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七章 四大菩薩問疾▪P4

  ..續本文上一頁,樂廣菩提心,樂降伏衆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叁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于非同學中,心無挂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爲菩薩法樂。”

  得天女又令其發菩提心,這是維摩菩薩“悲智弘深”(《折衷疏》卷叁)。菩提種子,衆生皆具,天女自然也目前現成,怎能佛果菩提不證,而甘心作魔眷屬呢。故維摩教天女發菩提心,“欲轉魔爲佛”,爲其奠定得出世間法樂的基礎。“令發菩提心”後,接著“隨機”勸導天女實踐菩薩行,從勸其以法樂爲務,不要再以財、色、名、食,睡五欲爲樂,可以見出“即隨所應而爲說法”的方便般若。因天女們在魔宮中已經薰染上貪五欲樂的舊習,如吉藏《玄義》所釋:“女人之性,唯樂是從,如魚之依水,”所以菩薩先爲其說示法樂,如果天女們能得法樂之益,便會“深見五欲之過”,不生貪染。又,在前面雖然已經勸發菩提心,但因她們剛入佛法,不能産生很深的信樂,如果再一旦返回天宮,置身五欲之中,還會懷念舊樂,所以菩薩給其廣示法樂之殊勝,以法樂替換五欲之樂。天女們聽菩薩說還有“法樂可以自娛”,必然尋問“何謂法樂?”如前所釋,天女們對“樂”非常敏感,雖然她們並不知道法樂的具體內容,也不知道五欲樂和法樂的區別,但她們顯然産生了興趣,這就爲菩薩以廣泛演說法樂的機會。

  菩薩首先告訴天女說,信佛、聽法、供養衆、離五欲,這是四信,簡括之,即佛、法、僧、戒,“佛爲良醫,法爲妙藥,僧看病人,戒爲禁忌”,如果具此四種,則出世之法樂初嘗,翻邪歸正的初步,因爲佛是福慧雙具之兩足尊,其不但自身如出水芙蓉,而且以方便力,應病與藥,治療衆病;信受佛所說的可以離欲清淨;供養代佛宣法,修道成佛的僧伽,可以消災滅難,培植福慧;“樂離五欲”必須信佛所製戒律,依此精進,才能保證出離五欲,不受五欲之樂的捆縛。迷失五欲中的原因在于執著于五蘊四大,內外十二處爲我所致,所以菩薩教天女們“觀五蘊(色、受、想、行、識)如怨賊”,“觀四大如毒蛇”,“觀內入如空聚”。色受想行識本無自性,緣起假有,真性實空,衆生因貪迷于色等,蒙弊真性,所以,如怨賊一般偷奪人的真性,組成所謂精神世界;四大是地水火風,由此四大組成所謂衆生血肉之身,衆生迷戀此假合之軀,反而在生死長途忘失本真,所以在智者看來其真如毒蛇一般,喪失衆生的法身慧命;十二入,內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爲六入,如能觀此六根如空幻聚,就不會對外境妄起攀緣,引起妄識造業流浪生死了。

  “隨護道意”的意思是,以上“五欲初離”,道芽剛生,必須善自護持初生的道芽,“令不忘失”(什注)。又,樂隨護自己的道心是自利,“樂饒益衆生”是以堅實的道心爲基礎,對外利益他人;而自利和利他的道德和行爲全由導師傳承,才得以流傳,故此應恭敬供養導師。佛法所說的真如至法是無言的,而佛陀四十九年所說法也只是恒沙幾粒,沒有宣說的法無窮無盡,導師集佛法僧于一體宣說示現正法于後世,其功德無量,做爲其弟子,當然應如恭敬供養佛一般恭敬導師了。

  以上令天女們皈敬叁寶,初發道心。從“樂廣行施”到“樂莊嚴道場”,是進一步勸天女們“勤行六度,廣大四弘;降魔斷惑,淨佛國土;成就相好,莊嚴道場”(折衷疏卷叁)。六度是萬行的總相,修行六度,對治六病,當無量福慧莊嚴。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度得福莊嚴,修習智慧得慧莊嚴。福慧是學佛修道的兩種基本資糧,具備資糧才可上道路。同時,六度也包含了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的內容,是學佛的通途。

  維摩勸天女們發菩提心,即大智慧心,不要貪樂小法小道,小法小道只能斷煩惱障,降分斷魔,不能斷所知障,降變易魔,所以叫天女們學修菩薩法。“降伏衆魔”,即所有的魔,“斷諸煩惱”,即各種煩惱。有了“降魔”和“斷煩惱”的因,便有了“淨佛國土”和“成就相好”的果。這些所有功德都是爲了莊嚴寂滅道場。

  “樂聞深法不畏”句中的“深法”,即指微妙的法門,對于這些法門要有大智欣樂喜聞,而不要膽怯或厭倦。諸佛菩薩的大法弘深,“初心得聞,鮮(很少)不生畏”(折衷疏卷叁)。這是因爲叁種因素決定的:其一,世界無盡,生佛所取所證境界不同,故在衆生來看佛法廣大不可思議。其二,世界存在形形色色,關系微妙,所以,內在聯系複雜,表述的理路必然幽玄。其叁,佛雖洞徹一切,但所化衆生根性千差萬別,故其言說不易體悟。由這叁種原因,一般智慧的衆生聽聞了甚深的大法便會生畏。維摩诘告訴天女,你如果想學修菩薩法的話,就要“樂聞深法”而不膽怯退縮。

