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使其依之如法修行,合其得以離苦得樂。所以佛息衆生苦輪,完全是爲適應衆生的機宜,運用種種方便子以利導接引,使諸衆生真正得到解脫自在,不再無有了期的如旋火輪那樣的備受衆苦,所以說爲叁類分身息苦輪。假定不是這樣運用方便,身唯一身,法唯一法,不能適應各類缁宜,怎能息諸衆生苦輪?但佛爲慈悲心所驅使,憐愍衆生的備受衆苦,沒有片刻停止的時候,不得不作叁類分身,爲不同的衆生,說不同的教法,使得息諸苦輪。佛對我們衆生,是怎樣的慈悲,有怎樣的恩德,不難從這兒得其消息。

  二 第六識頌

  1 有漏雜染識

  叁性、叁量,通叁境。

  前五識已經講過,現績講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有情,特別是在人類精神活動中,由于它能明辨一切,所以具有特殊作用。任何一樣事物的現前,經過第六意識的分別,立刻就知它的好壞美醜,是非曲直,而且在這世間,自他的糾纏,團體的紛擾,人類的禍福,世界的和戰,全在第六意識的一念轉動,可見它對人類生存的關系很大。所以做人,對于第六意識,不但要有認識,且要嚴密控製,不得讓它向不正當的方面任意發展。

  五識生起的依緣多少,頌中曾有明白的說明,但第六識頌中,沒有說到第六識所應具備的依緣,現在特先略爲說明。意識是由根、境、種子、作意、根本依的五緣生起的,如再加一等無間緣的開導依,亦可說由六緣生。意識所依根,不是物質性的色根,而是精神性的心根,在唯識學上說,就是第七末那意,因是意所生識,可說意即是識,名爲意識。意識所緣的境界,是五塵所落謝下來的影子,叫牧法塵。原來五識接觸五塵後,必有影像留存于識田中,于是第六意識的見分,就把它變成相分境,作爲自己的所緣。意識的生起,雖依末那意,主要還是依自種子爲親因緣,沒有自種子仍是不得生的。作意如前說。根本依是指第八阿賴耶識。因所依根是末那意,亦即是染汙依,所以不另立染汙依;因意識的本身,是最善分別的,可爲前五識作分別依,當不須別立分別依;意識是內緣法塵的,自用不著空與明的二緣,所以只要五緣就可生起。

  總說前六識,都有間斷的,但因具緣的多少不同,亦有常不常現起的差別。五識所具的緣多,因爲它是隨緣現起的,所以不可能始終沒有間斷而常現起的現象,緣具時就現起,緣缺時就不起,而且五識的緣,如果同時俱有,五識就可同時生起,假定不是如此,五識就不可能同時生起,一識緣具一識生起,兩識緣具兩識生起。意識所具的緣少,而又容易得到,所以得以恒時發生活動作用。雖則如此,但遇到特殊逆緣時,像在五無心位中,仍是不得生起的,所以有時不免間斷,與恒時轉的第七識、第八識,有著極爲顯著的不同。

  意識通常分爲兩種,就是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所謂五俱意識,又名明了意識,是說第六意識與前五識同時生起活動,以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正因它與五識同起,所以不得名爲獨頭。所謂獨頭意識,就是前五識不起現行活動時,如眼不緣色,耳不緣聲,乃至身不緣觸,但意識仍可獨自的生起分別,如意識的緣過去、未來境,完全是由意識獨自憑空億想的。同樣叫做獨頭意識,又有四種分別不同:

  一、散位獨頭意識,是說這個意識,在散心位上活動,好像猿猴一樣的,一直在跳躍不已,沒有休息的時候。二、夢中獨頭意識,是說這個意識,在睡眠發夢中,雖前五識已全停止活動,但意識還能分別,只不過較爲昧略,沒有散位獨頭意識來得清醒。叁、亂意獨頭意識,又有真亂意與似亂意的兩種。如患瘋狂病的人,誤將青的認爲黃的,或將黑的當作綠的,是真亂意。如人在臨命終時,自覺平時做善事牧得多,不期然的見到天宮樓閣,清楚的呈現在自己面前,或意識到自己好像到西方聖地遊了一轉;設覺平時做惡事做得多,到了臨命終時,便以爲有獄卒來拷打自己,或受到其他種種痛苦的逼迫,意識到有種特殊不自然的現象,是爲似亂意。實際這一切自以爲如何的,都是由業力之所使然。四、定中獨頭意識,因爲在定中,前五識完全不起活動,不會再緣外在的境界,其時只有定果色在。如是我見種子不忘的人所入之定,必是邪定;如是已經斬斷我見的人所入之定,是爲正定。所入的定不論是邪是正,其時精神活動,只有第六意識,所以稱爲定中獨頭。獨頭意識有此四種類別,學者不可不知。

  叁性 是明第六意識的性別。叁性,如前五識顼中所說,是指善性、不善性、無記性。意識活動的範圍,大過五識的任何一識,因而與其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都傾全力的助成它的爲善爲惡。如意識有時想到欲爲廣大社會人群,謀取更大的福利,于是與之相應的十一個善心所,便積極的起來子以強有力的協助,使之完成福利社會的任務,于是就成其善性。若意識有時爲了謀取一己的私利,不惜想出種種方法來損人利己,于足與之相應的煩惱惡心所,便一個個的出來子以有力的協助,聽其指揮派遣,使之完成一己的私利,于是就成其惡性。該意識有時任運的想這想那,既不謀求有益于人群,亦不謀求有利于自己,而有遍行、別境等心所與之相應發生活動,于是就成其無記性。因爲如此,所以第六意識通于叁性。

