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P5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和爱人同住,几天下来家里四分五裂,你说怎么办?我请他在寺院小住几日,从五戒的意义、关系到五戒的原则和方便一一给以开示,他才恍然大悟说:唔,我把佛法当成了枷锁。所以说应记住,佛并不以不能这样生活,那样生活为训诫,而以怎样善良、解脱、潇洒的生活为本怀。最可怕的是舍弃了根本而抱住枝未,舍去了义而死守不了义,舍去了真理而抱住了正在寻求真理的人,将师父的言行奉为圭皋而忽视了戒律,如此学佛人便成了生活的“浮油”。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维摩居士为将“大法之明,以照魔宫痴冥之室,”所以给天女们说无尽灯法门。魔宫有着无尽的幽暗,为对治这没有光明的魔宫,唯有无尽灯法门最为凑效,所以维摩诘居士在无量法门中选择了无尽灯。无尽灯,可以理解为“灯无尽”,灯,光明的化身,故无尽灯法门便是“光明无尽”。如一滴水,不必以为自己很卑小,微不足道,无数的水滴汇集一起便是清彻的小溪,无数的小溪汇集一起便是奔腾的大河,汇集大河,便是大江,大江汇集成浩渺大海,一望无涯。在边地蛮荒没有佛法的地方,只要有一粒菩提种子,不久便会有一方净土。故此,事异理同,只要有一盏真理的明灯,便能点燃无数的心灯。从广义讲,一切善法都是佛法,如肇注所说,“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

  7、无尽灯法门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此句中“然”,在古代汉语中和“燃”通用,称通假字。“冥”,是黑暗之意,和光明相反。维摩居士惟恐天女们还不明白无尽灯是什么,便语重心长的进一步解释说,无尽灯呢,就犹如一盏灯能点燃上百上千的灯一样,所有黑暗的地方都会充满光明,这光明没有穷尽。

  暗示天女不要小看自己在魔宫中身单力薄,一盏明灯都有如此威光,更何况你们这许多天女们,已经听闻欣乐佛法,必然能以佛光照彻魔宫的幽暗。

  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在前维摩居士以一灯点燃千灯做比喻,现在便直示佛法给天女们说;如是这般各位天女,一位学修菩萨行的人,开示引导成百上千的众生,能使他们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使他们发起学佛法的心也能永不灭,随顺因缘和各人根性而给说法,并能使自己增益一切善法,也可以叫做无尽灯。同样,无尽灯法门,不仅仅是适应天女们弘传的法门,可以说,每一位对佛法生起信仰的佛弟子都是一盏无尽灯,他们以佛法照亮自己无始劫以来心中的暗昧,再传点他人,互相传点,光光不绝,这光明便没有穷尽的时候,佛国土也就没有际涯了。从禅宗的历史可以看出,后来禅门五家七派,宗门林立,但都可以上朔到来东土弘传禅法的初祖达摩,这是无尽灯法门的实证。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维摩诘居士替天女们说明了无尽灯法门的意思,依然吩咐她们住在魔宫里,本着无尽灯法门的深意,辗转教化无量的天子天女们发菩提心,济度众生,也是报佛陀说法的恩德了。所以僧肇注释说:“报恩之上,莫先弘道”。从世间法讲,报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化之恩,是做人道德方面很重要的方面,虽然这样,还是不如弘扬道法。从出世间法讲,弘扬道法的本身便是对佛真正的报恩了。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当时天女们听闻维摩诘所说佛法之后,心中充满欢悦,以头面礼足表示对维摩的皈信。头面,是人之为人至为尊贵高尚的部位,而脚是人体最低下的地方,天女们以自己最尊贵的头去顶礼居士的足,足可以见出心悦诚服之表现了。随后,毫不犹豫的随魔王波旬返回天宫。忽然不见,表其来去无踪,非人常力。

  8、持世辞命不堪问疾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持世在回忆叙述了往昔的见闻经历之后说:佛陀啊!维摩诘的法力和智慧都非常大,所以,您叫我前去探病,我实在不敢前去。