  由聞所得慧,次第修,便能入“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叁解脫門既通淺,且通深,小乘人入此,墮于偏空,有相、有作,灰身滅智,取于枯寂,這是樂于非時的取證;菩薩觀諸法性空,終日度生而沒有衆生相,不作度衆生想,覺無衆生可度。因無緣大慈大悲故,不舍衆生,這便是“于夢幻中大做佛事”,“降伏鏡裏魔軍”而不于非時取證的菩薩法。樂于和志同道合的善知識們共同學修,有近善之志,同時又“容人之量寬,惡者能護同體之慈深”(折衷疏卷叁),才會“善者能親,惡者能護”,達到“心無挂礙”的解脫境。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能與善良人相處,而很難有胸懷包容不善者或有過錯的人,而且會大動無明火。經常自覺不自覺地以已之長攻人之短,或以人之短攻人之長。究其原因,缺乏慈悲心地和平等法樂。

  善知識誠然應該親近,惡知識做爲增上緣也會給我們以啓悟,也是磨煉才智心性的機緣,所以惡知識也未必非做惡知識看,以菩薩胸懷將護他,用菩薩法化導他,這才是學大法者所應持的心態。

  “心喜清淨”,即心中離了一切塵垢,是“一塵不染”“一絲不挂”的窮極之樂,進而學修無量法門,就證得“常、樂、我、淨”的究竟常樂,這是菩薩的法樂,而非世間五欲之樂所能比擬的。

  總結維摩诘給天女說法一段,可概括叁層大意:其一,令天女放棄天宮五欲的生活,發大智慧心。其二,廣泛宣說菩薩大法,使天女喜樂。其叁,示所修證之果,“常樂我淨”之法樂,較之五欲之樂更爲殊勝。這便從理念上說轉了天女,使她們以決擇慧,能回光返照自己天宮的生活,從自性深處發起菩提心和出離心。

  5、敘述魔王索女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複樂五欲也”。

  羅什法師注釋此段說,魚的性情,唯獨以水爲依托,女人的心懷,唯以“樂”是最大的欲求。天女們在天宮中以歌舞管弦五欲爲樂,終日沈迷其中,今日遇到維摩大居士,聽聞了出世佛法,點燃心燈,發起道意,對真理實相的探求,使心中充滿“法樂”。所以,當波旬反悔,要天女們跟他回天宮的時候,天女們出乎意料的違背他的命令,不願回天宮。其經意有正反幾方面意義:其一,天女在維摩居士的誘導下以法樂代替了天宮的五欲之樂;其二,波旬魔力頗強,魔焰熾盛,當被維摩居士抓住,“盡其神力亦不得去”之時,乖乖將天女交給維摩,見維摩說法完畢,自以爲會將天女交給他了,不料想天女們以已經得到法樂,“不複樂五欲也。”其叁,波旬和天女的言行,反襯出古佛金粟如來——維摩大居士的道力深厚,法海寬廣,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爲菩薩”。

  魔見維摩居士教化已畢,知道索取天女是維摩居士的手端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達到教化,所以不但要“居士,可舍此女。”並用佛法來對治維摩诘:能“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爲菩薩。”你維摩居士不是大菩薩嗎?那麼能將頭目腦髓所有身內身外的東西布施給所求的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菩薩,其言外之意,我要索回天女,你必須給,要麼,違反佛法。而維摩居士“心無染著,本爲化之,今化之既訖,故從索也”(吉藏義疏卷六)。同時伏下下文“滿願”和“無盡燈”的深旨。故此下文中表面是滿了波旬的所願,實則是滿了維摩居士“願令衆生法願具足”的菩薩願。在以天女爲因由正與邪,佛與魔的交鋒中,可以看出法力越僧,則魔力越盛,道行越高,則魔障越大。對在塵世中學修佛法的僧侶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古佛再來的維摩诘尚需一番交鋒,更何況一般凡夫僧?

  維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令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

  維摩居士見波旬這樣苦費心機索取天女,便順水推舟的成就他說,我已經將天女們放了,你現在就可以領她們回天宮去,“令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因事興願”這是菩薩的常法,將天女交還給魔滿了魔的願,同時,也滿了居士“願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的願。又,前面維摩居士以大威力降伏波旬,現在又交還天女,滿其所求,用恩德加被波旬,真是恩威並舉,什麼天魔外道不能降伏?

  6、化魔之法無盡燈

  於是諸女問維摩诘言,“我等雲何止於魔宮?”

  諸位天女昔日在魔宮以五欲爲樂,今天聽了維摩大居士的法化,充滿法喜,現在魔王又要令她們回天宮去,不免擔心自己道力淺溥,怎樣在這樣一個惡劣環境中學修佛法,所以請問維摩诘如何在魔宮中如法如律的生活。這頗象一般居士們初受五戒後,因考慮到自己在家庭社會殺、盜、淫、妄、酒俱有所犯,又想學修佛法,不知如何受戒後怎樣在家庭社會中生活,處理好這些關系,請問法師一樣。法師有責任幫助居士們理清思路,辨明關系,使佛法融進他們的生活,並成爲生活的增上緣,而不是本已沈重的生活的枷鎖。89年春,在杭州有一60開外的居士心事重重到上天竺來找我,問:我前幾日在寺院受了叁皈五戒,不能吃蔥、韭,蒜…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七章 四大菩薩問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