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P3

  ..续本文上一页男儿有善有恶,所以以“善心“加以区别。

  “毕竟空“有四义:

  1、无患可障。

  2、悟空,无德不备。

  3、寂灭永安。

  4、体性深博。

  以上所标识的四空义的实境是至人(圣人)所栖之处,故称为舍。前面的内容以明智度,现在以显空慧,张扬其德。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弟子,是洒扫庭院,打水劈柴,服役于我的人。八万四千尘劳亦然。凡夫为尘劳所转,菩萨能转尘劳。从这个意义上讲,尘劳众生是真正意义上诸菩萨的弟子,他们随着菩萨的教化,以转恶而从善。

  世间的知识,可以增进我们的学问,提高我们在人世间的道德和修养。出世间的三十七道品,才能够“开涅槃门,离生死路,义同三益。”所以三十七道品是我们的善知识,藉由三十七道品,我们可以降伏其心,成等正觉,获得真理。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妓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开悟由师,夹持须友”,以六度为伴侣,远离六蔽。以四摄法如承和柔顺的妓女常随身边,以善顺众生。歌咏三宝,宣布法音,乐不可言。

  (二)、明佛法资具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总持本是指在修行中,对经咒的学修,总而不遗,持而不失。这正如一个多彩多姿物产丰富的大园林,里头花草树木奇山曲水,美不胜收.没有污秽,没有毒草。在这个纯一不杂的园林里,鲜花和秀草得到了保护,而杂草和毒草得以清除。有总持善法不失,使另恶法不生之义。所以吉藏法师说:“普遮恶令不生,如园之除秽。遍持善令不失,若园之有众物”。

  修行的法门有无量无边,不可尽数,但无非是为了摄受我们的心身。正如人世间的园林,是人们的栖心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可怜有的众生心性弱小,只忙于选择工具和方法,而忘失了目的。

  无漏是相对于有漏讲的,一切有求的,有为的,也就是有动因的,都是有漏的。漏,是漏失法财之意。反之,则是无漏的。故此吉藏法师说:无漏根深,不可倾拔。无漏之理,高耸扶疏“,因其如树有阴蔽烦恼之意,故称为树。

  菩萨的法园里,不但有无漏的法林,而且还有七觉意的清净妙华。“华“和“花“在古文中是通用的。华有三义:

  1、感生果义。

  2、清净义。

  3、庄严义。

  维摩诘居士就是这样漫步在法林中,欣赏着七觉净花,调和心意,净化头脑,明利智慧。

  七净花有七个方面的意义:

  1、戒清净,三业无秽。

  2、心净,制烦恼,断结使。

  3、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

  4、疑净,见解深广,没有疑惑。

  5、分别道净,见非道便舍,见善道便行。

  6、行断知见净。

  7、涅槃净。

  上文“花”为因,下文“解脱”和“智慧”是果,这个果是指二种:解脱是无为果,智慧是有为果,如此以示体用圆满。

  八解,即八解脱,又名八背舍。背舍即背尘合觉之义。修八背舍,得八解脱。浴池中的水能洗去我们身上的污圬,八解脱如水,能除去我们心上的热恼,离众惑垢。

  上说能除烦恼之圬,“必贮以禅定之水,布以七净之花,无圬主人以无浴之浴,浴于其中。定水净花者,谓禅定寂湛如水,七净晶莹如花,能破烦恼”(折衷疏卷四)。

  注七净华: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

  七财宝: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

  四魔:欲;身;死;天。

  象马五通驰,大乘无有上。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菩萨犹如象马驾驰着五种神通的大乘之车,以清净心为导向,奔跑在八正道的路上,精进不息。

  在此,我们会发现,为什么不提六通,而只讲五通呢?原来菩萨的本怀是不舍众生的,他还要留惑润生。如果他清清净净走了,众生便无由得度。菩萨必须表现出和众生一样的在烦恼中生活,众生才会以菩萨为向导。这正是先以欲钩牵,令其归正道的理论依据。

  折衷疏说:五通运用如象马,大乘的运载之功如车,“然非善调”,哪能远行呢?如果不善于驾驭的话,“焉至道场”?所以必须“一心为本”,“应用随宜”,才能策进于八正道的路上。

  罗什法师对“一心”的解释是:道有三品,一发动,二摄心,三名舍。如果发心过猛过大,反而会出现心散的情况,这时候就必须摄心,摄心如果太过,又会沉没,所以精进令心发动,动静相适,才是对的。舍,是调御的意思,比如“善御”,“迟则策之,疾则制之,迟疾得宜,放之令去也”!

