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妙藥“。真是言簡意赅,句句如金。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爲,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衆生爲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光明、菩提樹、色塵;衣服、臥具、觸塵、飯食、味塵;園林、臺觀、虛空、色塵;文字、聲塵、有言、無言;乃至于“諸佛威儀進止“中的彈指、揚眉、動睛等,所有環境、塵境、動靜都是教化衆生的無量方便。總而言之,衆生有多少煩惱,佛有多少妙藥。悟達至此,才可以說叫“入一切諸佛法門“。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爲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爲憂,不礙不沒,但于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爲化衆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菩薩如果能入諸佛無量智慧,無量方便,無礙圓通的法門,見淨不喜,見穢不憂。也能“不礙不沒“,不礙,是心行上沒有質礙,不沒,即見到穢土不消沈。所有的穢淨施爲,只是佛法智慧的妙藥,佛佛慧等,即入此門,則知佛土本是應物,但能應之慧,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對于淨穢不生憂喜。
太虛大師說:“但隨調禦衆生的便利,而現差別,不于其中橫生高下、優劣之想“,佛之功德不是常人所能測量,故産生下面衆香菩薩之悔責之心。
折衷疏概括此段文意說:既達順逆,無非佛事,則見淨不須喜,見穢不須憂,淨穢皆是隨機示現,非真實有,真實功德,平等無二。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幹,而虛空無若幹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幹耳,其無礙慧,無若幹也。
諸佛國土有若幹,以示諸佛教化衆生的時間地點場所及對象所不同,而虛空無若幹,以虛空印證比喻佛陀根本智沒有差別。諸佛色身各不相同,但佛慧沒有異。
有論說:佛土若幹,指叁土而言;虛空無二,指寂光土而言;叁土對機,故多差別;寂光自住,故無若幹。叁 土有若幹,而寂光無若幹;色身有若幹,而佛慧無若幹。
阿難,你見到諸佛的國土,有種種差別,而虛空沒有種種差別。同樣你見到諸佛的色身,有種種差別,但是,他們無礙的空慧,沒有差別,是完全一樣的。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爲叁藐叁佛陀,名爲多陀阿伽度,名爲佛陀。
在上文中表明佛慧的相同,在此表明佛陀之所以爲佛陀的共同德相。“色身、威相、種性“同等,是由智慧具足,悉皆同故;五分法身及“力、無畏、不共法“同等,是由于利生同的原因。“大慈、大悲“同等,是由于解脫相同;“威儀所行“同等,是由于法身同故;“壽命“同等,是由于般若同故;
“叁藐叁佛陀“,漢譯正遍知,又言正遍覺。見法無差別,故言正,智無不周,叫做遍,出生死夢,故言覺。通解便是:法無不知,智無不周。
“多陀阿伽度“,漢譯如來,如法而去,如法而來,古今不改,千聖同轍,故名如來,也名如去;也有法師說:如者,是心與如冥,無複有不如之理,從此中來,故無不如也。
“佛陀“,漢譯是“覺“義,覺又有二義:1、于四谛中覺;2、于一切法中覺,覺而不盡,不是真覺。此叁是至境之強行立名,以名諸佛同等,異于二乘。象阿難叁問叁不知,天女問,默然無言,此顯然于睡夢中,沒有覺悟。
七、歎名義難思
阿難,若我廣說此叁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由無量佛所修無量無邊功德,證得福慧圓滿果德的名稱,其中所含的深義,縱以佛智也說不能盡,既使大千世界的衆生,都是多聞第一,都不能受持,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其所行功德不可思議,其智慧辯才,也不可思議,所以其名稱,及名稱所含之義,也沒有窮盡。
通講其大意是:阿難,我如果廣說這叁句所含的意義,你以長劫的壽命,也是不能聽完的。就是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和你阿難一樣,也是多聞第一,得念總持,也是長劫壽命,也是聽不完的。阿難,諸佛無上的正等正覺,智慧辯才,是沒有限量,不可思議的。
八、小乘自卑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爲多聞。”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于聲聞中,爲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禅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诘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以前阿難在聲聞中被譽爲智慧第一,現在在菩薩的法園中所見所聞,使他生起了自卑心,告訴佛說,從今往後,我自已再也不以爲自已多聞。因爲菩薩的大智慧藏“較之聲聞,如大海比一滴“。佛便勸勉阿難說,並不是說你在菩薩中多聞第一,不必退心。
