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佛道品
菩萨发心共有二种:一、上求佛道,二、下化众生。在上一品中专门阐明如何广度众生,在这一品中,阐明怎样上求佛道。这就是这一品的来历。
佛有二个含义:
一、自我觉悟。
二、使他觉悟。
道也有二种:
一、虚通、自在、无碍;
二、关闭众恶之门,使各类邪恶不在心身自由出入。
在此,佛是能证的人,道是佛所证的法,名字虽然有二个,但体是一个。即“觉虚通为道,即觉虚通义名佛“。故此,这一章名为佛道品。
这一品共由三部分组成:一、示明佛道;二、说明佛种;三、辩明眷属。
一、示明佛道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佛说法度众生的通途是三归五戒四摄六度,即修善法得善报,行恶法得恶报。五逆十恶通三途,戒善禅定通人天,四谛十二因缘通二乘。就是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诸佛说法度众生的正范。而在这里,维摩诘却回答得使人吃惊,竟然说“非道是佛道“,这并不是说维摩诘不通佛法的正范,而是他一片苦心,为了让我们明了法界的本来面目,即:“法界之中,是非双泯,邪正同趣,“细语粗言,皆成第一义谛。正因为这样,才能顺逆常顺,无所阻碍,正是龙象蹴踏,非驴所堪。
又问:“菩萨云何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于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骄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出世间慧;示行陷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骄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于诸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彩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非道,即不合乎客观规律的思想言说,也就是违背真理的去行事,所谓背道而驰。
有三种内容:
1、烦恼;
2、恶业;
3、苦迫。
经文中从五无间地狱、畜生至饿鬼,以五逆十恶的非道通于佛道,意在树立“染净俱行“的大乘法门,即:在五浊恶世的烦恼苦迫中,体悟佛法的第一义谛。共分三个阶段:
1、对治门,断除一切恶,广行一切善。如以上经文所说:“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又即常言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断恶向善向上。
2、息相门,远离和超出善和不善的相对,不立一法。如《金刚经》所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3、立相门,这是和前二种截然不同 的修行法门,即“染净俱行“,不舍一法,在烦恼中大做佛事,救度众生,成就佛法。
修行本来行净行是人所希望的,为什么要行于非道呢?这是专为对治二乘人“畏染偏净“的毛病,以使他们回小向大领悟“非染非净,是菩萨行“。而且在菩萨所化的众生当中,也有染有净,如果仅仅度净弃染,这就和菩萨不舍众生的本怀不相应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避苦向乐,提起烦恼困惑,终是将其和黑暗等联系在一起。其实,痛苦、烦恼和磨难,正是生命成长的阳光和土壤,生命因其变得坚强而智慧,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
在修行的过程中,种种痛苦和磨难,培植了我们的同情心和慈悲心,同时也使我们由此洞彻到事物的本然,悟到事物的本质。
经文中从色到无色,是以十善禅定的非道,以此示入其通于佛道。凡夫和外道以为生到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就是一种解脱,其实,依然在六道之中,福尽还堕,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目前社会上所流行的所有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功法,不出附法外道和相似佛法之类,这在佛教的发展史上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贪恚痴是众生普遍的精神障碍,也是堕到地狱恶鬼畜生三途的因子,从正修来说是要出离的,但是菩萨以方便力,示现贪欲等而远离染污,如出水芙蓉一般,与众生和光同尘。这也正是菩萨和罗汉在功德上的差别之处。如《妙法莲花经》中的常不轻菩萨,就是我们在五浊恶世修行的典范。有人轻慢他,诽谤他,他说,我不如你们,你们都是菩萨,当来之世你们都能成佛。又如文殊和普贤的化身,寒山和拾得,他们示迹人间,活得解脱自在,不被人间的名利、烦恼所困,以口宣法,以身示法,教育救度众生,也是我们光辉的典范。
