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才能不落断见,以所修三土功德自他庄严,以化报二身来教化众生。故此,折衷疏说:“虽知一偈,了众生国土皆空”,但,“不住于空,而严土化生”。
吉藏法师则说:以上是明供佛之理,现在是明下化众生之道。再此就“空”和“有”显示权实二慧,即明知依报和正报皆空,但不失方便,庄严自他,以化导众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尽能现。
在此以下的几个偈中,专门称扬菩萨的神通妙用,即方便度生的本领。这一偈首先就菩萨在众生世间如何显示神通妙用,方便度生而论。
菩萨为了化导众生,以十力四无畏等本领,能在一时显现三乘六道的各种形象,以及音声和威仪。就象前面的普现色身菩萨一样。这也是菩萨证得普现色身三昧的明证。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菩萨以其“火眼金晴”,随时随地能够觉知众魔的起心动念,但是为了教化他们,菩萨依然要和他们一起共事,并以方便智在其不知不觉间,受到教育,使之归心佛道。一般修行人对于魔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可是菩萨,从不舍众生的本怀出发,知难而进,这正揭示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古训。
在本经中就记载了魔王用天女诱惑持世,被维摩诘捉住,并传以无尽灯法门,使天女和魔王得到教益的事迹,这对我们的启发应该是巨大的。
或示 老病死,成就诸众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菩萨已经断了生老病死的根源,为了教化众生,他也示现出生老病死的样子,让众生从他的身上悟到色身如幻如化,从而远离得失、名利和争斗。维摩诘本人,正体现了菩萨,不舍众生,入于红尘,救度众生,示老病死的生平事迹。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众生由于心智的局限性,以为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是恒常的,故此,菩萨为了将此心身世界和大千世界的真实相状揭示出来。一方面示现生命的生老病死,一方面示现世界坏灭时劫火燃烧,天地空洞的样子。众生往往是平日不烧香,监时抱佛脚。太平时世,放纵心身,贪图色声,造诸恶业,劫难来时,反而生起向善之心。此时菩萨观“苦”之机,施“空”之教,将众生摄归佛道。
劫,是劫波的省称。意为:时分,即时间。短至一刹那劫,长至无数微尘劫,都叫劫。我们通常所说的“劫“,是就娑婆世界的器世间说的。有三意:
1、小劫。是以阎浮提人寿来计算的。从八万四千岁每过百年减除一岁,减至十岁。再从十岁每过一代倍倍增加,再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此一减一增,为一小劫。减至十岁前有瘟疫饥饿兵刀三灾。人死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叫小三灾。
2、中劫。积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中劫是人世间能够生存的期限。
3、大劫。合四个中劫为一大劫。是这个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各二十个小劫的期限。我们现在生活在住劫,住劫共二十劫,满此入于坏劫,人类和有生命的东西先空,然后植物矿物也随之坏灭。
至时有三种大灾:
1、水灾。
2、火灾。
3、风灾。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众生。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随邪见。
菩萨知已知彼,百战百胜。知道众生对于能够滋生的书咒工技很感兴趣,他也营营于此,为众生谋福利.世间有人随外道出家,他也混迹于外道之中,并以佛理的正知正见开导他们。不但自已不堕邪见,还要让外道生起正见。这正如《持地经》中所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此段经文是说,菩萨不但能以种种性相化度有性的众生,而且也能以种种方便化度权现器世间,即无情世间。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关于无情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的说法,在历史上有很大分歧,也曾引发了一场大辩论,这也是见怪为怪的事。东晋时的道生法师就主张阐提也能成佛。因为他认为,如果阐提不能成佛,便和佛性平等的主张有矛盾。“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公案就源于此。
日月地水火风都是些无情之物,在劫难的时候,菩萨为了救度众生,也显现成它们来治疗众生的疾苦。正如怡山然禅师的《发愿文》中所说:饥馑时化作稻粮,济诸贫馁。疾疫时而现为药草,救疗沉疴。
如果世间的众生因争斗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战争,菩萨便以神通之力,使战争的双方势均力敌,不能战争。并做一个不顾生命安危的和平使节。
