場講,其所應作的自利事業,不論所應斷所應修的,皆已成辦,所以名爲成所作智。諸佛如來,不唯要成辦自己所應成辦的一切,而且還要成辦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但能成辦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唯此成所作智。因它經常的考慮:如何去完成利益一切衆生事
如何去推動一切弘法利生事
如是自利利他究竟功圓,諸有一切所作皆悉成辦,所以果地稱它爲成所作智。
諸有在生死中的衆生,爲無明愛取之所推動,長期的流轉叁界,不斷的輪回五趣,受種種痛苦襲擊,如輪無端的往返,沒有窮盡的時候,所以稱爲苦輪。被此苦輪逼迫得喘不過氣來時,當就熱切的希望如何息諸苦輪。但能爲諸衆生息諸苦輪的唯佛與佛,而佛息諸衆生的苦輪,不是隨自己的心意,要怎樣就怎樣的,是要適應衆生的根性,適應機宜的需要,適應接受的程度,在不同的國土,作叁類分身的。
一、爲應高級的十地菩薩機宜,示現千丈的盧舍那身,爲宣地上的十波羅密法,合其依這大法修行,息彼變易生死的苦輪。二、爲應二乘以及凡夫的機宜,示現丈六的小化身,爲說苦集滅道的四谛法,合其依四谛法修行,息彼分段生死的苦輪。叁、爲應各類不同的機宜,示現隨諸種類的化身,爲說各各所能接受的孜法…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