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一、本品的来由

  菩萨行品在叙述佛陀依众香菩萨所请,为各位菩萨说尽、无尽解脱法门,并说明菩萨的大行而得名。

  折衷疏说:此品的菩萨行品是相对于声闻行说的,相形之下,优劣自现。文中说:一切大海和深洋可以测量,菩萨的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不可称量.香积菩萨前来请法,如来为说尽不尽二种法门,全都是菩萨不思议行。上品为显示世尊为此劣机众生“故示秽土,说贫所乐法小乘之行“。实则,如来功德平等,说法也是平等的。所以这一品专明示释迦佛土本净。这一品也是第四会,各位佛弟子重集庵园。

  有五种因缘形成此品:

  一、以上所说的法要,须要佛给以印定,才能成经,然后才可以流布将来;

  二、净名所现的不可思议事,在方丈之中的众人已经得见,但庵园殊胜的说法因缘还没有亲睹,教化还有所不周,所以再一次集会;

  三、众香菩萨远道而来,其意也有二。一者,欲见净名;二者,欲礼观于佛;

  四、上品明示香饭,以香饭为佛事,现在为了广泛的阐明佛事有无量的法门,不仅仅的局限于一法;

  五、上品借座请饭,略现神通,现在掌持到会大众,手掷大千,更为广泛的示现难思难议的无上佛道。

  二、事由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此句有三层含义:

  1、庄严场所,迎接远方客来;

  2、发起庵园胜会,以表敬仰;

  3、展示无量法门,多人得以悟道。

  我们从文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庵罗树园,将有法事之时,“忽然”变得广大而庄严,一切在会的人物都成了金色.“忽然”,是倾刻之间,这不是人力所能完成的,自然会因这一环境的变化,引起到会对佛理的思考和仰慕,由此,也引出阿难的请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这一现瑞实在使阿难等生起疑问。因为大士所为,不是心行小道者可以测度的。这又为净名的到来事先使大众生起敬仰做了铺陈。

  阿难虽然常随佛行,今天的壮丽情景他也没有见到过。所以急切的问佛,是什么因缘使这里这么庄严,整个会场都变成了金色?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佛告诉阿难说,各位圣众围绕着维摩诘、文殊师利,想要到庵园法会来,所以便事先有了这样感生的瑞相。

  三、托众见佛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

  维摩诘要文殊师利和他一起来共有三层用意:

  1、意欲印定成经;

  2、使众香菩萨见闻佛法;

  3、揭示佛法的无量法门,不仅仅是香饭。

  而折衷疏认为,此段经文也有三义,但和吉藏《义疏》略有不同,他认为:

  1、他方菩萨意欲供养释迦,现在可以满其本愿;

  2、彼土菩萨都是初发心的菩萨,只知道彼佛的功德无量,但不知释迦“对秽现劣“,佛土本净的深理;

  3、为了使到会的诸位得到大乘实相法的真实利益。

  于是,维摩诘给文殊师利菩萨说,你可以和我一起去见佛,和各位菩萨一起,礼佛并四事共养佛。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是时,是弘道利物之时。善哉,是叹许。今正是时,意为有真实利益之时。通文便是:文殊师利说,好啊,可以,现在正是有益的时候。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这真是太奇妙了,世间人待客用以上好的车轿,而维摩诘却是用以神通之力。这一举动即重新申明了不可思议之事:“掌不大而能持,众不小而被运“。此时此刻谁人能不叹服呢?

  右绕七匝,以示爱敬;一心合掌,以示归心中道,不杂他念。通解文意是:维摩诘运用神通力,将意欲到会的大众放在右掌上,来到佛所在的庵罗树园。到了以后,顶礼佛足,环绕七匝,一心不乱的合掌,站立一面。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诸,是文言文中的代词,意指很多之义;避座、稽首、右绕等都是表各位菩萨、弟子及天王们到会以后的尊敬情境。这既是佛陀的道德所感,也是维摩诘的神力所致。

