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意識及定中獨頭意識,所緣的是屬真實不虛的性境,其識量自然亦就是現量。因與五識同時俱起的明了意識,是任運分別的,沒有籌度心的,所以是性境,屬現量。至于散位獨頭意識,初緣五塵落謝下來的影子,以親證其自體時,不曾加以任何分別,是爲性境,屬現量;假使稍一隨念分別,加以種種的推測,就成帶質境,屬比量;若進一步的計度分別,而且認識錯誤,根本沒有事實,完全是屬幻想,就成獨影境,屬非量。至夢中獨頭意識所緣的,是緣吾人平時攀緣善、惡、無記所熏成的種子,在夢昧性中,由八識熏習力強,虛妄生諸善境等,所以夢中的境界,都是虛假不真實的,當然是屬獨影境或帶質境,而爲非量所收。至亂意獨頭意識所緣的,完全是由業力所形成的,不但無從辨別它的所緣是什麼,在叁量中亦爲任何一量之所不收。
叁界輪時易可知。
衆生在生死中不息輪轉,轉來轉去的總是在叁界中,從來沒有眺出叁界的範圍,原因就是吾人的意識,在精神界的活動,確是最爲強而有力的,不論吾人做出一件什麼事情,不特不可能離開意識,而且是由意識之所策劃與推動的,試觀世間任河一種發明,不論是有益于人群的,或者是有害于人群的,沒有一樣不是通過意識而成的,就是佛法說的,墮入最苦的地獄,成就最高的菩提,亦是意識的活動力之所使然。說它是“功之魁,罪之首”,固然不錯,古德說的:“叁點若星相,橫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得,成佛也由它”。亦將意識的特色,描寫得恰到好處。是以吾人對于意識的活動,不得不子以特別重視,如果稍有大意或忽略,就可能造成無可補償的大錯!世人說的平心做事,可以欺天欺人,不可欺心,都是指這心意說的。爲什麼要這樣重視意識活動?因爲意識的用心,向好的方面說,固然是極爲慈和,向壤的方面說,卻又是極爲毒辣,甚至毀滅世界人類都可做到,所以有人說它是毀滅一切的精神武器。意識具有這樣大的威力,吾人起心動念,怎能不特別留意
叁界輪時易可知 此明意識在界地中活動的範圍。如前所說,五識是不通叁界九地的;如後聽說,七八二識雖通叁界九地,並且相續不斷的現行,但是它們的行相,極端的幽隱微細,不易爲人之所覺知。第六意識剛剛相反,既在叁界九地的廣大空間中,到處發生它的活動作用,而它的活動行相,又極爲粗顯易知。現在成爲問題的,就是它爲什麼能夠輪轉叁界
要知所謂叁界,就是其間有情所活動的舞臺,而爲有情業力之所招感的,不是什麼大力者代爲造成的。有情造業,不外善惡兩類。善業又可分爲叁品:造上品十善業的就生欲界天,如再加修四禅八定,就生色無色界天;造中品十善業的就生到人間;造下品十善業的就生到阿修羅趣。惡業亦同樣的分爲叁品:造上品十惡業的就墮地獄;造中品十惡業的就墮畜生;造下品十惡業的就墮餓鬼。作爲叁界總報體的,雖是第八阿賴耶識,但賴耶本身並不能隨意的,要生到那裏就生到那裏,要看意識在因位上所造的業力如何以決定的。
意識造業的作用,不是其他任何識所及的,如前五識也可以造業,但只能增強意識造業的作用,因爲五識由第六識才得生起作用,第六識由前五識方得明白了知。如是彼此互相勾結,互相助成,才有感報的業力出現。雖則如此,但負實際推動本識去感報的,還是意識的功能。正因這個關系,所以叁界內的每個有情,領受輪轉生死大苦,在未得到解脫之前,一直沒有停止時期,完全由于這個意識,所以意識在精神領域內,力量很大而又易于了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意識既常生起它的活動作用,而作用範圍又是廣泛無比,與它互相酬應的心所,自然也不在少數,所以現在來說意識相應的心所,看看意識是怎樣的調兵遣將,而這些將士又是怎樣聽命它的指揮,負起自己所應負的使命。認清這點,也就可知意識支配權力大,不是余識所及。
相應心所五十一 大乘唯識學所說的心所,總共有五十一個,全部與意識相應。太虛大師說:“這五十一位心所的數目,不過是根據天親百法論和瑜伽論而說的。若廣分別,還不止五十一位心所;簡略說,也不到五十一心所”。以五十一心所說:瑜伽論中利爲遍行、別境、善、不定、染汙的五類。染汙,是指根本煩惱與隨煩惱說的。唯識論中分爲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的六類。于此六類五十一個心所中,在前五識頌裏,已說叁十四個,所還沒有說到的,有根本煩惱中的慢、疑、不正見;隨煩惱中的十個小隨,最後的四不定,現略說明如下:
慢:慢在阿合經中,已被說爲重要煩惱之一。如五上分結中的慢結,五箭中的慢箭,七隨眠中的慢隨眠,七纏中的慢纏等。還有叁慢、七慢、九慢等,亦是阿合經中所常見到的。因爲經中把慢看成極重要的煩惱,所以到了部派時代,諸論師所造的論典,亦將慢看成是個有力的煩惱。雖則如此,但在部派時代,就現存文獻看,最初並未將慢計算在心所法中。如舍利弗阿毗昙論及有部諸論典,在所說的心所法中,都沒有說到慢,只在煩惱論中將慢揭示出來。
陵是自高陵人的意思,因爲我人有個我見在,爲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使自己罵于他人之上,不得不表現出傲慢態度,以他人作爲提高自己的工具。未證聖果的凡夫,沒有那個敢說沒有慢的存在,不說稍具特色或特長的人會有,就是極爲低心下眼的人,亦有他的慢心存在,不過沒有適當機會,讓他表現出來而已,所以從表面看,好像是沒有慢。慢的特性,在論典中,大都說爲心的高舉、心的恃蔑、心的輕蔑、心的舉恃、心的貢高、心的傲慢、心的幢幡、心的旗幟等。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勝過別人,別人總是不如自己。再簡單說:慢以高舉爲特相,以我慢爲作用,以心膨脹狀態爲現狀。