  叁量 是明第六意識的識量。量有現量、比量、非量的叁種。現量,在前五識頌中已經說過。比量,是指所量度的對象,沒有呈現在面前,但可藉其他衆相,推測比度而知,而所比知的沒有錯謬,名真比量。如見遠處有一團黑煙冉冉上升,將這煙的色相推度一下,就可比知那遠遠的地方決定有火。再如隔牆見到有一只角,將這角的色相測度一下,就可比知牆的那邊決定有牛。再如發現習氣相績現行,推度一下這現行的所來,就可比知決定有個持種識在。諸如此類,皆是比量。非量,說來與前現量、比量沒有什麼多大不同,只是相似的現量、比量而已。所謂相似,就是對所量的對象,都是錯誤不正確的,與真實的事理不相符合。如在暗淡無光的黑夜中,遠遠的見到一條麻繩,不知是繩而誤認爲蛇;又如忽然見到一只麋鹿,不知是鹿而誤認爲馬,當知這就是非量,但這是屬現量觀察上的非量,境雖現見,量則全非,可叫做似現量。再如見到一個活潑潑的生命,運轉自在的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于是有人推想其中,必有一個主宰一切的實有自我,殊不知這一推想完全是錯誤的,根本失去了推理的依據,因在活潑的生命體中,確是沒有實在自我可得的。如是不如正理的推論,當知這就是非量,但這是屬比量推度上的非量,所以又叫似比量。五識在叁量中,雖唯通于現量,可是第六意識,卻是通叁量的。意識與五識同時生起去現證真實境時,或在定中領會禅定現前境界時,不錯不謬,是爲現量。在五識後生起的意言分別,計度尋伺的獨頭意識,或緣過未及夢等境所有意識,則要看它的推理判斷,是否符合客觀的事實,以斷定它所得的是比量還是非量。假定所理解的是正當的並不是隨興所至的妄發議論,便是真比量,假定所理解的是錯誤的,與事實根本不相符合,便屬于非量。如此說來,證知意識是通叁量的。

  通叁境 是明第六意識的所緣。叁境,是指性境、帶質境、獨影境。性境,在前五識頌中已經說過,現在繼續的講余二境。、 什麼叫做帶質境

  就是心王心所緣于所緣境界時,雖有它們所托的本質,但又不能得到本質的自相,是依本質另行變起相分,作爲自識的親所緣境,而這自識的親所緣境,一定要依托本質生起,雖與本質有著一分相似,但已略改其原態與體相違,帶質之境,名帶質境。如識緣于諸蘊,妄執以爲自我,可是這個我境,不是無由有的,是托五蘊生的,雖說是托蘊生,實由自心上起。又識緣于我時,雖不實緣諸蘊,但是意解所指,實即執蘊是我,可是蘊實非我,于無我處起于我解,所緣我境異于本質,而實卻又帶彼本質,是爲帶質境。

  帶質境有二種:一、真帶質境,如第七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見分,並且堅固的執它以爲是我,成爲第七識所緣的相分,但是這個相分,實由七八二識兩個見分中間連帶而起的,所謂“中間相分兩頭生”,就是此意。還有第六意識,通緣一切心心所,也是如此。這真帶質境,亦名無質境,因爲是沒有外塵的,只是自心緣于善惡心所及遍行、別境、不定等心所。二、似帶質境,如第六意識緣五塵落謝下來的影像,而這影像稱爲法處所攝色,正是所謂以心緣色,唯徙能緣的第六意識見分心上一頭生起的幻現。亦即“是意識所增益的,如分別桌椅等名物,其實只見顯色、形色,沒有見桌椅”。真帶質是以心緣心,似帶質是以心緣色,是爲二者最大差別。

  帶質境所以不同于性境,因爲性境不會錯誤,而帶質境是謬解的;帶質境所以不同于獨影境,因爲獨影境不仗本質,而帶質境足依托本質的,斯爲叁境不同差別所在。

  什麼叫做獨影境

  這是不從真實種子生的,且沒有它的真實體用,雖隨心生而是識的相分,但並不依托于什麼本質,獨影即境,名獨影境。如第六識緣過去、未來不現前境,或是由于記憶,或是由于設想,或是由于推測比度,或是由于思惟而生,可是所緣一切,或已成爲過去,或還在于未來,或雖在于現在,其體並不顯現,有障有所隔閡,但由心起影相,思惟那個東西,是爲獨影境。

  獨影境亦有二種:一、無質獨影境,謂第六意識妄緣龜毛、兔角及過去、未來的情事,原無龜毛、覓角等實質所可依托,如夢境、幻境等都是,所以名爲無質獨影境。二、有質獨影境,謂第六意識緣于水中月、鏡中像等境,雖說這是托質而變的,但所托的質與所變的影,都是不真實的,完全是依第六見分種子生的,所以名爲有質獨影境。此獨影境,假定記憶不謬,思惟不差,則所理解的,就是正確的;假定記憶謬誤,思惟不正,則所理解的,就是顛倒的。無論邪正,但由心起,無其本質,名獨影境。

  意識爲什麼能通緣叁境?當知與五識俱起的明…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