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P2

  ..续本文上一页有人认为是:我人众生寿者断常有无这八种是八邪法。至于九恼处,则是把爱我怨家,憎我知识,恼我已身的三种,合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成为九恼处。世人以此处为恼害处,菩萨却以此处为成就如来种的温床。在现实生活中,善言善语往往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恶言恶语成了激励人们上进的无上法宝,越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我们的意志会变得更坚强,智慧会更加犀利。从修道来说,顺境和增上缘是一般人修道的通途,而逆境却是大乘菩萨的试金石。这些也只是从妙用这一方面来立说的。从体上来讲,九恼处也是缘生缘灭,罪性本空,冤亲平等,悟此,同样可以入于如来的毗卢性海。这岂不是如来种乎?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以要言之,就是总结概括起来说,六十二种不正确的见解和一切的烦恼都是如来种子。意在张扬凡俗是佛种,而真佛非佛种。太虚大师总结说:佛种从缘起,最初欣求佛道之心,即如来种,而彼最初发心者,实具足一切烦恼众生,非佛非菩萨,尤非二乘圣人。故曰:一有身,二惑,三毒,四倒,五盖,六入,七识处,八邪法,九恼处,十不善道,以至一切烦恼,皆为佛种.畏烦恼,离生死,住无为,守空寂,则不能生佛功德(维摩诘经讲义第十一)。

  注一:四颠倒:1、于身不净计净;2、于受非乐计乐;3、于心无常计常;4、于法无我计我;

  注二:七识处:五趣杂居识处;离生喜乐识处;定生喜乐识处;离喜妙乐识处;空无边识处;识无边识处;无所有识处;

  注三:八邪法:我;人;众生;寿者;断;常;有;无;

  注四:九恼处:爱我怨敌(过去);憎我亲友(现在);恼我自身(未来);

  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污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当时到会的弟子中必然有人会有疑问,维摩诘深知其意,代众生故设此问。“佛为至极之慧,而用众患为种(吉藏注)”,这一疑情是值得我们一破的。反过身来的时候,便是我们圆通无碍的时候。无为就是涅槃,因为在唐前后译经的时候,在中文词汇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语来表达。大乘佛法以不住在涅槃中为真正的大涅槃,所以,如果认为有涅槃可见可证,便落入小乘之道,不会发起真正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了。同时,于法也有染著了,这就象缺水的高原、陆地,是生不出莲花的。反而,在低下的、潮湿的、充满污圬的地方才会长出鲜艳夺目的莲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也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得到显现。大乘菩萨正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

  在此,心证无为涅槃,喻之高原,莲花比喻菩提心。莲花必然生出果实,菩提心必成佛道。污泥比喻凡俗,既能发爱种,必能发佛种。不是蕉芽败种,才是最宝贵的。蕉芽败种是佛所呵斥的。现实生活的苦难,往往激发出人的智慧,使人悟入佛法。五欲的生活享受却往往使人迷昧、沉沦,远离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生于苦海中,有可能一念回光返照而觉悟佛法,二乘人一旦住于涅槃,便无由出期了。苦难是智慧之母,故经文中言:烦恼泥中才有众生起佛法想。下巨海得无价宝,须入烦恼海得大智宝。这段经文思想的辩证,文辞的优雅,可以说是佛经中的名言佳句了。

  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坏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终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为了将事理阐明,又用空中不能种植,只有变质变坏的地里才会生长物种来作比喻,意指滞空住寂不能生起大乘佛法,在烦恼的污泥中才会认识佛法的真理,实践体证佛法。俗话说:薪高火大,水涨船高。凡夫虽然我见如妙高峰一样,也会发起菩提心来。因此说一切烦恼是如来种。就象下海的商人,他如果只在浅海中作业,怕担风险不愿到深海中去作业,他理所当然的不会采拮到巨大的宝贝。修道的人如果怕生烦恼,不敢深入生活,或逃避生活,以为在泉边林下才可取证道果,则不能如佛陀一样获得一切智。由此看来,烦恼不但不可怕,反而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正确的认识生活,正直的面对人生,由此也可见出大乘佛教积极而又理智的入世精神。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大迦叶在佛陀的十大第子中是苦行第一,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什破颜微笑,得付心法。在此,大迦叶之所以欢天喜地的叹言善哉善哉,一方面是因为听文殊说一切烦恼是如来种,这样的道理实在是深奥难说,可是文殊却能说;二是入于偏空守寂的法位,不能再生起大乘佛法,这样的理难知,文殊却能知。二乘罗汉们一向沉空守寂,这恰如坏了眼根和耳根乃至意根的人,不能触物生意。坏了五根人比喻二乘住涅槃者,五欲比着大乘佛法,二乘趣证偏空,对于大乘佛法永远不能弘扬,对于佛法没有大利益。