  相具以严容,众好辞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花蔓。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不能以形象的好坏来选择朋友,但是人的相貌,确实从一个侧面,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家庭环境和本身的修为。菩萨虽然不贪恋华贵的服饰,和美味佳肴,但因为他久植善本,感生得内外庄严,具足相好,又有上好的服饰,众生见之,必生信仰敬爱之心。我们在各名山大寺、碑塔石窟中,见到的菩萨像都是花蔓饰首,珠宝俨身,以别于罗汉,这正反映出菩萨不舍众生的本怀。“惭愧明息恶,深心信乐,故能修善”(吉藏语)。将惭愧心置于上首,以惭愧服为上服,说明在众善中“惭愧”的重要性。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菩萨拥有七宝财,即:信、戒、闻、舍、慧、惭、愧。因为通达诸法实相,信心清净,信念专一,又能持戒止恶,得以众善生长。其中前五个是财,后二为守财人。世人以玉帛等为财,而菩萨以七法为财。世间的财宝有散尽之日,菩萨的七宝财没有用尽之时。菩萨并以此教授众生,使之七宝之财增长,故名“滋息”。滋,是滋生,生长之意。息,是繁衍生息之意。继而,众生仅以此如说修行还是不够的,并要将此众善回向于佛道,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大利。在此以别于三有、二乘的小利。

  竺摩法师的《维摩经讲义》中列举的七法财略有不同,列出以增长见闻。

  1、闻财。

  2、信财。

  3、戒财。

  4、定财。

  5、精进财。

  6、舍财。

  7、惭愧财。

  并指出菩萨以此七圣财为本,教授一切众生,使众生也得此七宝财,并以此七宝财所获得的利益回向无量众生和无上菩提,这比起世间的有钱人建起几所慈善设施的功德要大得多了。

  四禅为床坐,从于净命生。多闻增福慧,以为自觉者。

  世人为避地下潮湿,毒蛇之类的叮咬,伐木为床,以求安乐。菩萨则以四禅为床,以示下界之苦。

  苦即是三种患:

  1、离毒螫。

  2、离尘垢。

  3、离湿冷。

  这是世间的三患。

  以四禅为床,则能离众生三种过患:

  1、离嗔恚毒。

  2、离贪欲尘。

  3、离睡眠冷。

  修行人离此三毒安稳快乐。

  同时,也不为了活命而不择手段的坑蒙拐骗、烧杀抢劫的事。更不以十种邪命而自活。以正当的,对众生没有伤害的生存方式来生活。又,吉藏法师注说,“净命”就是持戒,由持戒而得禅定,所以叫“生”。言外之意,不持戒则是死。不是生命的生死,而是法身慧命之死,断善之死。因为有定无慧,堕于痴禅。所以必须广学多闻,以增智慧。古代印度富贵人家,睡眠醒来时,乐师先奏一段乐曲,以使其清醒。菩萨安稳四定,则以多闻法音,觉其禅寝。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菩萨真是令人颂扬,以甘露为食,解脱为浆,清净心为澡,戒香为涂香,实在是妙不可言。

  罗什法师说解脱有四种味:

  1、出家离五欲味。

  2、行禅离愦乱烦恼味。

  3、智慧离妄想味。

  4、涅槃离生死味。

  戒香为五:

  1、戒香。

  2、定香。

  3、慧香。

  4、解脱香。

  5、解脱知见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越。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烦恼蒙蔽我们的法身慧命,因其具有隐没和偷盗的性质,如小偷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心的光明。现在我们为了保护自已的法身慧命,必须以智慧为武器,将烦恼摧灭。通过自利灭见思惑,通过利他灭尘沙惑,通过证法身灭无明惑。

  菩萨在断烦恼和降伏四种魔时,所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风范,是凡夫和罗汉不能望其项背的,故此叫“无能越”。四魔分别是:天、死、欲、惑。对于烦恼和四魔,有伏断和灭断二种方法。“摧灭”是灭断烦恼。

  在古印度的风俗中,两军作战,胜者将自已的战旗高挂在占领的疆土上,以示胜利。菩萨和修道人在灭断四魔以后,也在法身道场中高树胜利的法幢,以示正法的胜利。

  (三)、示佛法的大机大用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菩萨虽然知道无生和寂灭的道理,但众生未度佛道未成,还是要加行用功的修因,不能因为悟到无生和寂灭的道理而无所事事。“悉现诸国土”,正是他依报的庄严,以此来显示正报的庄严。只要菩萨示现,有缘的众生,就会有目共睹。

  这段经文大致分两层意思:

  一、称叹菩萨二慧巧用。一种是“无起灭“的实慧。一种是“无不现“的方便慧。有此二种慧,便有度众生之心,也有度众生之能。

  二、显现“神通益物”。菩萨知到法界如如不动,证得法身,不生分别。为了教化众生而又神迹妙用,无处不现,一理一事正是一般修道人不能圆通之处,恰巧也是用功办道须着力处。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已身,无有分别想。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过去现在有无量众生成佛,未来世还有无量众生当成佛,菩萨从不间断,毫不厌倦的供养,但是他从不做功德想。因为他深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既表明“尊卑宛然”,又昭示“师资不二”。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

  菩萨证知常寂光净土是无形的,清净法身是无相的,佛土和众生都是空无所有。但是空中不空,具足恒河沙的功德。如此…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