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四章 菩薩行品

  第十四章 菩薩行品

  

  一、本品的來由

  菩薩行品在敘述佛陀依衆香菩薩所請,爲各位菩薩說盡、無盡解脫法門,並說明菩薩的大行而得名。

  折衷疏說:此品的菩薩行品是相對于聲聞行說的,相形之下,優劣自現。文中說:一切大海和深洋可以測量,菩薩的禅定、智慧、總持辯才不可稱量.香積菩薩前來請法,如來爲說盡不盡二種法門,全都是菩薩不思議行。上品爲顯示世尊爲此劣機衆生“故示穢土,說貧所樂法小乘之行“。實則,如來功德平等,說法也是平等的。所以這一品專明示釋迦佛土本淨。這一品也是第四會,各位佛弟子重集庵園。

  有五種因緣形成此品:

  一、以上所說的法要,須要佛給以印定,才能成經,然後才可以流布將來;

  二、淨名所現的不可思議事,在方丈之中的衆人已經得見,但庵園殊勝的說法因緣還沒有親睹,教化還有所不周,所以再一次集會;

  叁、衆香菩薩遠道而來,其意也有二。一者,欲見淨名;二者,欲禮觀于佛;

  四、上品明示香飯,以香飯爲佛事,現在爲了廣泛的闡明佛事有無量的法門,不僅僅的局限于一法;

  五、上品借座請飯,略現神通,現在掌持到會大衆,手擲大千,更爲廣泛的示現難思難議的無上佛道。

  二、事由

  是時,佛說法于庵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衆會皆作金色。

  此句有叁層含義:

  1、莊嚴場所,迎接遠方客來;

  2、發起庵園勝會,以表敬仰;

  3、展示無量法門,多人得以悟道。

  我們從文的陳述中可以看出,庵羅樹園,將有法事之時,“忽然”變得廣大而莊嚴,一切在會的人物都成了金色.“忽然”,是傾刻之間,這不是人力所能完成的,自然會因這一環境的變化,引起到會對佛理的思考和仰慕,由此,也引出阿難的請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衆會皆作金色?

  這一現瑞實在使阿難等生起疑問。因爲大士所爲,不是心行小道者可以測度的。這又爲淨名的到來事先使大衆生起敬仰做了鋪陳。

  阿難雖然常隨佛行,今天的壯麗情景他也沒有見到過。所以急切的問佛,是什麼因緣使這裏這麼莊嚴,整個會場都變成了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诘、文殊師利,與諸大衆,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爲此瑞應。”

  佛告訴阿難說,各位聖衆圍繞著維摩诘、文殊師利,想要到庵園法會來,所以便事先有了這樣感生的瑞相。

  叁、托衆見佛

  于是,維摩诘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

  維摩诘要文殊師利和他一起來共有叁層用意:

  1、意欲印定成經;

  2、使衆香菩薩見聞佛法;

  3、揭示佛法的無量法門,不僅僅是香飯。

  而折衷疏認爲,此段經文也有叁義,但和吉藏《義疏》略有不同,他認爲:

  1、他方菩薩意欲供養釋迦,現在可以滿其本願;

  2、彼土菩薩都是初發心的菩薩,只知道彼佛的功德無量,但不知釋迦“對穢現劣“,佛土本淨的深理;

  3、爲了使到會的諸位得到大乘實相法的真實利益。

  于是,維摩诘給文殊師利菩薩說,你可以和我一起去見佛,和各位菩薩一起,禮佛並四事共養佛。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是時,是弘道利物之時。善哉,是歎許。今正是時,意爲有真實利益之時。通文便是:文殊師利說,好啊,可以,現在正是有益的時候。

  維摩诘即以神力,持諸大衆,並師子座,置于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這真是太奇妙了,世間人待客用以上好的車轎,而維摩诘卻是用以神通之力。這一舉動即重新申明了不可思議之事:“掌不大而能持,衆不小而被運“。此時此刻誰人能不歎服呢?

