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一章 佛道品

  第十一章 佛道品

  

  菩薩發心共有二種:一、上求佛道,二、下化衆生。在上一品中專門闡明如何廣度衆生,在這一品中,闡明怎樣上求佛道。這就是這一品的來曆。

  佛有二個含義:

  一、自我覺悟。

  二、使他覺悟。

  道也有二種:

  一、虛通、自在、無礙;

  二、關閉衆惡之門,使各類邪惡不在心身自由出入。

  在此,佛是能證的人,道是佛所證的法,名字雖然有二個,但體是一個。即“覺虛通爲道,即覺虛通義名佛“。故此,這一章名爲佛道品。

  這一品共由叁部分組成:一、示明佛道;二、說明佛種;叁、辯明眷屬。

  一、示明佛道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通達佛道?”維摩诘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佛說法度衆生的通途是叁歸五戒四攝六度,即修善法得善報,行惡法得惡報。五逆十惡通叁途,戒善禅定通人天,四谛十二因緣通二乘。就是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諸佛說法度衆生的正範。而在這裏,維摩诘卻回答得使人吃驚,竟然說“非道是佛道“,這並不是說維摩诘不通佛法的正範,而是他一片苦心,爲了讓我們明了法界的本來面目,即:“法界之中,是非雙泯,邪正同趣,“細語粗言,皆成第一義谛。正因爲這樣,才能順逆常順,無所阻礙,正是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又問:“菩薩雲何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于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驕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嗔恚,于諸衆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悭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出世間慧;示行陷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驕慢,而于衆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于諸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衆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彩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于讷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非道,即不合乎客觀規律的思想言說,也就是違背真理的去行事,所謂背道而馳。

  有叁種內容:

  1、煩惱;

  2、惡業;

  3、苦迫。

  經文中從五無間地獄、畜生至餓鬼,以五逆十惡的非道通于佛道,意在樹立“染淨俱行“的大乘法門,即:在五濁惡世的煩惱苦迫中,體悟佛法的第一義谛。共分叁個階段:

  1、對治門,斷除一切惡,廣行一切善。如以上經文所說:“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即常言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斷惡向善向上。

  2、息相門,遠離和超出善和不善的相對,不立一法。如《金剛經》所言:“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3、立相門,這是和前二種截然不同 的修行法門,即“染淨俱行“,不舍一法,在煩惱中大做佛事,救度衆生,成就佛法。

  修行本來行淨行是人所希望的,爲什麼要行于非道呢?這是專爲對治二乘人“畏染偏淨“的毛病,以使他們回小向大領悟“非染非淨,是菩薩行“。而且在菩薩所化的衆生當中,也有染有淨,如果僅僅度淨棄染,這就和菩薩不舍衆生的本懷不相應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避苦向樂,提起煩惱困惑,終是將其和黑暗等聯系在一起。其實,痛苦、煩惱和磨難,正是生命成長的陽光和土壤,生命因其變得堅強而智慧,生活也因此變得豐富而充實。

  在修行的過程中,種種痛苦和磨難,培植了我們的同情心和慈悲心,同時也使我們由此洞徹到事物的本然,悟到事物的本質。

  經文中從色到無色,是以十善禅定的非道,以此示入其通于佛道。凡夫和外道以爲生到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就是一種解脫,其實,依然在六道之中,福盡還墮,不是究竟的解脫之道。目前社會上所流行的所有沒有傳統文化根基的功法,不出附法外道和相似佛法之類,這在佛教的發展史上已經是屢見不鮮的事。貪恚癡是衆生普遍的精神障礙,也是墮到地獄惡鬼畜生叁途的因子,從正修來說是要出離的,但是菩薩以方便力,示現貪欲等而遠離染汙,如出水芙蓉一般,與衆生和光同塵。這也正是菩薩和羅漢在功德上的差別之處。如《妙法蓮花經》中的常不輕菩薩,就是我們在五濁惡世修行的典範。有人輕慢他,誹謗他,他說,我不如你們,你們都是菩薩,當來之世你們都能成佛。又如文殊和普賢的化身,寒山和拾得,他們示迹人間,活得解脫自在,不被人間的名利、煩惱所困,以口宣法,以身示法,教育救度衆生,也是我們光輝的典範。

  從悭貪至愚癡,是以六種蒙蔽我們真心的非道來示入佛道。即在和芸芸衆生的交往中,雖然示現出象衆生一樣貪心悭吝的樣子,實則可以舍去一切,當然包括心身性命。在和衆生共同的生活中,示現破戒的外象,實則心中連極小的過失也不曾有所犯。正如《梵網經》所說:勿謂小罪,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所以,這種逆行菩薩的所作所爲,如果沒有廣大的願力,度生的方便,誰敢有這番做爲?菩薩在現實生活中示行懈怠、亂意等也是這個道理。