俱舍論卷四說:“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德類差別,心自舉恃,陵蔑于池,故名爲慢”。順正理論卷四七說:“有愚癡者,先于有事非有事中,校量自他,心生高舉,說名爲慢”。成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爲慢
恃己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陵生苦爲業。謂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如上大小論的解說,可知慢是執恃自己爲尊爲大,以爲自己最了不起,輕蔑他人爲卑爲下,以爲他人最沒有用,于是貢高傲慢、輕舉憍揚,對佛法僧叁寶所有的淨德,對父母師長及諸有德的人,一概妄自尊大的不肯謙下,不但能障謙下的不慢,並且成爲産生種種痛苦的媒介,于生死輪轉中,受無窮無盡苦,這個慢的過失多大!同樣心不謙下而于他高舉的慢,由于所觀的對象不同,論中把慢說有七種差別,現在將之一一分說如下:
一、慢: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諸如道德、福報、智慧、學問等,確實都是不如自己的,自己確是勝過于他的;或是他人不論在那方面,像道德、福報、智慧、學問等,都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但是在心高舉爲性的慢者,對不如己者加以輕蔑,說他樣樣都不行,看我有那一樣不是勝過他的
對相等的亦子輕蔑,說他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同我一樣,有什麼值得我尊敬的
是名爲慢。論中把這說爲“于劣計己勝,于等計己等”的高慢。
二、過慢: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都與自已是相等的,但在心高舉爲性的慢者,卻說自己比他勝過一籌,無論怎樣他是不及我的。或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確實超過自己很多,可是在心高舉爲性的慢者,卻說他有什麼地方超過我的、
最多不過與我相等而已。像這樣的慢心,未免太過一點,所以稱爲過慢。論中把這說爲“于等計己勝,于勝計己等”的高慢。
叁、慢過慢: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都勝過自己很多,自己什麼都不如人,可是在心高舉爲性的慢者,不但不承認自己的不如,反而還認爲自己勝過于他,別人說對方勝,自己總不服氣,以爲別人故意在擡舉他壓低自己,像這樣的慢心自負,豈不有點太過
所以稱爲慢過慢。論中把這說爲“于勝計己勝”的高慢。
四、我慢:五蘊組合的生命體上,本來是沒有我的,但由自己的妄見,以爲其中有個我,這本是已經不對了,進而更仗恃所執的我,令心高舉起來,表現自己所長,欺陵輕蔑他人,認爲他人不如我的地方太多,應該聽命我的指揮和差遣,是爲我陵。論中把這說爲“于五取蘊隨觀爲我或爲我所”的我慢。
五、增上慢:此慢唯有在修行者身上生起,就是在修行過程中,稍爲有了一點相應,並未有任何真正的證得,可是心自高舉的慢者,以爲得到了神通,或是以爲得到了禅定,甚至以爲證得了聖果。像這樣的以心自取,所以名爲增上慢。論中把這說爲“于未得增上殊勝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爲性”的慢心。
六、卑慢:卑是卑下,亦即自卑。如有他人學問的廣博,而自己的知識淺陋,照理是應該生起慚愧的,可是現在這人,不但沒有慚愧,反而生起慢心說:他的學問廣博是他的事,我的知識簡單是我的事,還不都是一樣的吃飯睡覺
他又有什麼了不起?或有他的道德高超,而自己的人格卑下,理應亦生起慚愧的,可是現在這人,不但沒有慚愧,反而生起慢心說:有道德的固然是人,沒有道德的也是人,大家都是人,他又有什麼值得尊敬的
像這樣的表現,就是所謂卑慢。論中把這說爲“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爲性”的慢心。
七、邪慢:在這世間有一些人,自己本沒有什麼高超的德行,但爲博取自己的虛名假利,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是怎樣怎樣的高超,以期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如是像這樣的以不正當手段,謀取一己的名利,本是不值識者一笑的,而他還洋洋得意的,以爲自己真了不起,並且從此傲慢于人,認爲他人都沒有用,是爲邪慢。論中把這說爲“實無德計已有德,心高舉爲性”的慢心。
如上所說七慢,不論是屬那種,都會阻礙人的向上,因爲有了慢心存在,自然就會滿足現有,再無興趣求取進步,結果,唯有一天天的墮落,沈淪于苦海…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