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一章 佛道品▪P4

  ..續本文上一頁,才能不落斷見,以所修叁土功德自他莊嚴,以化報二身來教化衆生。故此,折衷疏說:“雖知一偈,了衆生國土皆空”,但,“不住于空,而嚴土化生”。

  吉藏法師則說:以上是明供佛之理,現在是明下化衆生之道。再此就“空”和“有”顯示權實二慧,即明知依報和正報皆空,但不失方便,莊嚴自他,以化導衆生。

  諸有衆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盡能現。

  在此以下的幾個偈中,專門稱揚菩薩的神通妙用,即方便度生的本領。這一偈首先就菩薩在衆生世間如何顯示神通妙用,方便度生而論。

  菩薩爲了化導衆生,以十力四無畏等本領,能在一時顯現叁乘六道的各種形象,以及音聲和威儀。就象前面的普現色身菩薩一樣。這也是菩薩證得普現色身叁昧的明證。

  覺知衆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

  菩薩以其“火眼金晴”,隨時隨地能夠覺知衆魔的起心動念,但是爲了教化他們,菩薩依然要和他們一起共事,並以方便智在其不知不覺間,受到教育,使之歸心佛道。一般修行人對于魔可以說是談虎色變,可是菩薩,從不舍衆生的本懷出發,知難而進,這正揭示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古訓。

  在本經中就記載了魔王用天女誘惑持世,被維摩诘捉住,並傳以無盡燈法門,使天女和魔王得到教益的事迹,這對我們的啓發應該是巨大的。

  或示 老病死,成就諸衆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

  菩薩已經斷了生老病死的根源,爲了教化衆生,他也示現出生老病死的樣子,讓衆生從他的身上悟到色身如幻如化,從而遠離得失、名利和爭鬥。維摩诘本人,正體現了菩薩,不舍衆生,入于紅塵,救度衆生,示老病死的生平事迹。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衆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衆生由于心智的局限性,以爲主體世界和客體世界是恒常的,故此,菩薩爲了將此心身世界和大千世界的真實相狀揭示出來。一方面示現生命的生老病死,一方面示現世界壞滅時劫火燃燒,天地空洞的樣子。衆生往往是平日不燒香,監時抱佛腳。太平時世,放縱心身,貪圖色聲,造諸惡業,劫難來時,反而生起向善之心。此時菩薩觀“苦”之機,施“空”之教,將衆生攝歸佛道。

  劫,是劫波的省稱。意爲:時分,即時間。短至一刹那劫,長至無數微塵劫,都叫劫。我們通常所說的“劫“,是就娑婆世界的器世間說的。有叁意:

  1、小劫。是以閻浮提人壽來計算的。從八萬四千歲每過百年減除一歲,減至十歲。再從十歲每過一代倍倍增加,再增至八萬四千歲。如此一減一增,爲一小劫。減至十歲前有瘟疫饑餓兵刀叁災。人死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叫小叁災。

  2、中劫。積二十小劫爲一中劫。中劫是人世間能夠生存的期限。

  3、大劫。合四個中劫爲一大劫。是這個世界經曆成住壞空,各二十個小劫的期限。我們現在生活在住劫,住劫共二十劫,滿此入于壞劫,人類和有生命的東西先空,然後植物礦物也隨之壞滅。

  至時有叁種大災:

  1、水災。

  2、火災。

  3、風災。

  無數億衆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經書禁咒術,工巧諸技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衆生。世間衆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隨邪見。

  菩薩知已知彼,百戰百勝。知道衆生對于能夠滋生的書咒工技很感興趣,他也營營于此,爲衆生謀福利.世間有人隨外道出家,他也混迹于外道之中,並以佛理的正知正見開導他們。不但自已不墮邪見,還要讓外道生起正見。這正如《持地經》中所說:“菩薩求法,當于五明處求”!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複作風火。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衆毒。劫中有饑馑,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饑渴,卻以法語人。劫中有刀兵,爲之起慈悲。化彼諸衆生,令住無诤地。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

  此段經文是說,菩薩不但能以種種性相化度有性的衆生,而且也能以種種方便化度權現器世間,即無情世間。使“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關于無情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的說法,在曆史上有很大分歧,也曾引發了一場大辯論,這也是見怪爲怪的事。東晉時的道生法師就主張闡提也能成佛。因爲他認爲,如果闡提不能成佛,便和佛性平等的主張有矛盾。“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公案就源于此。

  日月地水火風都是些無情之物,在劫難的時候,菩薩爲了救度衆生,也顯現成它們來治療衆生的疾苦。正如怡山然禅師的《發願文》中所說:饑馑時化作稻糧,濟諸貧餒。疾疫時而現爲藥草,救療沈疴。

  如果世間的衆生因爭鬥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戰爭,菩薩便以神通之力,使戰爭的雙方勢均力敵,不能戰爭。並做一個不顧生命安危的和平使節。

  五臺山鄧隱峰曾多次力參馬祖和石頭希遷的法席。後來在馬祖的啓發下開悟。隱峰禅師冬居湖南的衡山,夏至五臺山。唐元和中,禅師欲到五臺,見兩軍打仗,一時難分勝負,便擲錫空中,飛錫而過,一解戰亂之患。軍中有人夢中境界正和此情景暗合,知此兩軍爭鬥之心頓消。禅師至五臺後,以爲顯現神通有惑衆之嫌,便欲示寂。在金剛窟前,他問同道說:你們見過坐化、臥化(死)的,還見過站化的沒有。回答說:有。師又問:見過倒立著的沒有?回答說:沒有。師便立而化去,其衣平貼身上,及至火化,推之不倒。師有一個妹妹是比丘尼,見到這個情景,用手一推說:生世不循世間的法度,死時還不“本份“,火化後燒出很多舍利。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辄往到于彼,勉濟其苦惱。