太虛大師說,小乘人就象病鳥棲止在一枝之上,大乘“漭蕩無涯,不可限量“,所以不是小與大之比,而是一個有量,一個無量之比。之所以歸結到維摩诘,是爲了列舉現在的事實爲證。而且強調說,這只是維摩诘“一時“所顯現的神通,更何況其余不可思議的事。
爾時,衆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爲度衆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
因爲聽聞佛德平等,菩薩德行難量,從衆香世界來的菩薩們,後悔不該對娑婆世界生起下劣的想法。所以現在請求大法,以遠遊異方,利益他土,不宜虛返,“少結法緣,感德難忘“,必然付之于行動。
我們回想前文中,香積佛國來的菩薩們,以香味、香飯使此土的羅漢、菩薩們個個神往,生起向往之心,成辦佛事,來此度人,現在想將此土之法,請還彼國來做佛事,所以合掌懇請。
窺基法師說,這些菩薩“本在香城,見穢下想。今聞妙理,生悔愧心“。本來以爲釋迦“身卑土穢,生下劣想,謂下劣于妙香世界“,哪裏知道,佛身內德,及實淨土,本來平等。爲了教化救護衆生,現身土不同。所以悔前心,而生起後愧之想。
香積國的菩薩,雖然是大乘根性,“得悟中道“,但對于“雙照二谛“,猶未深達。于小乘僧俗中不能明了,所以如來爲說雙照之義,使其化道無滯。這個道理就象國家的文武官員,隨其靜亂,用有興廢。娑婆多難,此土菩薩,對于中道實慧,通達明了。要想遊于十方,教化無滯,必須遍行空、假、中叁谛。
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于彼土,當念如來。”
“唯然“,是求佛大默許之意。從上向下爲“賜“,可以見出香積菩薩們的敬人敬法之誠意。“少法“,以反襯佛法如海,我等只需一點,以念佛報恩,即當念如來。
九、示大乘法門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盡“,是指有法可盡,表達事;“無盡“,是指無法可盡,表理;事即是俗谛,理即是真谛,對于二谛能夠圓通,行于中道。汝,是指你,或者你們,勉勵之語。在以下經文中,大士對盡與無盡的法門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一、菩薩不盡有爲:
何謂爲盡,謂有爲法。何謂無盡,謂無爲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
什麼叫做有“盡“呢,菩薩自已解釋說,有爲法是有盡的,因爲有爲法有叁個特征,即苦、空、無常,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在這叁個法則中,所以站在佛覺悟的一邊,我們把它叫有爲法。故此,有爲法也叫世間法。在此,有爲無爲不是有所作爲和無所作爲的意思。無盡,即無爲法,又叫出世間法,因其沒有有爲法的叁個特征,故相對立名叫做無爲。因爲世間是有爲的世間,衆生只知有爲,不知無爲,即不能悟入事物的真相,把握其規律,故佛以無爲以破除衆生有爲之執。
那麼,有爲和無爲是什麼關系呢?菩薩爲什麼不盡有爲,不住無爲呢?
原來“有爲雖僞,舍之則大業無成;無爲雖實,住之則慧心不明“(僧肇注),所以菩薩不盡有爲,才能弘法利生,不舍善法,以積聚功德;不住無爲,故道無不覆。才能出生入死,在淨而淨,不以此爲欣慶;“處穢而穢,不以爲戚,應彼而動,于我無爲“。佛陀的不可心思口議的大法,即是出于這樣一個“不舍有爲,不住無爲“的真理。
以爲有有爲可爲,一般說來,是凡夫思想行爲不能通達的結症所在。以爲有無爲可證,一般說來是二乘人思想行爲不能圓通的結症所在。菩薩不舍不執二邊,故能應化十方。
在如下經文中,大士爲了使我們對于有爲無爲有更真切祥實的了解,從慈悲入手,款款道來:
何謂不盡有爲,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不忽忘,教化衆生,終不厭倦。
文中自釋說,菩薩在救度衆生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才是正確的。因爲大慈和大悲是“入有之基,樹德之本“,如果沒有大慈大悲的發心,要麼成爲薄地凡夫,要麼成爲一個自了漢,都不可能成爲菩薩。
立決定志,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其心甚深而又堅固,就好象植樹,根深才能葉茂,堅固難撥。經曆浩浩長劫,也不迷失。所以發心不忘,是衆行的核心。衆生,可以說是煩惱的代名詞。在生生世世度衆生的時候,心不生厭,真是談何容易。羅什法師說:“以大悲爲本,故能涉苦彌勤,雖魔怨逼試,心不生厭“。
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身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四攝六度是菩薩不盡有爲,大慈大悲的具體方法,也是菩薩精神的有力體現。所以有人說,外化不離慈,內修不忘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要立長志,不可長立志。在經文中稱爲“不暫忘“、“常念“,意即永不忘失。順行,意即:內順四攝,外護法橋。內求功德,…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四章 菩薩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