  但是迦什听了文殊这段理论,已经“自知已心微弱,不能发大道意“,为自已不堪大任而悲伤。

  五无间是由众生罪业感生的地狱,无间有四个含义:一、前念舍此身,紧后一念受地狱报。二、身形无间,阿鼻地狱,宽八万由旬,一人入者则身变满,没有空余,故名无间。三、寿命无间,在地狱中多次生死,没有间隔,故名无间。四、受苦恒续,唯苦无乐。

  此一段经文在太虚大师看来是:大迦叶与文殊师利合唱,其所以奖励尘劳之俦,发大心者至矣。愿居尘劳者,勿生退屈,而辜负迦什之苦心也。据实小乘证涅槃者,亦非不能回向大乘。但以生死之畏既离,亲爱之恩先舍,无足生其欣厌,起其慈悲,又有涅槃之安,三昧之乐之可自居,故未易回心耳。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凡夫听闻信受佛法,发菩提心,能绍隆佛种,则为报恩。这是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是有反复的。而二乘人则不同,可以说是“一劳永寂“的,是没有反复的,这就没有失而复得的希望了。在有些情况下,凡夫有可能发大心,证大果,说大法,使三宝绵延不绝,而声闻则不然,纵使给他说十力四无畏等,他也是不能接受的。要他们发无上道意,也是缘木求鱼了。

  三、摄尘缘为佛事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童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普现色身是一位菩萨的名字,因为他能于十方法界普现色身教化众生,又能于自已的色身中普现十方法界,有这样的神力,所以得名。维摩诘是一位大富长者,自然应该有自已的父母、妻子、儿女以及亲朋好友。这位菩萨现在问说:你的亲朋好友都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怎么没有见到?对于菩萨们来说这显然是明知故问。其含意有二意:

  1、从远的讲,为维摩诘空其丈室暗故铺张,以引出“空“义。

  2、从眼下讲,在问答中,阐明通达佛道的义理,即入世和出世的圆融不二。并指示出菩萨之所以能够遍入一切邪道,是因为具备了众德。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出。

  维摩诘真是智慧无碍,辩才无碍,即通达佛法,又通达世法,他见菩萨们问这样有意义的问题,便“随物所乐“的用长行和偈语等方式来宣扬佛法。

  偈语的思想内容共分四部分:

  一、从正面回答普现菩萨提出的问题。

  二、阐明体用不二,功用无方。

  三、称叹.

  四、劝发心。

  (一)、正答佛法眷属

  在南传佛教的《月上经》中说,维摩诘俗姓雷,儿子叫善慧,妻子叫金姬,女儿叫月上。在季羡林所注的《大唐西域记》中,也说到玄奘法师在印度时,亲眼看到了维摩诘示疾的故居。

  在此普现虽以世间的亲朋而问,维摩诘却以出世间的法眷相答,看是答非所问,实则是为了让众生因迹悟本。

  菩萨以智慧为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本是性具的能够内照的实智,即般若之智。般若清净而又妙湛,必假权巧方便才能实现。方便有二义:

  1、解空而不取证。

  2、实相无相之理甚深,一般人很难信受,需要以方便诱引,才能得悟。

  吉藏法师说:“前明顺理之巧,此辩适机之妙,胜于实智,故称为父“,又因为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空有相资,所以以父母为喻。佛和菩萨,一切导师也由此而生。

  折衷疏说:证真(实智),所以助悲离染,涉俗(权智),所以助智行悲。悲行于外,如父亲主持外政。智冥于内,如母亲主内务。智满悲圆,成就正觉。我们修菩萨行不外上求佛道(大智)以利他,下化(权巧)众生以利他,以期悲智双运,权实并行,福慧具足。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俗世以贤妻良母为美好,为欢喜,如能了悟诸法的实相,则能生起欢喜,所以将法喜比喻成妻子。也有菩萨顺于法行,不违不抗,相依为伴之意。

  女儿其性柔弱,虚盈易于适外,在此比喻菩萨的慈悲之心。因有如女儿一样的慈悲,就能“随物入于生死”,和众生和光同尘。折衷疏说:“慈悲者,女德柔顺,承敬无违。菩萨慈悲,与物无争”,也是这样的。

  “诚实男”有三义:

  1、质直无曲。

  2、力有强用,以降伏众魔。

  3、绍隆继承佛种。

  诚实固然没有错,但因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