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殊问疾品
一、概说
首先,如从全经的内容来看,从文殊师利问疾品,才真正和本经的法王维摩诘见面,所以,就本经而言,可以将此品以前划作序分,将此品以后,流通分以前划作正宗分,即包括:
1、文殊问疾品,辩对治身心病,庄严净土因行;
2、不思议品,示不思议力,显菩萨净土果报;
3、观众生品,维摩说净因,天女示散花净果;
4、佛道品,说五浊秽土转成实报净土因行;
5、不二法门品,众圣各说法门,以为寂光因行;
6、香积佛品,示现上方净土法门作证。
二、释题
文殊师利问疾品
文殊师利,汉译:妙德,妙音,或妙吉祥。
他出生时有十种瑞相:
1、光明满室;
2、甘露盈庭;
3、地涌七宝;
4、祥开伏藏;
5、鸡生凤子;
6、猪娩龙象;
7、马产麒麟;
8、牛生白泽;
9、仓粟变金;
10、象具六牙。
《首楞严经》中也说明他过去已经成佛。五十三佛中,他是欢喜藏摩尼宝积佛,现在北方,常喜世界,而示现为游方菩萨。《华严经》云:他从东方不动智佛,金色世界来。他是过去七佛的上人,名龙种上尊王佛。从智慧上他“大智独尊,能见佛性,吉祥中最。”(折衷疏卷三)。在弟子菩萨三品,已经“斥小弹偏”,以下经文中如果不赞叹大乘,“则心无所归”,所以,世尊遣文殊问疾,“宾主盘桓,激扬酬唱”,其目的在发明大乘佛法的深旨,以教育示范后学。这也可以看成本品产生的缘由。
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和辩才无碍的维摩诘在此品相会,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必有一番好戏。
三、世尊敕遣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洁问疾。”
隋代吉藏法师在义疏中说,佛命文殊问疾有八种因缘:
1、《弟子品》是声闻小道,《菩萨品》为因位人,所以不能胜任问疾;文殊师利,是过去诸佛之师,故堪问疾。
2、至人变谋无方,隐显殊迹,修短迭应,适物之情,以机语嘱在文殊,故往问疾。
3、上命诸人,述其昔法,次命文殊,述其今法。
4、上命不堪,多明净各智慧,今因命显其通慧。
5、上命不堪,因他显净名德,今因命堪,净名自显因德。
6、上命不堪,破三种见,即凡夫、二乘、菩萨。今因命堪,始得入菩萨法门。
7、上因命不堪,明其人尊,今因堪问,显其法妙。
8、自上以一,辨其由序,此品已下,明其正说。
现在佛派遣其他弟子一样命大智文殊师利前往问疾。
四、文殊总叹净名德行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碍,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文殊将要奉命前往探疾,一方面因前面的十大弟子,四大菩萨以及众菩萨都不敢前往,故说:“彼上人者,难为酬对”,言外之意,众弟子不能前往各自的理由是成立的。另一方面在自己谦虚的同时,而实质赞叹维摩诘的道德,使大众生起渴仰之心。并且说:对世出世间的本质洞彻分明,并且很善于概括总结各种法门的概要,又能用无碍的辩才将智慧表达出来。
所有的善法形式他都知道,“诸佛秘藏”也都能深入。又因他道高德扬,所以能够降伏众魔,用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来教化众生,无不得心应手。
故折衷疏叹说:……内证体深,……外用才妙,……度生长劫,佛道久成,神力难思,智慧方便,所以“难为酬对”。
“上人”,是对自己的师父或有德学长者的敬称,至上之人的意思。
“诸佛秘藏”,罗什引用《密迹经》说,身口意秘密之藏。僧肇也说,身口意三秘,名为密藏。
而竺摩法师说,秘藏是指三德秘藏:
1、法身德,即法身的观体,表体大;
2、般若德,即智慧的德相,表相大。
3、解脱德,即自在妙用,表用大。
三者一而三,三而一,如等角三角形之三点。也有以三业做三德秘藏的,即:口业说法,身业显神变,意业观机逗教,都是神秘莫测的。
五、文殊承命,大众随喜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于是,文殊师利与诸大菩萨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文殊说:虽然维摩诘“难为酬对”,但佛命不可违背,况且各位声闻不去问疾,我理应承担起此重任。大众们以听文殊答应前去问疾,知道“必说妙法”,所以“恭敬围绕”文殊菩萨,一起到维摩诘住的毗耶离大城。但佛弟子众多,为什么只有五百声闻一同前往呢?吉藏注说:“余声闻专入离苦为心,不求胜法,故不同举。”相随去的“五百弟子,智慧深入,乐闻圣法,所以共行。又此五百是(外现声闻相的)内秘菩萨,外现声闻,欲斥小扬大”;所以单独列举出来。所谓:“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是也。
