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強烈的反比,下界衆生容易本未倒置。下界身量狹小,如果不舍本形,而來下界,下界衆生,易生退心。
又,也可以這樣認爲:“攝身香,顯此土形穢”,“舍本形,顯此土身小”,“勿輕賤,顯此土土劣”。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诘舍。時維摩诘,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是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诘。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叁千大千世界。
這段經文分八重意思:
1、化菩薩從上方回到下界。
2、維摩設座待客。
3、菩薩就座。
4、化人授飯居士。
5、時衆雲集。
6、維摩勸食。
7、聲聞起疑。
8、菩薩呵譏。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于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诘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衆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诘舍。時維摩诘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前文中已經有了叁萬叁千師子之座,今天又加九百,共成叁萬叁千九百之數,以示小小丈室的不可思議.由于香積如來和維摩诘的清淨業力所感,小小一缽飯的香氣遍及叁千大千世界,有緣衆生將受到多麼大的感動和教育,而對佛法生起信心啊.果不其然,莊嚴城的居士們“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這一舉措收效明顯,長者主月蓋,當時就領導八萬四千人衆來頂禮諸大菩薩。地神、空神、以及諸天聞到香氣以後,也來到維摩诘的小小丈室,見佛聞法。
太虛大師說:“此中先人間入定八萬四千者,指八萬四千塵勞轉爲功德。其次叁界神天衆入室,指無數衆生皆入圓融性海中。香氣就是菩薩所修淨土之行,大衆因香氣而入室,即因菩薩修種種淨行故,佛種同類,相感之衆生,來生其國”。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衆,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抟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終不可盡。”于是缽飯,悉飽衆會,猶故不[歹*斯]。
在前因舍利弗是動念頭要吃飯的人,所以維摩诘將飯取來,不叫別人,專叫舍利弗。聲聞人“子縛已斷,果縛猶存”,不能不吃飯,而菩薩對于段食可食可不食,故此不必命他們們食。菩薩入于不二法門,不會因看到小小一缽飯,心起分別,怕不夠吃。
羅什法師說:熏意有叁:
1、大悲果報。
2、想心所念。
3、慈眼所視。
所以各位盡可以放開肚量取食,不必用有限量的心去看如來功德所熏之食。
折衷疏說:如欲消之,其法有叁:
1、以不食而食。
2、不受而食。
3、壞和合相而取。
如是食者,無能食所食,食即法界,以一食普供法界一切,是真能食消也。
“有異聲聞”,意思是說:懷著分別異見的聲聞,看到這一小缽飯,心想:這麼少的飯,這樣多的人衆,怎麼能夠吃呢?在義記中將此分著二點來解釋:
1、爲了以別于大聲聞而稱異。大乘法在見道以前依教明行,叫大聲聞。彼此不同,故名爲異。
2、在小中簡大而稱異。即表明不是目連、舍利弗等大聲聞在打妄想。
化菩薩知道小聲聞心中起了這樣的異想,就正色相告說:你不要以聲聞人的小德小智,來稱量如來的無量福德。四大海的海水有枯竭的時候,這缽香飯也是無盡的。因爲這飯由如來五分法身之香而來,而且是經過叁祗修福德,從悲心布施所剩的殘余。法身是遍法界的,所以這飯也遍法界取食沒有窮盡了。
不[歹*斯],是不盡之意。
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衆香,國土諸樹之香。爾時,維摩诘問衆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叁昧。得是叁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在佛經中爲我們表述的十方極樂世界都是“想衣衣來,念食食至“的。這種食共有四大利益:
1、適可其意,消除饑渴;
2、四大調和,沒有違反;
3、食已即消,沒有遺滓;
4、不生味著,增人道意。
因爲以上四個原因,經中說菩薩、聲聞、天人吃了以後心意快然,就象十方世界其他莊嚴國土的菩薩們一樣。
