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七章 四大菩薩問疾▪P5

  ..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和愛人同住,幾天下來家裏四分五裂,你說怎麼辦?我請他在寺院小住幾日,從五戒的意義、關系到五戒的原則和方便一一給以開示,他才恍然大悟說:唔,我把佛法當成了枷鎖。所以說應記住,佛並不以不能這樣生活,那樣生活爲訓誡,而以怎樣善良、解脫、潇灑的生活爲本懷。最可怕的是舍棄了根本而抱住枝未,舍去了義而死守不了義,舍去了真理而抱住了正在尋求真理的人,將師父的言行奉爲圭臯而忽視了戒律,如此學佛人便成了生活的“浮油”。

  維摩诘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

  維摩居士爲將“大法之明,以照魔宮癡冥之室,”所以給天女們說無盡燈法門。魔宮有著無盡的幽暗,爲對治這沒有光明的魔宮,唯有無盡燈法門最爲湊效,所以維摩诘居士在無量法門中選擇了無盡燈。無盡燈,可以理解爲“燈無盡”,燈,光明的化身,故無盡燈法門便是“光明無盡”。如一滴水,不必以爲自己很卑小,微不足道,無數的水滴彙集一起便是清徹的小溪,無數的小溪彙集一起便是奔騰的大河,彙集大河,便是大江,大江彙集成浩渺大海,一望無涯。在邊地蠻荒沒有佛法的地方,只要有一粒菩提種子,不久便會有一方淨土。故此,事異理同,只要有一盞真理的明燈,便能點燃無數的心燈。從廣義講,一切善法都是佛法,如肇注所說,“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

  7、無盡燈法門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此句中“然”,在古代漢語中和“燃”通用,稱通假字。“冥”,是黑暗之意,和光明相反。維摩居士惟恐天女們還不明白無盡燈是什麼,便語重心長的進一步解釋說,無盡燈呢,就猶如一盞燈能點燃上百上千的燈一樣,所有黑暗的地方都會充滿光明,這光明沒有窮盡。

  暗示天女不要小看自己在魔宮中身單力薄,一盞明燈都有如此威光,更何況你們這許多天女們,已經聽聞欣樂佛法,必然能以佛光照徹魔宮的幽暗。

  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

  在前維摩居士以一燈點燃千燈做比喻,現在便直示佛法給天女們說;如是這般各位天女,一位學修菩薩行的人,開示引導成百上千的衆生,能使他們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使他們發起學佛法的心也能永不滅,隨順因緣和各人根性而給說法,並能使自己增益一切善法,也可以叫做無盡燈。同樣,無盡燈法門,不僅僅是適應天女們弘傳的法門,可以說,每一位對佛法生起信仰的佛弟子都是一盞無盡燈,他們以佛法照亮自己無始劫以來心中的暗昧,再傳點他人,互相傳點,光光不絕,這光明便沒有窮盡的時候,佛國土也就沒有際涯了。從禅宗的曆史可以看出,後來禅門五家七派,宗門林立,但都可以上朔到來東土弘傳禅法的初祖達摩,這是無盡燈法門的實證。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爲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衆生。”

  維摩诘居士替天女們說明了無盡燈法門的意思,依然吩咐她們住在魔宮裏,本著無盡燈法門的深意,輾轉教化無量的天子天女們發菩提心,濟度衆生,也是報佛陀說法的恩德了。所以僧肇注釋說:“報恩之上,莫先弘道”。從世間法講,報父母師長的養育教化之恩,是做人道德方面很重要的方面,雖然這樣,還是不如弘揚道法。從出世間法講,弘揚道法的本身便是對佛真正的報恩了。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诘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

  當時天女們聽聞維摩诘所說佛法之後,心中充滿歡悅,以頭面禮足表示對維摩的皈信。頭面,是人之爲人至爲尊貴高尚的部位,而腳是人體最低下的地方,天女們以自己最尊貴的頭去頂禮居士的足,足可以見出心悅誠服之表現了。隨後,毫不猶豫的隨魔王波旬返回天宮。忽然不見,表其來去無蹤,非人常力。

  8、持世辭命不堪問疾

  世尊,維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持世在回憶敘述了往昔的見聞經曆之後說:佛陀啊!維摩诘的法力和智慧都非常大,所以,您叫我前去探病,我實在不敢前去。

  持世菩薩以“執持佛法,教化世間”爲已任,因他“嚴正隆重,凜凜不可犯”,他都如此在論議佛法方面怕見維摩诘,更何況一般佛子們呢!這又一次進一步從一個新側面烘托出了本經主人維摩诘的神秘莫測,使我們急于早日一睹他的風采,也期望他能早日與大智文殊師利會面,使大衆在他們的激揚中間到妙法。但是佛陀不肯,他又不厭其煩的派他的又一弟子前去問疾。

  六、善德問疾

  1、辭命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诘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善德,梵語蘇達多,此雲善施,亦叫善德。他是個在家菩薩,也是法身大士,示現長者子,和光嚴、寶積等是同類人物。具足善根,深植德本,故得其名。佛現在又派長者的兒子善德到維摩诘處前去問疾,他也立馬推辭說:世尊,我也不能奉命前去問疾,爲什麼呢?他一五十一地敘說了往昔的因緣。

