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一章 佛道品▪P3

  ..續本文上一頁男兒有善有惡,所以以“善心“加以區別。

  “畢竟空“有四義:

  1、無患可障。

  2、悟空,無德不備。

  3、寂滅永安。

  4、體性深博。

  以上所標識的四空義的實境是至人(聖人)所棲之處,故稱爲舍。前面的內容以明智度,現在以顯空慧,張揚其德。

  弟子衆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弟子,是灑掃庭院,打水劈柴,服役于我的人。八萬四千塵勞亦然。凡夫爲塵勞所轉,菩薩能轉塵勞。從這個意義上講,塵勞衆生是真正意義上諸菩薩的弟子,他們隨著菩薩的教化,以轉惡而從善。

  世間的知識,可以增進我們的學問,提高我們在人世間的道德和修養。出世間的叁十七道品,才能夠“開涅槃門,離生死路,義同叁益。”所以叁十七道品是我們的善知識,藉由叁十七道品,我們可以降伏其心,成等正覺,獲得真理。

  諸度法等侶,四攝爲妓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爲音樂。

  “開悟由師,夾持須友”,以六度爲伴侶,遠離六蔽。以四攝法如承和柔順的妓女常隨身邊,以善順衆生。歌詠叁寶,宣布法音,樂不可言。

  (二)、明佛法資具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總持本是指在修行中,對經咒的學修,總而不遺,持而不失。這正如一個多彩多姿物産豐富的大園林,裏頭花草樹木奇山曲水,美不勝收.沒有汙穢,沒有毒草。在這個純一不雜的園林裏,鮮花和秀草得到了保護,而雜草和毒草得以清除。有總持善法不失,使另惡法不生之義。所以吉藏法師說:“普遮惡令不生,如園之除穢。遍持善令不失,若園之有衆物”。

  修行的法門有無量無邊,不可盡數,但無非是爲了攝受我們的心身。正如人世間的園林,是人們的棲心處。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可憐有的衆生心性弱小,只忙于選擇工具和方法,而忘失了目的。

  無漏是相對于有漏講的,一切有求的,有爲的,也就是有動因的,都是有漏的。漏,是漏失法財之意。反之,則是無漏的。故此吉藏法師說:無漏根深,不可傾拔。無漏之理,高聳扶疏“,因其如樹有陰蔽煩惱之意,故稱爲樹。

  菩薩的法園裏,不但有無漏的法林,而且還有七覺意的清淨妙華。“華“和“花“在古文中是通用的。華有叁義:

  1、感生果義。

  2、清淨義。

  3、莊嚴義。

  維摩诘居士就是這樣漫步在法林中,欣賞著七覺淨花,調和心意,淨化頭腦,明利智慧。

  七淨花有七個方面的意義:

  1、戒清淨,叁業無穢。

  2、心淨,製煩惱,斷結使。

  3、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

  4、疑淨,見解深廣,沒有疑惑。

  5、分別道淨,見非道便舍,見善道便行。

  6、行斷知見淨。

  7、涅槃淨。

  上文“花”爲因,下文“解脫”和“智慧”是果,這個果是指二種:解脫是無爲果,智慧是有爲果,如此以示體用圓滿。

  八解,即八解脫,又名八背舍。背舍即背塵合覺之義。修八背舍,得八解脫。浴池中的水能洗去我們身上的汙圬,八解脫如水,能除去我們心上的熱惱,離衆惑垢。

  上說能除煩惱之圬,“必貯以禅定之水,布以七淨之花,無圬主人以無浴之浴,浴于其中。定水淨花者,謂禅定寂湛如水,七淨晶瑩如花,能破煩惱”(折衷疏卷四)。

  注七淨華: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分別道淨;行斷知見淨;涅槃淨。

  七財寶:信;進;戒;慚愧;聞;舍;定慧。

  四魔:欲;身;死;天。

  象馬五通馳,大乘無有上。調禦以一心,遊于八正路。

  菩薩猶如象馬駕馳著五種神通的大乘之車,以清淨心爲導向,奔跑在八正道的路上,精進不息。

  在此,我們會發現,爲什麼不提六通,而只講五通呢?原來菩薩的本懷是不舍衆生的,他還要留惑潤生。如果他清清淨淨走了,衆生便無由得度。菩薩必須表現出和衆生一樣的在煩惱中生活,衆生才會以菩薩爲向導。這正是先以欲鈎牽,令其歸正道的理論依據。

  折衷疏說:五通運用如象馬,大乘的運載之功如車,“然非善調”,哪能遠行呢?如果不善于駕馭的話,“焉至道場”?所以必須“一心爲本”,“應用隨宜”,才能策進于八正道的路上。

  羅什法師對“一心”的解釋是:道有叁品,一發動,二攝心,叁名舍。如果發心過猛過大,反而會出現心散的情況,這時候就必須攝心,攝心如果太過,又會沈沒,所以精進令心發動,動靜相適,才是對的。舍,是調禦的意思,比如“善禦”,“遲則策之,疾則製之,遲疾得宜,放之令去也”!