我們凡夫因爲好吃的飯菜會通身汗流,盡是臭液和汙垢。而各位上人用了香積佛國一香缽飯,則通身如香積佛國的香樹一樣流注出香氣,這真是天壤之別了。
正值各位既得現利,心身快然之時,維摩诘從因尋果,由事顯理,追問上方來的菩薩說:香積如來是以說什麼法來教化衆生的呢?以衆香令入律行,這是上方菩薩的回答。在我們學道來看,眼耳等六根如賊,鼻聞香而被香縛,怎麼會由聞衆香而入道呢?這說明上界衆生鼻根通利,“以聞香已,即能止惡行善,精持毗尼”。六根門頭,頭頭是道,在這時再一次得到證明。
同時也說明佛法法無定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娑婆世界以語言文字表示佛法,而上方國土卻以衆香表示佛法。在無意的比較中顯示出淨土和穢土弘法方式的不同,衆生根性的差異。這是在會的各位即可增廣見聞,又可拓展境界,並由此悟入大乘佛法的至理。
彼諸菩薩問維摩诘:“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維摩诘言:“此土衆生剛強難化故,佛爲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嗔惱是嗔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悭貪是悭貪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嗔恚是嗔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爲是無爲。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幹種法,製禦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怡-臺+龍]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衆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
當上界菩薩問到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以什麼方式教化衆生時,維摩诘幾乎是一口氣表述完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佛法是對法,以應衆生之機,治衆生之病。要治衆生的病,就必須知道結症所在。娑婆世界的衆生“剛強難化”,故此佛也以“剛強之語”來進行教化。常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苦報處:即指示出如果不進修佛道,必墮在地獄,傍生爲畜生和餓鬼叁途。因爲無明業障深重,如果不以苦切之語,不足以重因畏果。不受盡苦迫,不足以發起出離之心。
2、從受難處:即叁途八難的八難處。
3、從人生處:即六道,以示苦報。
4、從惡報因果:即是身邪行以下,先明身口意叁業,再分出總別。在叁業中以意業的錯咎最大。
5、從貪等六毒,以示集谛。教人知苦斷集。
6、從染淨因果:從結戒以下是指明染和淨必然招致的因果。
戒是修道人無上的菩提之本。在戒定慧叁無漏學中,戒是基礎。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鐵的規律。戒又分二個方面:一個是依照戒律不能作的不作,即不犯戒,不做惡。另一方面是行善,即保持律儀和戒品,防止叁不善業。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一段經文讀來使人倍感親切。釋尊之所以苦口婆心,千言萬語,想盡辦法對治衆生的惡習,是因爲惡習叢生的人們,妄心如猴子一樣。所以需用多種法門來對治。心猿意馬正是我們心性的生動表述。又好似性情剛烈的象馬,必須用痛楚恨毒的手段,才能將其馴服。馬有五種:
1、見鞭影即時調伏。
2、得鞭乃伏。
3、必須利錐剌皮才伏。
4、穿肌肉才得調伏。
5、徹骨才能調伏。
衆生根性不同,極鈍根的衆生,殺人放火,窮凶極惡,無所不爲,如果不以韋馱的寶釺來降伏是沒有其它辦法的。這也正是止惡行善的具體表現。
在法會中的各位聽說衆生如此難度,但釋迦牟尼佛,不舍衆生,難行能行,心中萬分敬佩,都認爲這是希有難得的事。
叁、聞法贊美
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所樂法度脫衆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其贊意有二:1、贊佛能隱勝顯劣。2、贊菩薩們能虛心謙下耐勞度生。娑婆衆生沒有大乘法財,故文中稱其爲“貧所”,意即資財缺乏之地。或以一點小根基爲樂。佛陀爲了度脫這一類衆生,隱沒自已的無量功德法財,樂于與衆生和其光,同其塵。如《妙法蓮花經》所說:“脫珍禦服,著無垢衣,以化窮子。”故同其貧陋,順其所樂,而濟度之。
