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叁章 香積佛品
香積,是衆香國中的佛名。香,是鼻根所對的塵境。積,是聚集、隱藏之意。香積佛以香作佛事,“則香爲法界,萬法趨香“。這一品的來曆有十:
一、上文以叁十一大士以言遣言顯道,文殊菩薩又一言遣言,維摩诘再以無言遣言,表明此土衆生耳根明利,以音聲爲佛事。如果他方世界衆生其他五根鋒利,同樣可以以其他五根爲佛事,也不獨耳根。
二、釋迦爲此土下劣根性的衆生,有意顯示其下劣之土,並說小法,實在不是因爲佛國報土如此下劣。
叁、爲顯叁時利益:從經初到不二法門品,是食前利益。這一品是食時利益和食後利益。
四、維摩住于叁事,以引發叁法:1、說法。2、知他心所念。3、現神通。
五、佛事有二:1、此土法門;2、他土法門;
六、室內說法,明二種因果:1、法身因果;2、淨土因果;在此以前的內容多說法身因果,在此品中重在淨土因果。
七、此經的宗旨在于辯明二種慧:從上以來明不二法門是實慧,現在表明請飯香積是方便慧。
八、從上以來是由二而歸一,由用以歸體,此下以來是由體而顯用,由不二而有二,即從體起用。
九、此經由始至終在明不思議法門,不思議解脫。其有二種:不二法門品是明不思議的張本。香積佛品辯不思議之迹。
十、利益衆生,善友無定。
在借座一品中以大入小,在現在此品中再以小包大。在不二法門品中以沈默將理窮盡,以感化衆生,再在此品中送飯香積的事實來遣化衆生,互現互顯,不可思議的解脫之境昭然眼前。
一、舍利弗念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于何食?時維摩诘,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舍利弗念食原因如下:
1、身心俱累是凡夫的心行;
2、心雖然不累,但身體卻需要資持,這是二乘的心行;
3、身心俱無是法身菩薩的心行;舍利弗是心雖無累,身須受食一類。古佛道法,過午不食。現在到該用齋的時候,所以舍利弗便産生用食的念頭。
4、經初一來,大談特談菩薩之法。聲聞人從內心深處不能生起法樂,所以起了想受食的雜念。
5、“居士空室,身子扣開”,是互相影發,以弘法利生。
6、念床是依報,念食是正報,以示依正不二。
這也是本經在構思行文上的方便大智。
八解脫是因爲無欲,即遠離世間五欲的生活,包括不雜食和不非時食而證得的“上味佳肴”。如果又想聽法,又想雜食,不是解脫的辦法。更何況“樂法情深”,“不念軀命”,心中怎能有想吃的念頭呢?
二、淨名施飯
時維摩诘即入叁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爲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衆莫不目見。
叁昧漢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定是神通的體,而神通是正定的用。二者如手心和手背,不可離定而求神通。維摩以他心通知道舍利旨想吃的心思後,一方面對他既想聞法又想吃飯的思想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但同時又不因理廢事,入于正定,並以神通之力示現上方淨土,顯示出寂光理體中的妙用,以理成事。以此證明一切十方國土無不含藏在常寂光淨土中。
“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證明此國以種種的妙香做莊嚴的依報殊勝,和主人以香光莊嚴,弘法利生的依報的殊勝。“人天之香最爲第一”,正顯示出此土衆生鼻根的敏感殊勝,以香法爲佛事。這較之他方佛國衆生實在是殊勝多了。因爲只有大乘根性的聖衆,所以,佛所說的法也只有一乘妙法。《法華經》中說: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維摩以神通力,使在會的各位親眼看到了上方佛國淨土正報依報衆生的殊勝。事實勝于雄辯,在事實面前,會中諸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
時維摩诘問衆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維摩诘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
示現了他方佛國淨土以後,維摩诘問:各位中那一位能到香積佛國將飯取來以供大家食用呢?這一明知故問的反問其意有叁:
1、以此測試諸大弟子的膽識和神通。
2、文殊在會,其他弟子自然不會自報奮勇。
3、文殊大智,明知化主是丈室主人維摩诘,更不會喧賓奪主。
如此一來,維摩親自取飯香積便合情合理。
