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八章 文殊問疾品

  第八章:文殊問疾品

  

  一、概說

  首先,如從全經的內容來看,從文殊師利問疾品,才真正和本經的法王維摩诘見面,所以,就本經而言,可以將此品以前劃作序分,將此品以後,流通分以前劃作正宗分,即包括:

  1、文殊問疾品,辯對治身心病,莊嚴淨土因行;

  2、不思議品,示不思議力,顯菩薩淨土果報;

  3、觀衆生品,維摩說淨因,天女示散花淨果;

  4、佛道品,說五濁穢土轉成實報淨土因行;

  5、不二法門品,衆聖各說法門,以爲寂光因行;

  6、香積佛品,示現上方淨土法門作證。

  二、釋題

  文殊師利問疾品

  文殊師利,漢譯:妙德,妙音,或妙吉祥。

  他出生時有十種瑞相:

  1、光明滿室;

  2、甘露盈庭;

  3、地湧七寶;

  4、祥開伏藏;

  5、雞生鳳子;

  6、豬娩龍象;

  7、馬産麒麟;

  8、牛生白澤;

  9、倉粟變金;

  10、象具六牙。

  《首楞嚴經》中也說明他過去已經成佛。五十叁佛中,他是歡喜藏摩尼寶積佛,現在北方,常喜世界,而示現爲遊方菩薩。《華嚴經》雲:他從東方不動智佛,金色世界來。他是過去七佛的上人,名龍種上尊王佛。從智慧上他“大智獨尊,能見佛性,吉祥中最。”(折衷疏卷叁)。在弟子菩薩叁品,已經“斥小彈偏”,以下經文中如果不贊歎大乘,“則心無所歸”,所以,世尊遣文殊問疾,“賓主盤桓,激揚酬唱”,其目的在發明大乘佛法的深旨,以教育示範後學。這也可以看成本品産生的緣由。

  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和辯才無礙的維摩诘在此品相會,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必有一番好戲。

  叁、世尊敕遣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潔問疾。”

  隋代吉藏法師在義疏中說,佛命文殊問疾有八種因緣:

  1、《弟子品》是聲聞小道,《菩薩品》爲因位人,所以不能勝任問疾;文殊師利,是過去諸佛之師,故堪問疾。

  2、至人變謀無方,隱顯殊迹,修短疊應,適物之情,以機語囑在文殊,故往問疾。

  3、上命諸人,述其昔法,次命文殊,述其今法。

  4、上命不堪,多明淨各智慧,今因命顯其通慧。

  5、上命不堪,因他顯淨名德,今因命堪,淨名自顯因德。

  6、上命不堪,破叁種見,即凡夫、二乘、菩薩。今因命堪,始得入菩薩法門。

  7、上因命不堪,明其人尊,今因堪問,顯其法妙。

  8、自上以一,辨其由序,此品已下,明其正說。

  現在佛派遣其他弟子一樣命大智文殊師利前往問疾。

  四、文殊總歎淨名德行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爲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礙,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衆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文殊將要奉命前往探疾,一方面因前面的十大弟子,四大菩薩以及衆菩薩都不敢前往,故說:“彼上人者,難爲酬對”,言外之意,衆弟子不能前往各自的理由是成立的。另一方面在自己謙虛的同時,而實質贊歎維摩诘的道德,使大衆生起渴仰之心。並且說:對世出世間的本質洞徹分明,並且很善于概括總結各種法門的概要,又能用無礙的辯才將智慧表達出來。

  所有的善法形式他都知道,“諸佛秘藏”也都能深入。又因他道高德揚,所以能夠降伏衆魔,用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來教化衆生,無不得心應手。

  故折衷疏歎說:……內證體深,……外用才妙,……度生長劫,佛道久成,神力難思,智慧方便,所以“難爲酬對”。

  “上人”,是對自己的師父或有德學長者的敬稱,至上之人的意思。

  “諸佛秘藏”,羅什引用《密迹經》說,身口意秘密之藏。僧肇也說,身口意叁秘,名爲密藏。

  而竺摩法師說,秘藏是指叁德秘藏:

  1、法身德,即法身的觀體,表體大;

  2、般若德,即智慧的德相,表相大。

  3、解脫德,即自在妙用,表用大。

  叁者一而叁,叁而一,如等角叁角形之叁點。也有以叁業做叁德秘藏的,即:口業說法,身業顯神變,意業觀機逗教,都是神秘莫測的。

  五、文殊承命,大衆隨喜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于是,衆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诘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于是,文殊師利與諸大菩薩弟子衆,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文殊說:雖然維摩诘“難爲酬對”,但佛命不可違背,況且各位聲聞不去問疾,我理應承擔起此重任。大衆們以聽文殊答應前去問疾,知道“必說妙法”,所以“恭敬圍繞”文殊菩薩,一起到維摩诘住的毗耶離大城。但佛弟子衆多,爲什麼只有五百聲聞一同前往呢?吉藏注說:“余聲聞專入離苦爲心,不求勝法,故不同舉。”相隨去的“五百弟子,智慧深入,樂聞聖法,所以共行。又此五百是(外現聲聞相的)內秘菩薩,外現聲聞,欲斥小揚大”;所以單獨列舉出來。所謂:“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是也。