  右繞七匝,以示愛敬;一心合掌,以示歸心中道,不雜他念。通解文意是:維摩诘運用神通力,將意欲到會的大衆放在右掌上,來到佛所在的庵羅樹園。到了以後,頂禮佛足,環繞七匝,一心不亂的合掌,站立一面。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于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諸,是文言文中的代詞,意指很多之義;避座、稽首、右繞等都是表各位菩薩、弟子及天王們到會以後的尊敬情境。這既是佛陀的道德所感,也是維摩诘的神力所致。

  修敬,是菩薩們的常法,即普敬一切人事。佛門中有,“存一份恭敬,生一份功德“的說法,其實是真實不虛的。不要說學修聖賢的人,就是平時爲人處世,多一份恭敬于自于人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四、問顯難思

  于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複坐,即皆受教。衆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爲乎?”“唯然已見”。“於汝意雲何?”“世尊,我睹其爲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如法,如果依字面解是依于禮法,上恭下敬,成聖賢之境。上文有菩薩們的“右繞“、“稽首“之舉,下文有世尊的“慰問“、“請坐“之行。以行示教,身教重于言教,內存實德,外現恭行,使在會的各位明眼人一並受教。

  維摩經又名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不可思議之義便來源于此。其深意在于欲印定成經,以大譏小。又可以表明佛事之不同,申明菩薩之行。

  五、問何人能消此食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爲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摩诘,從衆香國,取佛余飯,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難問維摩诘:“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诘言:“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在以上經文中曾說上界之香,普熏叁千,爲什麼在庵園不能聞到,而現在才聞到?因爲現在即將印定成經及其明佛事,所以得聞。阿難不無欣喜的問佛說,這香我怎麼從來沒有聞過呢?這實在是太香了,是從哪裏來的呢?

  佛回答阿難說,“是彼菩薩毛孔之香“,彼菩薩在此是指香積佛國的菩薩們。這就必然引出舍利弗,我的身上也有此香的說法,其用意是引出阿難刨根問底,以更加深刻的揭示“香“的來處,顯示香積佛國的菩薩們,以香做佛事,以及香飯的利益之廣。

  隨著經文的層層揭示,我們終于明白,其香來源于香積佛國的香飯。說食了這種香飯七天才能消化,有二層因緣:其一,羅什法師說,如果有人吃了香積佛國的香飯,不經七日而消,其心必生厭離;其二,應得道者,得香飯之熏,不必七日,必成道果,事不須久。因以上二種因緣,不過七日。

  我們世俗人的生命七日如果不食,也必然死盡,因爲食食、色食等是我們生命的力勢,不食,必然勢力耗盡。吉藏法師解釋此段經文說:凡夫所感福淺,但得七日,所謂下也;二乘小深,故得羅漢初果,正位羅漢心,然後乃消,所謂次也;大乘發心,乃至補處,然後乃消,所謂上也;爲了顧及到上中下叁品凡夫賢聖,故以七日爲限。

  有法師解釋說,在此“飯“是暗示無量無邊的大乘法門,不可以僅以飯相認相解,這樣才能更好的解釋令人得道的道理。“今諸佛即飯爲法門,現此一用,令人入道“。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食佛香飯便可得道,有人回答說:諸佛有善巧之言,也有善巧之食,所以聽佛說法,以及食佛飯,都可以得道。這就象世間人有病,便有其藥,現在欲治心病,也應有藥,這個藥就是香飯。

  羅什法師說,吃了這個香飯,“體安心淨“,生發未曾有之意。飯尚且如此,更何況大乘法門的無上妙道呢?“有此妙果,必有妙因,極大信樂,深達因果“。通達因果,便是深解緣起,解緣起即見實相,所以說是得道。

  得無生忍,是指斷無明惑,證入聖位,才能消飯。一生補處,是指等覺菩薩,進斷生死無明,即入妙果位。文中一切煩惱毒,通指五住煩惱。

  六、廣明佛事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衆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爲而作佛事。

  聲聞阿難只知以佛法做佛事,他萬沒有想到以香飯做佛事,恰恰反證了他見聞未廣,心量有限,不竟脫口歎言:從來沒有見過啊!這也正顯示出佛事有多門,不可因心量狹小,拘泥于一人一事一時一境。悟得此道,于佛法才有大利益。佛事,泛指諸佛引導衆生悟入佛道之事。

  佛在此以香飯爲由,廣明種種佛國,以種種不同而做佛事。要而言之,根塵動靜,無不可依之悟入。不可泥于經文中所例舉的事實。同時,也指出那些以爲只有語言文字才是佛法的小見。也表明種種佛事在佛無不能做,只是隨于衆生的根性,所在的情境的方便而現出差別之相,並不從中生起優劣高下之想。在會的菩薩、羅漢。天人,以及今日有緣看到這段文字的我們,對照自已的心行,能不生起悔責之心嗎?

  折衷疏中有一段絕好的文字解釋此段說:“乃至八萬塵勞,則舉其逆者,六塵無非教體,根根盡入圓通,耆婆攬草,無非…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四章 菩薩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