即便是維摩诘不說,這麼多人中竟然沒有一個出來應命,這一事實本身,就已經使人感到羞恥.更何況這位還不留情面,以幽默的口吻說:這麼多賢聖的人竟沒有一個人敢去,這不是很恥辱的事嗎?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文殊明知維摩這樣說是爲了激勵後進不學,還是正話反說:你可不要輕慢後學,人人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這是佛說的話,請你不要忘記。折衷疏說:抑之以激其怠,揚之所以鼓其進.或抑或揚,匠成法器也。
于是維摩诘,不起于座,居衆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衆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否?願得世尊所食之余,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這段經文可分叁方面論述:
1、從正面表明遣化的理由。
2、化人接受命令。
3、上方佛國淨土施食。
4、還歸本土。
在如前的經文中有借座燈王,現在遣化菩薩到他方取飯,以引出上方菩薩,使與會者耳聞目睹,“慕德以進修道行”,又可以用這個法門“利益彼衆”。具體表現在,顯示上方淨土之勝,此土之劣,令聲聞人自歎不如,以策發其上進之心。
化人問訊的意義在于,淨土和穢土雖然不一樣,但是有身,身又是衆患之根本,又怎麼會沒有病呢?借此表明佛菩薩以衆病爲病,以衆生無病佛菩薩則無病的道理。因爲衆生病所以佛不得不病。
細分有二:
1、問所離:“少病”是問身體的安適與否,即是不是遠離病苦。“少惱”是問心性的安甯與否,即是不是遠離煩惱而得安樂。
2、問所得:“氣力”是問身體的康健,“安樂”是問心的自在。
世尊是金剛之體,本無所謂病惱。現在相見而問病惱等事,是爲了不壞世間的事情,即通于人情世故。
時化菩薩即于會前升于上方,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否.願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足下一詞是平常人對于知已朋友的稱乎。在中國戰國時也有以足下一詞來稱呼人君的。足下一詞出自戰國時晉文公重耳事迹:重耳出奔時,大臣介子推追隨他十九年。因爲沒有吃的,割股肉供奉晉文公。但後來論功行賞,晉文公卻忘了介子推。當他發現時,介子推已經不在乎的背著母親上山了。晉文公發現後就命人放火燒山,心想,這樣你總會出來。過後才發現介子推抱著樹被燒死了。晉文公痛苦萬分,命人砍樹做成木屐,每每想到介子推的好處,長歎“悲乎足下”。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爲在何許?雲何名爲樂小法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于五濁惡世,爲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诘,住不可思議解脫,爲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
此段經文叁層用意:
1、問上人從什麼地方來?
2、問娑婆世界在什麼地方?
3、問什麼人是樂小法者?
上方淨土世界的大士們聽到化人的一番言論後,在歎未曾有之余,不禁要問:這些人是從何而來的,下方的世界在什麼地方,什麼叫樂小法者?這叁個問題表面看來與上文沒有必然的聯系,其實不然。上文談上乘妙法,沒有聲聞辟支佛名,沒有四谛十二因緣法,當然不知道穢土和小法的所在和含義了。上方淨土菩薩們的神通也不是常現的,神通不現時不知道這些事情。菩薩和佛在神通上的差別也在于此。
于是香積如來,以衆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诘等諸菩薩衆。”佛言:“可往。攝汝香身,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爲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香積如來說明了化菩薩化飯的因緣,便用香缽裝滿得香飯,給化菩薩拿回。衆香國的菩薩們聽了香積如來的話,都願意到下方國度來看一看。
本來佛法,法法平等,佛佛心通,不必到下方一來。那麼爲什麼要來,其意有叁點:
1、爲自故來;想來下方界供養諸佛菩薩,廣植福德,更獲法益;
2、爲他故來;衆香國的衆生和釋迦牟尼佛大有因緣,但因德力微劣,不能自來,必借大菩薩之力才能得來;
3、爲此土衆生故來.此土衆生見他方菩薩來,必生起大信心,得大利益。
爲什麼要請到下界來的各位做到攝身香、舍本形、勿輕賤這叁件事呢?香積佛國的各位大士之所以有身香,並能變化身形,是因爲修德而自生,不是強求而來。如果大士們到了下界,不攝身香的話,和此土的形穢,形成…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叁章 香積佛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