  佛陀爲我們表述的宇宙,是一個無量無邊無始無終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國土。衆生無明業力感生出八寒八熱地獄,並在其中受盡無量的苦難,沒有出頭之日。菩薩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精神,滿懷慈悲之心,拔濟地獄衆生的苦難。正所謂:“刀山劍樹,變成七寶林。杻械枷鎖,化作清涼風”。將地獄的衆生救出暗無天日的地方。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現生于彼,爲之作利益.

  畜生是迷失了理性的動物,被情欲蒙蔽了真性,相互殘殺、食啖。菩薩見此生起大慈悲之心,入于同類之中,教之以佛法,令其福慧增長,發明覺性。

  示受于五欲,亦複現行禅。令魔心愦亂,不能得其便。

  示,是示現之意,即裝出接受五欲的樣子,使魔失去驚覺,以爲(菩薩)和他一樣,貪愛五欲的生活。“行禅“,意即雖身動而心不動,常在禅定之中,心性不迷之意。有所謂: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又如佛在最初成道之時,魔女雖大行淫技,而佛入于金剛王叁昧,不爲所動。

  火中生蓮花,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蓮花只生于汙泥與卑濕之地,高原陸地不生蓮花。火中更不可能有蓮花。但是,如果把叁界比喻著煩惱火宅的話,維摩诘便是火中蓮花.這是更爲可貴的.也是更爲稀有的。有些人將回避困難,不敢正視現實,以求得清淨,當成是學佛應有的人生態度,這和維摩诘出世而又入世的大乘菩薩精神,顯然是格格不入的。五欲的生活是迷亂的,禅是清清淨淨的,入于五欲而又有一顆不動的清淨心,這才是禅的大機大用,也是入世、出世、出世而又入世的根本區別所在。一個人如果因爲學佛,領悟到世出世法不二的道理,並將其運用到生活之中,希有也如維摩诘一樣

  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

  淫女,即舊社會以賣淫爲業的女人。她們或被生活所逼,或因業力所牽,流落街頭。她們是衆生,也是人,之所以成爲淫女,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是值得人們同情的,也是菩薩的教育對象。菩薩爲了救度那些好色之徒,有時也示現成妖豔的淫女模樣,先以愛欲之鈎牽引,然後指示佛法。這種現身說法,往往較之從理論到理論收效更爲明顯。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再來人和逆行菩薩,如思想超前的思想家一樣,他們往往不被世俗所容納和理解,在生時倍受逼迫和磨難。如濟公(道濟禅師),寒山和拾得(文殊和普賢的化身),布袋和尚(彌勒菩薩的化身)等等,都爲我們做出了光輝的典範。

  或爲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衆生。

  菩薩在城鎮中示現成德高望重的長者或擁有權貴的人,或在航海中爲探寶者指引航向,或示現成一國之師和在國君身邊進谏的大臣,其目的不是貪圖個人的榮華富貴,而是爲了福佑于衆生。同時也藉此來圓滿自已的功德。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

  菩薩爲了教化衆生,不但現著達官貴人,也現示貧窮下賤,更能對于生産資財缺乏的人,示現出無窮無盡的寶貝,以此來布施,使他們歡喜發心。杜工部有詩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開顔“!正是人間菩薩精神的真實寫照。

  我心驕慢者,爲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其有恐懼衆,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菩薩對于狂妄自大的,以大力士的雄偉,降伏他的貢高我慢,讓其在大力士面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然後再平心靜氣的展示佛法的平等,使其歸心佛法的無上大道。而對于心性怯弱的,先以軟語安慰,然後告訴他,不必貪生怕死,生命本來就是無常的,無私才能無畏。以此來擴充心性怯懦衆生的心智。

  或現離淫欲,爲五通仙人。開導諸衆生,令住戒忍慈。

  五通仙人只有五通,而沒有漏盡通。在沒有佛法的地方,那些貪戀神通的人,容易以五通仙人身得度的,菩薩便顯現爲五通仙人,並以正法開導他們,令住在持戒、忍辱和慈悲喜舍之中。

  見須供侍者,現爲作童仆。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隨彼之所須,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供侍者,即供人差使之人。菩薩爲利益衆生,有時以威勇之力,戰勝罪惡和蠻橫,有時以仙道五通給以開導,有時是人的奴仆,細心服侍,見其心中歡喜,借機示以佛法。並以權巧方便的大智,因機施教,將其引入佛道。如寒山、拾得,在天臺山期間又行堂煮飯,以苦行供奉衆僧,就是一例。

  (四)、張揚自利利他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衆。假令一切佛,于無數億劫。贊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佛法濟世的法門是無量的,菩薩救度衆生的事業也是沒有窮盡的,智慧更是沒有邊際,衆生無數,權巧方便,應化無方。如果無數佛,用無數劫的時空,來稱歎菩薩度衆生的功德,都不能說盡。在這樣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人面前,如果還有人,不能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的話,這個人要麼是不孝的人,要麼是無知無識的人,要麼是頑愚的人。

  大海雖大,不漂死屍;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一章 佛道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