五台山邓隐峰曾多次力参马祖和石头希迁的法席。后来在马祖的启发下开悟。隐峰禅师冬居湖南的衡山,夏至五台山。唐元和中,禅师欲到五台,见两军打仗,一时难分胜负,便掷锡空中,飞锡而过,一解战乱之患。军中有人梦中境界正和此情景暗合,知此两军争斗之心顿消。禅师至五台后,以为显现神通有惑众之嫌,便欲示寂。在金刚窟前,他问同道说:你们见过坐化、卧化(死)的,还见过站化的没有。回答说:有。师又问:见过倒立着的没有?回答说:没有。师便立而化去,其衣平贴身上,及至火化,推之不倒。师有一个妹妹是比丘尼,见到这个情景,用手一推说:生世不循世间的法度,死时还不“本份“,火化后烧出很多舍利。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佛陀为我们表述的宇宙,是一个无量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国土。众生无明业力感生出八寒八热地狱,并在其中受尽无量的苦难,没有出头之日。菩萨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满怀慈悲之心,拔济地狱众生的苦难。正所谓:“刀山剑树,变成七宝林。杻械枷锁,化作清凉风”。将地狱的众生救出暗无天日的地方。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畜生是迷失了理性的动物,被情欲蒙蔽了真性,相互残杀、食啖。菩萨见此生起大慈悲之心,入于同类之中,教之以佛法,令其福慧增长,发明觉性。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示,是示现之意,即装出接受五欲的样子,使魔失去惊觉,以为(菩萨)和他一样,贪爱五欲的生活。“行禅“,意即虽身动而心不动,常在禅定之中,心性不迷之意。有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又如佛在最初成道之时,魔女虽大行淫技,而佛入于金刚王三昧,不为所动。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莲花只生于污泥与卑湿之地,高原陆地不生莲花。火中更不可能有莲花。但是,如果把三界比喻着烦恼火宅的话,维摩诘便是火中莲花.这是更为可贵的.也是更为稀有的。有些人将回避困难,不敢正视现实,以求得清净,当成是学佛应有的人生态度,这和维摩诘出世而又入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五欲的生活是迷乱的,禅是清清净净的,入于五欲而又有一颗不动的清净心,这才是禅的大机大用,也是入世、出世、出世而又入世的根本区别所在。一个人如果因为学佛,领悟到世出世法不二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希有也如维摩诘一样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淫女,即旧社会以卖淫为业的女人。她们或被生活所逼,或因业力所牵,流落街头。她们是众生,也是人,之所以成为淫女,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值得人们同情的,也是菩萨的教育对象。菩萨为了救度那些好色之徒,有时也示现成妖艳的淫女模样,先以爱欲之钩牵引,然后指示佛法。这种现身说法,往往较之从理论到理论收效更为明显。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再来人和逆行菩萨,如思想超前的思想家一样,他们往往不被世俗所容纳和理解,在生时倍受逼迫和磨难。如济公(道济禅师),寒山和拾得(文殊和普贤的化身),布袋和尚(弥勒菩萨的化身)等等,都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
菩萨在城镇中示现成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拥有权贵的人,或在航海中为探宝者指引航向,或示现成一国之师和在国君身边进谏的大臣,其目的不是贪图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福佑于众生。同时也藉此来圆满自已的功德。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菩萨为了教化众生,不但现着达官贵人,也现示贫穷下贱,更能对于生产资财缺乏的人,示现出无穷无尽的宝贝,以此来布施,使他们欢喜发心。杜工部有诗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正是人间菩萨精神的真实写照。
我心骄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菩萨对于狂妄自大的,以大力士的雄伟,降伏他的贡高我慢,让其在大力士面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然后再平心静气的展示佛法的平等,使其归心佛法的无上大道。而对于心性怯弱的,先以软语安慰,然后告诉他,不必贪生怕死,生命本来就是无常的,无私才能无畏。以此来扩充心性怯懦众生的心智。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众生,令住戒忍慈。
五通仙人只有五通,而没有漏尽通。在没有佛法的地方,那些贪恋神通的人,容易以五通仙人身得度的,菩萨便显现为五通仙人,并以正法开导他们,令住在持戒、忍辱和慈悲喜舍之中。
见须供侍者,现为作童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供侍者,即供人差使之人。菩萨为利益众生,有时以威勇之力,战胜罪恶和蛮横,有时以仙道五通给以开导,有时是人的奴仆,细心服侍,见其心中欢喜,借机示以佛法。并以权巧方便的大智,因机施教,将其引入佛道。如寒山、拾得,在天台山期间又行堂煮饭,以苦行供奉众僧,就是一例。
(四)、张扬自利利他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佛法济世的法门是无量的,菩萨救度众生的事业也是没有穷尽的,智慧更是没有边际,众生无数,权巧方便,应化无方。如果无数佛,用无数劫的时空,来称叹菩萨度众生的功德,都不能说尽。在这样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人面前,如果还有人,不能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的话,这个人要么是不孝的人,要么是无知无识的人,要么是顽愚的人。
大海虽大,不漂死尸;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