  相具以嚴容,衆好辭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爲花蔓。

  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不能以形象的好壞來選擇朋友,但是人的相貌,確實從一個側面,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社會家庭環境和本身的修爲。菩薩雖然不貪戀華貴的服飾,和美味佳肴,但因爲他久植善本,感生得內外莊嚴,具足相好,又有上好的服飾,衆生見之,必生信仰敬愛之心。我們在各名山大寺、碑塔石窟中,見到的菩薩像都是花蔓飾首,珠寶俨身,以別于羅漢,這正反映出菩薩不舍衆生的本懷。“慚愧明息惡,深心信樂,故能修善”(吉藏語)。將慚愧心置于上首,以慚愧服爲上服,說明在衆善中“慚愧”的重要性。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爲大利。

  菩薩擁有七寶財,即:信、戒、聞、舍、慧、慚、愧。因爲通達諸法實相,信心清淨,信念專一,又能持戒止惡,得以衆善生長。其中前五個是財,後二爲守財人。世人以玉帛等爲財,而菩薩以七法爲財。世間的財寶有散盡之日,菩薩的七寶財沒有用盡之時。菩薩並以此教授衆生,使之七寶之財增長,故名“滋息”。滋,是滋生,生長之意。息,是繁衍生息之意。繼而,衆生僅以此如說修行還是不夠的,並要將此衆善回向于佛道,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大利。在此以別于叁有、二乘的小利。

  竺摩法師的《維摩經講義》中列舉的七法財略有不同,列出以增長見聞。

  1、聞財。

  2、信財。

  3、戒財。

  4、定財。

  5、精進財。

  6、舍財。

  7、慚愧財。

  並指出菩薩以此七聖財爲本,教授一切衆生,使衆生也得此七寶財,並以此七寶財所獲得的利益回向無量衆生和無上菩提,這比起世間的有錢人建起幾所慈善設施的功德要大得多了。

  四禅爲床坐,從于淨命生。多聞增福慧,以爲自覺者。

  世人爲避地下潮濕,毒蛇之類的叮咬,伐木爲床,以求安樂。菩薩則以四禅爲床,以示下界之苦。

  苦即是叁種患:

  1、離毒螫。

  2、離塵垢。

  3、離濕冷。

  這是世間的叁患。

  以四禅爲床,則能離衆生叁種過患:

  1、離嗔恚毒。

  2、離貪欲塵。

  3、離睡眠冷。

  修行人離此叁毒安穩快樂。

  同時,也不爲了活命而不擇手段的坑蒙拐騙、燒殺搶劫的事。更不以十種邪命而自活。以正當的,對衆生沒有傷害的生存方式來生活。又,吉藏法師注說,“淨命”就是持戒,由持戒而得禅定,所以叫“生”。言外之意,不持戒則是死。不是生命的生死,而是法身慧命之死,斷善之死。因爲有定無慧,墮于癡禅。所以必須廣學多聞,以增智慧。古代印度富貴人家,睡眠醒來時,樂師先奏一段樂曲,以使其清醒。菩薩安穩四定,則以多聞法音,覺其禅寢。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爲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爲塗香。

  菩薩真是令人頌揚,以甘露爲食,解脫爲漿,清淨心爲澡,戒香爲塗香,實在是妙不可言。

  羅什法師說解脫有四種味:

  1、出家離五欲味。

  2、行禅離愦亂煩惱味。

  3、智慧離妄想味。

  4、涅槃離生死味。

  戒香爲五:

  1、戒香。

  2、定香。

  3、慧香。

  4、解脫香。

  5、解脫知見香。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越。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煩惱蒙蔽我們的法身慧命,因其具有隱沒和偷盜的性質,如小偷一樣,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心的光明。現在我們爲了保護自已的法身慧命,必須以智慧爲武器,將煩惱摧滅。通過自利滅見思惑,通過利他滅塵沙惑,通過證法身滅無明惑。

  菩薩在斷煩惱和降伏四種魔時,所表現出的無私無畏的精神風範,是凡夫和羅漢不能望其項背的,故此叫“無能越”。四魔分別是:天、死、欲、惑。對于煩惱和四魔,有伏斷和滅斷二種方法。“摧滅”是滅斷煩惱。

  在古印度的風俗中,兩軍作戰,勝者將自已的戰旗高挂在占領的疆土上,以示勝利。菩薩和修道人在滅斷四魔以後,也在法身道場中高樹勝利的法幢,以示正法的勝利。

  (叁)、示佛法的大機大用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菩薩雖然知道無生和寂滅的道理,但衆生未度佛道未成,還是要加行用功的修因,不能因爲悟到無生和寂滅的道理而無所事事。“悉現諸國土”,正是他依報的莊嚴,以此來顯示正報的莊嚴。只要菩薩示現,有緣的衆生,就會有目共睹。

  這段經文大致分兩層意思:

  一、稱歎菩薩二慧巧用。一種是“無起滅“的實慧。一種是“無不現“的方便慧。有此二種慧,便有度衆生之心,也有度衆生之能。

  二、顯現“神通益物”。菩薩知到法界如如不動,證得法身,不生分別。爲了教化衆生而又神迹妙用,無處不現,一理一事正是一般修道人不能圓通之處,恰巧也是用功辦道須著力處。

  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已身,無有分別想。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過去現在有無量衆生成佛,未來世還有無量衆生當成佛,菩薩從不間斷,毫不厭倦的供養,但是他從不做功德想。因爲他深明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既表明“尊卑宛然”,又昭示“師資不二”。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衆生。

  菩薩證知常寂光淨土是無形的,清淨法身是無相的,佛土和衆生都是空無所有。但是空中不空,具足恒河沙的功德。如此…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一章 佛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