有人問說爲什麼佛陀要顯劣身,而居于穢土呢?因爲圓頓之法是上方來的菩薩們常聞之法,唯獨現劣身,說剛強之語,是上界菩薩聞所未聞.所以以此而答,顯示出此土衆生的難以教化和根性的狹劣,重在策勵權小,使其發大乘之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四、維摩顯勝
維摩诘言:“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爲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禅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衆生,是爲十。”
爲什麼此土菩薩能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中不退心呢?原來此土菩薩悲願彌深,不舍衆生,他們深知衆生病苦的根源,針對衆生的貪恚癡等六種精神上的障礙,以智慧等十種度脫的方法來教化衆生。這些方法是他方淨土所沒有的。
也正因爲此土有十惡,才使得十德增長。他方淨土沒有十惡,教化和施德可以說是無用武無地。例如在衆人多病的地方,醫生才能大施遍救之功,“無疾之所,醫無施用“。所以不要看生活在娑婆世界的菩薩,表面看來他們救度衆生,整日忙忙碌碌。這種功德是他方淨土的菩薩們不能比擬的。所謂:“百千劫行,不如一世”。同時,也確實反映出佛法是法無定法的對治法門。
僧肇法師說:“善因惡起,淨由穢增”,惡人惡事是善人善事培植生長的土壤,也是試金石。我們生存的地球上,正因爲衆生具足了貧窮、毀禁、亂意等十惡,所以聞法衆生的十德才會增長。如果是至純至善的地方,聖人也失去了教育的對象,其德行也無從顯現。想施人以德也沒有場所。所以經文中說:在苦難世界度生的聖人,他們信願堅固,一世所做的利益衆生的事業,勝于在他方所做事業的“百千劫行”。
折衷疏說:這就象優秀的醫生,在疾病猖獗的地方大顯身手,才表現出其治病的本領,顯現出殊勝的功德。菩薩也是這樣的,“衆生障重,則濟功乃大也”。
經文中提到了以智慧度愚癡,但有很多人並不知道佛法中愚癡的深意。癡有二種:一、對于一切法,當然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和世出世間法,不能通達明了叫做癡;二、對于諸佛所講的深刻的真理沒有“見性”。衆生所居的世界有二種癡,淨佛國土有後面一種。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
瘡疣,此在支謙譯的宋元明清諸本中文字上也是“瘡疣”二字,但在高麗本中則是有損傷之意的“瘡疣”。另外玄奘譯本和西藏譯本中翻譯成“無疣”、“無傷”,顯然經文的意思是問,菩薩要修成就那幾種法,再在這苦難的世界度衆生,才不會在無意間傷害了衆生,並能指引他們生于佛國淨土。也可以依文意理解爲,在度衆生時行爲上不會有過失。
太虛大師認爲“行無瘡疣”除有行爲沒有過失之外,深意是指“無漏”之意。無漏即在世間的有爲法中,實際行無爲法之事。在度人的時候沒有希求,沒有得失。
維摩诘言:“菩薩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何等爲八?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衆生謙下無礙。于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爲八法。
八法是:
一、利益衆生,不希求回報。
二、心甘情願代替所有衆生受苦受難。
叁、所作的所有善事全部回向給衆生。
四、以平等心對待衆生,虛心謙下,一切無礙。
五、看待諸位菩薩就和看到佛一樣。
六、從前沒有看到聽到的經典,今天聽到看到心中不生起疑惑。
七、雖然學修大乘經論,但並不與聲聞法産生對立。
八、不嫉妒他人得到大供養,也不因爲自已得了大的利益而自高自大。
折衷疏說,既能行這八法,又必須不住于所做的功德,才能行無瑕疵。如不然就說明“叁輪未寂,四相不空,生佛猶存,果因未化”,乃至于修成一個“修慝君子”,也是菩薩行的瑕疵。
而太虛大師則說:修這無漏的八法,才是真正的淨土之行。在此人間世者,無論但爲自度求生淨土,或爲修取淨土攝化衆生,皆須依此修學。才能“離過絕非,得佛國淨”。不能利益衆生的人,我們就不必說了,就是能饒益衆生,但又有希求回報的心,在性德上便有了汙垢。其原因是:一、以望報則果報盡時,德業隨之也盡,不能盡于未來,永無窮竭;二、如果望報而報不至,便會生起疲怠之想,不能再進步增勝。
維摩诘文殊師利。于大衆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在這一品中通過問答的方式,既表明了淨土因果,指示出淨土的實相,而且勸勉發心,大衆獲益很大。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叁章 香積佛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