  六、維摩神力空室

  爾時,長者維摩诘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衆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當時,維摩诘以神通的他心通,已經知道文殊師利和大衆同來。就以神力,將室內的桌椅板凳除去,室內空空蕩蕩,連所有侍者也遣走。只留一張床,而且自己抱病而臥。這是凡情難以理解的,一般情見,有客人來應陳設桌椅,安排侍者招待。在此有著深刻的用意:“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表示常處空空如也的常寂光淨土;“唯置一床”,法身遍臥法界;“以疾而臥”,以顯菩薩大悲,治衆生癡愛之疾。文殊見其空室,以示二大士實相相契,以心印心。“獨寢一床”,表菩薩分證常寂光淨土。又:“床”表依報的法界;“身”表正報的法身。

  折衷疏認爲這段經文“有事有表”,從事相上講,由此“空無床座”産生《不思議品》;由“空無侍者”,産生《觀衆生品》;“空無眷屬”,産生《佛道品》;“空理無二”産生《不二法門品》;“空無飲食”産生《香積品》。以及“請飯香積”,“借座燈王”也由此産生。從理體上講:“則不思議妙用,從真如出。欲得妙用,必證真如。”而真如從蕩空所有的法顯現,所以,想要證得真如,必須先空諸法。“諸法不空,真如不顯;真如不顯,妙用難彰了”。所以簡而言之,“空室遣侍,唯置一床”,表示“蕩空諸法,獨顯真如”,是下文種種妙用的根本所在。

  七、賓主酬唱

  (一)佛法相見

  時維摩诘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亦無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對于此段經意有許多種不同解釋,但可以肯定的是,首先是文殊師利帶領大衆,從城外庵園來,對淨名以表慰問。又常處常寂光淨土,來維摩丈室以“空”相印,一言不發,正合“常寂光”之實相,故此引發維摩诘“善來”的稱贊詞,和“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的機鋒。其意在:真如實相是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以“不來相”而來,以“不見相”而見這正是文殊師利的境界。接著,文殊師利以印可的話說:是這樣的,居士!如果已經來了,當然更不會再來,問慰事已畢,所以“更不來”。又說:“去已更不去”的用意在:從庵園看維摩丈室,則見文殊有去;從方丈看庵園,則見文殊有來。“來者無所從來”,表明庵園空,“去者無所至”,表明方丈空。來去即空,法界如如。“不見而見”,其義亦然。

  僧肇法師很概要的論述此段說:“將明法身大士舉動進止,不違實相”,等等,藉此可以悟入經義。也有人說:法身無來去相,而應身有來去;真谛無來去,而世谛有來去;實法無來去,而相續有來去;法界體無來去,而法界用有來去;中道無來去,而假名有來去;所以說“不來相而來”。從本段經文看是“賓主交言”,以表慰問。從全經看,貫穿瘓岸鐐ㄖ诮獺保說弊邢竿魄鎂濉

  (二)正面問疾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甯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知,當雲何滅?”

  久未相見,剛一見面,便是一通議論。但文殊師利還是沒有忘記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代世尊向維摩诘問疾,故而請停傍議,話鋒一轉說:“大居士,論議的事暫且放下。你的病苦還可忍受嗎?經過治療是否有些好轉,沒有再加重吧?世尊非常關心你,請代向“祝福健康長壽”。居士的病是因什麼而生的呀?(伏下維摩回答的因)得病有多久了?怎樣才能好呢?

  此段正而是代世尊問疾,在親切平常的問安中伏下維摩後文對生命本質的回答。恰如暴雨之後暫時的間隙。又給人以“于無聲處聽驚雷”之感,所以,肇注說:“作問實疾之迹,以求假病之意”。

  (叁)真病之本

  維摩诘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癡”,就是無明。“愛”,即是貪愛。菩薩是沒有病的,因爲衆生一念無明妄動,貪愛發生,便有了身,有身便有病,同體大悲故,菩薩也有了病。所以,“衆生癡愛”是菩薩得病的根本。癡愛無始無終,衆生無始無終,菩薩的病也就沒有始終。

  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複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于諸衆生愛之若子。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愈,菩薩亦愈。

  菩薩之所以名之曰菩薩,其義爲覺有情。他的任務和責任便是使芸芸衆生由迷到悟。所以菩薩決不能舍棄衆生。以表同體大慈,同體大悲,所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一切衆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八章 文殊問疾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