  修敬,是菩萨们的常法,即普敬一切人事。佛门中有,“存一份恭敬,生一份功德“的说法,其实是真实不虚的。不要说学修圣贤的人,就是平时为人处世,多一份恭敬于自于人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四、问显难思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唯然已见”。“於汝意云何?”“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如法,如果依字面解是依于礼法,上恭下敬,成圣贤之境。上文有菩萨们的“右绕“、“稽首“之举,下文有世尊的“慰问“、“请坐“之行。以行示教,身教重于言教,内存实德,外现恭行,使在会的各位明眼人一并受教。

  维摩经又名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不可思议之义便来源于此。其深意在于欲印定成经,以大讥小。又可以表明佛事之不同,申明菩萨之行。

  五、问何人能消此食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在以上经文中曾说上界之香,普熏三千,为什么在庵园不能闻到,而现在才闻到?因为现在即将印定成经及其明佛事,所以得闻。阿难不无欣喜的问佛说,这香我怎么从来没有闻过呢?这实在是太香了,是从哪里来的呢?

  佛回答阿难说,“是彼菩萨毛孔之香“,彼菩萨在此是指香积佛国的菩萨们。这就必然引出舍利弗,我的身上也有此香的说法,其用意是引出阿难刨根问底,以更加深刻的揭示“香“的来处,显示香积佛国的菩萨们,以香做佛事,以及香饭的利益之广。

  随着经文的层层揭示,我们终于明白,其香来源于香积佛国的香饭。说食了这种香饭七天才能消化,有二层因缘:其一,罗什法师说,如果有人吃了香积佛国的香饭,不经七日而消,其心必生厌离;其二,应得道者,得香饭之熏,不必七日,必成道果,事不须久。因以上二种因缘,不过七日。

  我们世俗人的生命七日如果不食,也必然死尽,因为食食、色食等是我们生命的力势,不食,必然势力耗尽。吉藏法师解释此段经文说:凡夫所感福浅,但得七日,所谓下也;二乘小深,故得罗汉初果,正位罗汉心,然后乃消,所谓次也;大乘发心,乃至补处,然后乃消,所谓上也;为了顾及到上中下三品凡夫贤圣,故以七日为限。

  有法师解释说,在此“饭“是暗示无量无边的大乘法门,不可以仅以饭相认相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解释令人得道的道理。“今诸佛即饭为法门,现此一用,令人入道“。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食佛香饭便可得道,有人回答说:诸佛有善巧之言,也有善巧之食,所以听佛说法,以及食佛饭,都可以得道。这就象世间人有病,便有其药,现在欲治心病,也应有药,这个药就是香饭。

  罗什法师说,吃了这个香饭,“体安心净“,生发未曾有之意。饭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乘法门的无上妙道呢?“有此妙果,必有妙因,极大信乐,深达因果“。通达因果,便是深解缘起,解缘起即见实相,所以说是得道。

  得无生忍,是指断无明惑,证入圣位,才能消饭。一生补处,是指等觉菩萨,进断生死无明,即入妙果位。文中一切烦恼毒,通指五住烦恼。

  六、广明佛事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声闻阿难只知以佛法做佛事,他万没有想到以香饭做佛事,恰恰反证了他见闻未广,心量有限,不竟脱口叹言:从来没有见过啊!这也正显示出佛事有多门,不可因心量狭小,拘泥于一人一事一时一境。悟得此道,于佛法才有大利益。佛事,泛指诸佛引导众生悟入佛道之事。

  佛在此以香饭为由,广明种种佛国,以种种不同而做佛事。要而言之,根尘动静,无不可依之悟入。不可泥于经文中所例举的事实。同时,也指出那些以为只有语言文字才是佛法的小见。也表明种种佛事在佛无不能做,只是随于众生的根性,所在的情境的方便而现出差别之相,并不从中生起优劣高下之想。在会的菩萨、罗汉。天人,以及今日有缘看到这段文字的我们,对照自已的心行,能不生起悔责之心吗?

  折衷疏中有一段绝好的文字解释此段说:“乃至八万尘劳,则举其逆者,六尘无非教体,根根尽入圆通,耆婆揽草,无非…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