  二、示明佛種

  爲什麼偏要問煩惱爲佛種性呢?因爲二乘人力圖斷煩惱以證取涅槃,不能發心作佛,所以不是佛種。爲了歎大褒圓,今偏斥小乘,有意說有煩惱人名爲佛種。

  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處爲種,八邪法爲種,九煩惱爲種,十不善道爲種。

  維摩诘問文殊菩薩什麼人才是如來的種性,這並不是說維摩诘不知道,而只是明知故問,使修道的方法(逆行)和成道的人(正因)不相抵對,以資印證。因爲一般人對于正道和非道的道理,以及辯證關系,一時很難徹底明了,希望文殊能爲到會的各位將“煩惱即如來種“的深刻道理闡明。文殊果然和維摩诘心心相印,說出如來種性不離煩惱的道理,使到會的各位深受教益。從教化的方法上來講,前文以“行邪達正“爲方便,怕人生起疑心,現在明知故問文殊,因“人異解同“,後學理應信受。

  起句文殊回答,有身爲種,是指凡俗的五陰有漏身,雖然是衆惡之本,同時又是衆善之源,都可以成佛作祖。有身是因爲有身見,身見是叁有之本。破除身見,打破五陰之身悟到斯身如幻,從而契入法界,轉身見爲佛見,發心求佛,即此身不就是佛種嗎?

  無明和有愛,是由過去的無明爲因,現前的愛心爲緣而生發的.因緣會合便有煩惱,煩惱的體性便是無明和愛。了達這二法都是因緣所生,就和如來種性一如了。

  無常的事物認爲是有常,苦的事物認爲不苦,無我的事物認爲有我,不于淨的事物認爲是于淨的,這就是凡俗的四種顛倒認識。因爲執迷在顛倒之中,而不得覺悟。如果能反過來以順于如來的正見認識事物,便是如來種。

  五蓋就是貪欲,嗔恚,睡眠,掉舉,疑惑這五種東西,之所以叫五蓋,是因爲這五種東酉能遮蔽覆蓋我們的真性。僅以貪欲爲例,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如果貪心熾烈,名利當頭的時候,他就很難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和一顆平常心。對于修道人來說,失之一物,增之一道。損之又損,才能與“空“的大道相應。這五種都是凡夫的精神現象,其中睡眠一般人不會認爲是什麼不好的事,其實,也是心理惰性的一種表現,即煩惱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如果說睡眠是以昏沈表現煩惱的話,掉舉則是以輕舉妄動來表現煩惱的,是生命不能安住本真的兩種相反的表現。菩薩以其大智,明了這五種精神現象和其它事物法則一樣從緣而生,了無自性。即五蓋的當下體認真如自性,當然如來種也就在其中了。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之所以叫做入,有窗口之意,外部的形色,無一不是通過這六個渠道,收攝在意識深處,實則它們只是工具而已。通常稱它們爲六賊是不大公平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正是說的修道人從六根入手見到真性的情境。《楞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也是從六根門頭入手,返聞聞自性而悟入法界真如。至此,六入不就是如來種了嗎?

  且看梅花尼的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從這首悟道詩可以看出,習靜尼師就是由“嗅“梅香而悟道,《柳亭詩話》的作者宋長白說她已“得禅機叁昧“,評價是很高的,也被當成悟道的公案常常提及。由此可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既可以根塵相接而悟道,也可根塵相接而迷心。正所謂落花流水,風聲雨聲皆是佛法。

  相傳布袋和尚有詩說:“低頭觑破水中天,攝住六根向福田。世人只知向前去,原來退步卻向前。”也是教人在六根門頭修佛法,只是世人不會,並沒有其它出人意料的手段。

  七識處即衆生七識的住處,它們分別是:欲界的五趣雜居地是一識處,色界的初禅離生喜樂地,二禅的定生喜樂地,叁禅的離喜妙樂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合起來共七識處。菩薩雖處五趣雜居之地,但不耽住于五欲,如出水芙蓉。更不貪眠于禅樂之中,而是定水清明,徹見自性。依此類推,故言七識處是如來種。吉藏在義疏中說:識所樂生,識所安住,故名識住。

  以上兩段是從衆生的生死因上,和衆生的生死果上來說可以爲如來種。以表明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大乘至道。

  八邪法即八正法的反面,也…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一章 佛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