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香积,是众香国中的佛名。香,是鼻根所对的尘境。积,是聚集、隐藏之意。香积佛以香作佛事,“则香为法界,万法趋香“。这一品的来历有十:

  一、上文以三十一大士以言遣言显道,文殊菩萨又一言遣言,维摩诘再以无言遣言,表明此土众生耳根明利,以音声为佛事。如果他方世界众生其他五根锋利,同样可以以其他五根为佛事,也不独耳根。

  二、释迦为此土下劣根性的众生,有意显示其下劣之土,并说小法,实在不是因为佛国报土如此下劣。

  三、为显三时利益:从经初到不二法门品,是食前利益。这一品是食时利益和食后利益。

  四、维摩住于三事,以引发三法:1、说法。2、知他心所念。3、现神通。

  五、佛事有二:1、此土法门;2、他土法门;

  六、室内说法,明二种因果:1、法身因果;2、净土因果;在此以前的内容多说法身因果,在此品中重在净土因果。

  七、此经的宗旨在于辩明二种慧:从上以来明不二法门是实慧,现在表明请饭香积是方便慧。

  八、从上以来是由二而归一,由用以归体,此下以来是由体而显用,由不二而有二,即从体起用。

  九、此经由始至终在明不思议法门,不思议解脱。其有二种:不二法门品是明不思议的张本。香积佛品辩不思议之迹。

  十、利益众生,善友无定。

  在借座一品中以大入小,在现在此品中再以小包大。在不二法门品中以沉默将理穷尽,以感化众生,再在此品中送饭香积的事实来遣化众生,互现互显,不可思议的解脱之境昭然眼前。

  一、舍利弗念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舍利弗念食原因如下:

  1、身心俱累是凡夫的心行;

  2、心虽然不累,但身体却需要资持,这是二乘的心行;

  3、身心俱无是法身菩萨的心行;舍利弗是心虽无累,身须受食一类。古佛道法,过午不食。现在到该用斋的时候,所以舍利弗便产生用食的念头。

  4、经初一来,大谈特谈菩萨之法。声闻人从内心深处不能生起法乐,所以起了想受食的杂念。

  5、“居士空室,身子扣开”,是互相影发,以弘法利生。

  6、念床是依报,念食是正报,以示依正不二。

  这也是本经在构思行文上的方便大智。

  八解脱是因为无欲,即远离世间五欲的生活,包括不杂食和不非时食而证得的“上味佳肴”。如果又想听法,又想杂食,不是解脱的办法。更何况“乐法情深”,“不念躯命”,心中怎能有想吃的念头呢?

  二、净名施饭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於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三昧汉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定是神通的体,而神通是正定的用。二者如手心和手背,不可离定而求神通。维摩以他心通知道舍利旨想吃的心思后,一方面对他既想闻法又想吃饭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但同时又不因理废事,入于正定,并以神通之力示现上方净土,显示出寂光理体中的妙用,以理成事。以此证明一切十方国土无不含藏在常寂光净土中。

  “国名众香”,“佛号香积”,证明此国以种种的妙香做庄严的依报殊胜,和主人以香光庄严,弘法利生的依报的殊胜。“人天之香最为第一”,正显示出此土众生鼻根的敏感殊胜,以香法为佛事。这较之他方佛国众生实在是殊胜多了。因为只有大乘根性的圣众,所以,佛所说的法也只有一乘妙法。《法华经》中说: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维摩以神通力,使在会的各位亲眼看到了上方佛国净土正报依报众生的殊胜。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会中诸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示现了他方佛国净土以后,维摩诘问:各位中那一位能到香积佛国将饭取来以供大家食用呢?这一明知故问的反问其意有三:

  1、以此测试诸大弟子的胆识和神通。

  2、文殊在会,其他弟子自然不会自报奋勇。

  3、文殊大智,明知化主是丈室主人维摩诘,更不会喧宾夺主。

  如此一来,维摩亲自取饭香积便合情合理。

  即便是维摩诘不说,这么多人中竟然没有一个出来应命,这一事实本身,就已经使人感到羞耻.更何况这位还不留情面,以幽默的口吻说:这么多贤圣的人竟没有一个人敢去,这不是很耻辱的事吗?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文殊明知维摩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后进不学,还是正话反说:你可不要轻慢后学,人人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这是佛说的话,请你不要忘记。折衷疏说:抑之以激其怠,扬之所以鼓其进.或抑或扬,匠成法器也。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於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否?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这段经文可分三方面论述:

  1、从正面表明遣化的理由。

  2、化人接受命令。

  3、上方佛国净土施食。

  4、还归本土。

  在如前的经文中有借座灯王,现在遣化菩萨到他方取饭,以引出上方菩萨,使与会者耳闻目睹,“慕德以进修道行”,又可以用这个法门“利益彼众”。具体表现在,显示上方净土之胜,此土之劣,令声闻人自叹不如,以策发其上进之心。

  化人问讯的意义在于,净土和秽土虽然不一样,但是有身,身又是众患之根本,又怎么会没有病呢?借此表明佛菩萨以众病为病,以众生无病佛菩萨则无病的道理。因为众生病所以佛不得不病。

  细分有二:

  1、问所离:“少病”是问身体的安适与否,即是不是远离病苦。“少恼”是问心性的安宁与否,即是不是远离烦恼而得安乐。

  2、问所得:“气力”是问身体的康健,“安乐”是问心的自在。

  世尊是金刚之体,本无所谓病恼。现在相见而问病恼等事,是为了不坏世间的事情,即通于人情世故。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否.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足下一词是平常人对于知已朋友的称乎。在中国战国时也有以足下一词来称呼人君的。足下一词出自战国时晋文公重耳事迹:重耳出奔时,大臣介子推追随他十九年。因为没有吃的,割股肉供奉晋文公。但后来论功行赏,晋文公却忘了介子推。当他发现时,介子推已经不在乎的背着母亲上山了。晋文公发现后就命人放火烧山,心想,这样你总会出来。过后才发现介子推抱着树被烧死了。晋文公痛苦万分,命人砍树做成木屐,每每想到介子推的好处,长叹“悲乎足下”。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此段经文三层用意:

  1、问上人从什么地方来?

  2、问娑婆世界在什么地方?

  3、问什么人是乐小法者?

  上方净土世界的大士们听到化人的一番言论后,在叹未曾有之余,不禁要问:这些人是从何而来的,下方的世界在什么地方,什么叫乐小法者?这三个问题表面看来与上文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不然。上文谈上乘妙法,没有声闻辟支佛名,没有四谛十二因缘法,当然不知道秽土和小法的所在和含义了。上方净土菩萨们的神通也不是常现的,神通不现时不知道这些事情。菩萨和佛在神通上的差别也在于此。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香身,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於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香积如来说明了化菩萨化饭的因缘,便用香钵装满得香饭,给化菩萨拿回。众香国的菩萨们听了香积如来的话,都愿意到下方国度来看一看。

  本来佛法,法法平等,佛佛心通,不必到下方一来。那么为什么要来,其意有三点:

  1、为自故来;想来下方界供养诸佛菩萨,广植福德,更获法益;

  2、为他故来;众香国的众生和释迦牟尼佛大有因缘,但因德力微劣,不能自来,必借大菩萨之力才能得来;

  3、为此土众生故来.此土众生见他方菩萨来,必生起大信心,得大利益。

  为什么要请到下界来的各位做到摄身香、舍本形、勿轻贱这三件事呢?香积佛国的各位大士之所以有身香,并能变化身形,是因为修德而自生,不是强求而来。如果大士们到了下界,不摄身香的话,和此土的形秽,形成…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