从悭贪至愚痴,是以六种蒙蔽我们真心的非道来示入佛道。即在和芸芸众生的交往中,虽然示现出象众生一样贪心悭吝的样子,实则可以舍去一切,当然包括心身性命。在和众生共同的生活中,示现破戒的外象,实则心中连极小的过失也不曾有所犯。正如《梵网经》所说:勿谓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所以,这种逆行菩萨的所作所为,如果没有广大的愿力,度生的方便,谁敢有这番做为?菩萨在现实生活中示行懈怠、乱意等也是这个道理。
二、示明佛种
为什么偏要问烦恼为佛种性呢?因为二乘人力图断烦恼以证取涅槃,不能发心作佛,所以不是佛种。为了叹大褒圆,今偏斥小乘,有意说有烦恼人名为佛种。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烦恼为种,十不善道为种。
维摩诘问文殊菩萨什么人才是如来的种性,这并不是说维摩诘不知道,而只是明知故问,使修道的方法(逆行)和成道的人(正因)不相抵对,以资印证。因为一般人对于正道和非道的道理,以及辩证关系,一时很难彻底明了,希望文殊能为到会的各位将“烦恼即如来种“的深刻道理阐明。文殊果然和维摩诘心心相印,说出如来种性不离烦恼的道理,使到会的各位深受教益。从教化的方法上来讲,前文以“行邪达正“为方便,怕人生起疑心,现在明知故问文殊,因“人异解同“,后学理应信受。
起句文殊回答,有身为种,是指凡俗的五阴有漏身,虽然是众恶之本,同时又是众善之源,都可以成佛作祖。有身是因为有身见,身见是三有之本。破除身见,打破五阴之身悟到斯身如幻,从而契入法界,转身见为佛见,发心求佛,即此身不就是佛种吗?
无明和有爱,是由过去的无明为因,现前的爱心为缘而生发的.因缘会合便有烦恼,烦恼的体性便是无明和爱。了达这二法都是因缘所生,就和如来种性一如了。
无常的事物认为是有常,苦的事物认为不苦,无我的事物认为有我,不于净的事物认为是于净的,这就是凡俗的四种颠倒认识。因为执迷在颠倒之中,而不得觉悟。如果能反过来以顺于如来的正见认识事物,便是如来种。
五盖就是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惑这五种东西,之所以叫五盖,是因为这五种东酉能遮蔽覆盖我们的真性。仅以贪欲为例,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如果贪心炽烈,名利当头的时候,他就很难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和一颗平常心。对于修道人来说,失之一物,增之一道。损之又损,才能与“空“的大道相应。这五种都是凡夫的精神现象,其中睡眠一般人不会认为是什么不好的事,其实,也是心理惰性的一种表现,即烦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睡眠是以昏沉表现烦恼的话,掉举则是以轻举妄动来表现烦恼的,是生命不能安住本真的两种相反的表现。菩萨以其大智,明了这五种精神现象和其它事物法则一样从缘而生,了无自性。即五盖的当下体认真如自性,当然如来种也就在其中了。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之所以叫做入,有窗口之意,外部的形色,无一不是通过这六个渠道,收摄在意识深处,实则它们只是工具而已。通常称它们为六贼是不大公平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正是说的修道人从六根入手见到真性的情境。《楞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从六根门头入手,返闻闻自性而悟入法界真如。至此,六入不就是如来种了吗?
且看梅花尼的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从这首悟道诗可以看出,习静尼师就是由“嗅“梅香而悟道,《柳亭诗话》的作者宋长白说她已“得禅机三昧“,评价是很高的,也被当成悟道的公案常常提及。由此可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既可以根尘相接而悟道,也可根尘相接而迷心。正所谓落花流水,风声雨声皆是佛法。
相传布袋和尚有诗说:“低头觑破水中天,摄住六根向福田。世人只知向前去,原来退步却向前。”也是教人在六根门头修佛法,只是世人不会,并没有其它出人意料的手段。
七识处即众生七识的住处,它们分别是:欲界的五趣杂居地是一识处,色界的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的定生喜乐地,三禅的离喜妙乐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合起来共七识处。菩萨虽处五趣杂居之地,但不耽住于五欲,如出水芙蓉。更不贪眠于禅乐之中,而是定水清明,彻见自性。依此类推,故言七识处是如来种。吉藏在义疏中说:识所乐生,识所安住,故名识住。
以上两段是从众生的生死因上,和众生的生死果上来说可以为如来种。以表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大乘至道。
八邪法即八正法的反面,也…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