六、维摩神力空室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当时,维摩诘以神通的他心通,已经知道文殊师利和大众同来。就以神力,将室内的桌椅板凳除去,室内空空荡荡,连所有侍者也遣走。只留一张床,而且自己抱病而卧。这是凡情难以理解的,一般情见,有客人来应陈设桌椅,安排侍者招待。在此有着深刻的用意:“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表示常处空空如也的常寂光净土;“唯置一床”,法身遍卧法界;“以疾而卧”,以显菩萨大悲,治众生痴爱之疾。文殊见其空室,以示二大士实相相契,以心印心。“独寝一床”,表菩萨分证常寂光净土。又:“床”表依报的法界;“身”表正报的法身。
折衷疏认为这段经文“有事有表”,从事相上讲,由此“空无床座”产生《不思议品》;由“空无侍者”,产生《观众生品》;“空无眷属”,产生《佛道品》;“空理无二”产生《不二法门品》;“空无饮食”产生《香积品》。以及“请饭香积”,“借座灯王”也由此产生。从理体上讲:“则不思议妙用,从真如出。欲得妙用,必证真如。”而真如从荡空所有的法显现,所以,想要证得真如,必须先空诸法。“诸法不空,真如不显;真如不显,妙用难彰了”。所以简而言之,“空室遣侍,唯置一床”,表示“荡空诸法,独显真如”,是下文种种妙用的根本所在。
七、宾主酬唱
(一)佛法相见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亦无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对于此段经意有许多种不同解释,但可以肯定的是,首先是文殊师利带领大众,从城外庵园来,对净名以表慰问。又常处常寂光净土,来维摩丈室以“空”相印,一言不发,正合“常寂光”之实相,故此引发维摩诘“善来”的称赞词,和“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的机锋。其意在:真如实相是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以“不来相”而来,以“不见相”而见这正是文殊师利的境界。接着,文殊师利以印可的话说:是这样的,居士!如果已经来了,当然更不会再来,问慰事已毕,所以“更不来”。又说:“去已更不去”的用意在:从庵园看维摩丈室,则见文殊有去;从方丈看庵园,则见文殊有来。“来者无所从来”,表明庵园空,“去者无所至”,表明方丈空。来去即空,法界如如。“不见而见”,其义亦然。
僧肇法师很概要的论述此段说:“将明法身大士举动进止,不违实相”,等等,藉此可以悟入经义。也有人说:法身无来去相,而应身有来去;真谛无来去,而世谛有来去;实法无来去,而相续有来去;法界体无来去,而法界用有来去;中道无来去,而假名有来去;所以说“不来相而来”。从本段经文看是“宾主交言”,以表慰问。从全经看,贯穿痪岸镣ㄖ诮獭保说弊邢竿魄镁濉
(二)正面问疾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知,当云何灭?”
久未相见,刚一见面,便是一通议论。但文殊师利还是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代世尊向维摩诘问疾,故而请停傍议,话锋一转说:“大居士,论议的事暂且放下。你的病苦还可忍受吗?经过治疗是否有些好转,没有再加重吧?世尊非常关心你,请代向“祝福健康长寿”。居士的病是因什么而生的呀?(伏下维摩回答的因)得病有多久了?怎样才能好呢?
此段正而是代世尊问疾,在亲切平常的问安中伏下维摩后文对生命本质的回答。恰如暴雨之后暂时的间隙。又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所以,肇注说:“作问实疾之迹,以求假病之意”。
(三)真病之本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痴”,就是无明。“爱”,即是贪爱。菩萨是没有病的,因为众生一念无明妄动,贪爱发生,便有了身,有身便有病,同体大悲故,菩萨也有了病。所以,“众生痴爱”是菩萨得病的根本。痴爱无始无终,众生无始无终,菩萨的病也就没有始终。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菩萨之所以名之曰菩萨,其义为觉有情。他的任务和责任便是使芸芸众生由迷到悟。所以菩萨决不能舍弃众生。以表同体大慈,同体大悲,所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八章 文殊问疾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