  2、敘述往昔受挫折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

  父舍,因其財産來自繼承父業,故名父舍,即父親的家中。設大施會,古印從國王、長者以下,有財富者,皆好行大施,以求來生更有福慧,或者祈求超升梵天。善德也在父親家中設了布施法會,請來所有修道者(沙門),也有無依無靠,衣食無著的窮人,共施食七天。婆羅門的供法,七日祭祀梵天,以求其生大梵天上。竺摩法師書中說:古印祭邪祠的風氣很盛行,下祠以生羊作祭祀,中祀以牛作祭祀,上祠以生人作祭祀,到第七日就把她(或他、它)殺了,認爲這樣才能繳幸獲福。現在善德長者信仰佛法,依佛製開無遮大法會,作廣大的舍施,以七天爲作法會的期限。從中也可以窺見現在漢傳佛教的廣大地區往往以七天爲限作法會的來由。諸如禅七,念佛七,誦經七日,做七日水陸大法會,等等,恐怕也是受了古印風俗的影響。

  無論如何善德以七日法會做舍施供養總是向善的,可是,他遇到維摩诘會怎樣呢?

  3、正敘折詞

  時維摩诘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爲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爲?”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維摩诘言:)“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衆生,是名法施之會。”

  布施之中有法施、財施、無畏施,法施是給他人開示以佛法真理,從而使他人正知正見的生活,從迷惘的苦惱中解脫出來,清淨無染的實踐人生。財施,是給與他人以財錢,從自利的方面,逐漸消除悭貪,從利他的方面給人以濟貧,從而使自己和他人成爲一個不被物欲牽纏的人。無畏施是一種需要獻出自己生命而救活他人的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是一種大慈大悲和無我的表現。在所有布施中佛陀最嘉許告人以真理的法施,但這並非說財施和無畏施不重要,因爲施人以財,誠然可以救濟人一時的苦難和困乏,但施人以法,卻能使人點亮心燈,完成人生和人格。無畏施是一種個別特殊的社會因緣,有很大的意義和影響性,但沒有普遍性。善德在他父親的家中設大施法會供養各階層人士,以求人天福報,其所作爲畢竟是俗施,所以維摩诘來到法會中便單刀直入地說:布施法會不應該象你這樣開設,你如果真要發心布施的話,當發起法布施的大法會,爲什麼搞財施的大法會呢?在此維摩诘居士並非全部否定善德做財施法會的功德,而其用心在俗施法會七日已滿,恐其心隨法會圓滿而自滿,也爲使其進一步知道財施之外,法施才是真正殊勝的。因爲財施是依法而辦的,有財法二施其法會才真正圓滿。故此,維摩居士說,“當爲法施之會”。在此僧所注《維摩诘所說經》對財法二施之關系給了高度概括,即:“夫形必有所礙,財必有所窮。故,會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財者,不可周給。”所以當善德再次啓問什麼是法施時,我們也再次深刻認識到財施不能一時周濟,必有前有後,如果是法施大會“一時普至

  羅什語),一念慈心生發,上下左右十方法界同結善緣,所以說“無前無後”的法施能“一時供養一切衆生”,法雨普潤,利益大千衆生。

  維摩诘居士以此“法性融通,橫該豎徹”的法施,“以斥善德父舍(布施)之局(限)”,這就必然引發下文中善德的發問。

  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衆生起於大悲心;以持天上法起於喜;以攝智慧,行於舍心。

  在善德聽起來,維摩诘的法施很是深奧幽玄,但以其宿世慧根又感到不無道理,所以便問道:爲什麼呢?維摩诘便以佛陀的四無量心給以開示說明:佛陀的法施是以無緣大慈的心令衆生發起菩提心;以無緣大悲心爲懷所以廣泛濟救衆生;佛心廣大,所以見衆生能住持佛法不失使正法久住,便生起無量的歡喜;佛的智慧沒有分別,視所有衆生如女如子,舍去所有憎愛,所以其智慧廣大無邊。折衷疏說:菩提樹王,不是大慈心之水不能澆灌;看到衆生沈淪,不是同體大悲不能救援;想使正法久住,必須法喜在內心充滿;想使智慧開通,必須萬緣放下,心身空明。因前四無量心“冥熏法界”,是法施之根本,所以,維摩诘居士先說給善德聽,然後在下經文明示以六度法門。

  以攝悭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屍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禅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檀波羅蜜,是梵文音譯,漢譯布施。以無我法起忍,應如是思維,“我”是因緣所生,何以悭貪,悭貪者誰?故此應廣行布施,攝受悭貪之心,用布施之舟將我們從貪欲燥熱的此岸,渡到清淨彼岸;屍羅譯作清涼,即持戒可以除去心身的熱惱;羼提譯作忍辱,看破“我”是無主宰,不堅實的,是誰在…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七章 四大菩薩問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