  持世菩萨以“执持佛法,教化世间”为已任,因他“严正隆重,凛凛不可犯”,他都如此在论议佛法方面怕见维摩诘,更何况一般佛子们呢!这又一次进一步从一个新侧面烘托出了本经主人维摩诘的神秘莫测,使我们急于早日一睹他的风采,也期望他能早日与大智文殊师利会面,使大众在他们的激扬中间到妙法。但是佛陀不肯,他又不厌其烦的派他的又一弟子前去问疾。

  六、善德问疾

  1、辞命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善德,梵语苏达多,此云善施,亦叫善德。他是个在家菩萨,也是法身大士,示现长者子,和光严、宝积等是同类人物。具足善根,深植德本,故得其名。佛现在又派长者的儿子善德到维摩诘处前去问疾,他也立马推辞说:世尊,我也不能奉命前去问疾,为什么呢?他一五十一地叙说了往昔的因缘。

  2、叙述往昔受挫折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

  父舍,因其财产来自继承父业,故名父舍,即父亲的家中。设大施会,古印从国王、长者以下,有财富者,皆好行大施,以求来生更有福慧,或者祈求超升梵天。善德也在父亲家中设了布施法会,请来所有修道者(沙门),也有无依无靠,衣食无着的穷人,共施食七天。婆罗门的供法,七日祭祀梵天,以求其生大梵天上。竺摩法师书中说:古印祭邪祠的风气很盛行,下祠以生羊作祭祀,中祀以牛作祭祀,上祠以生人作祭祀,到第七日就把她(或他、它)杀了,认为这样才能缴幸获福。现在善德长者信仰佛法,依佛制开无遮大法会,作广大的舍施,以七天为作法会的期限。从中也可以窥见现在汉传佛教的广大地区往往以七天为限作法会的来由。诸如禅七,念佛七,诵经七日,做七日水陆大法会,等等,恐怕也是受了古印风俗的影响。

  无论如何善德以七日法会做舍施供养总是向善的,可是,他遇到维摩诘会怎样呢?

  3、正叙折词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维摩诘言:)“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布施之中有法施、财施、无畏施,法施是给他人开示以佛法真理,从而使他人正知正见的生活,从迷惘的苦恼中解脱出来,清净无染的实践人生。财施,是给与他人以财钱,从自利的方面,逐渐消除悭贪,从利他的方面给人以济贫,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成为一个不被物欲牵缠的人。无畏施是一种需要献出自己生命而救活他人的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是一种大慈大悲和无我的表现。在所有布施中佛陀最嘉许告人以真理的法施,但这并非说财施和无畏施不重要,因为施人以财,诚然可以救济人一时的苦难和困乏,但施人以法,却能使人点亮心灯,完成人生和人格。无畏施是一种个别特殊的社会因缘,有很大的意义和影响性,但没有普遍性。善德在他父亲的家中设大施法会供养各阶层人士,以求人天福报,其所作为毕竟是俗施,所以维摩诘来到法会中便单刀直入地说:布施法会不应该象你这样开设,你如果真要发心布施的话,当发起法布施的大法会,为什么搞财施的大法会呢?在此维摩诘居士并非全部否定善德做财施法会的功德,而其用心在俗施法会七日已满,恐其心随法会圆满而自满,也为使其进一步知道财施之外,法施才是真正殊胜的。因为财施是依法而办的,有财法二施其法会才真正圆满。故此,维摩居士说,“当为法施之会”。在此僧所注《维摩诘所说经》对财法二施之关系给了高度概括,即:“夫形必有所碍,财必有所穷。故,会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财者,不可周给。”所以当善德再次启问什么是法施时,我们也再次深刻认识到财施不能一时周济,必有前有后,如果是法施大会“一时普至

  罗什语),一念慈心生发,上下左右十方法界同结善缘,所以说“无前无后”的法施能“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法雨普润,利益大千众生。

  维摩诘居士以此“法性融通,横该竖彻”的法施,“以斥善德父舍(布施)之局(限)”,这就必然引发下文中善德的发问。

  曰:“何谓也?”谓:“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众生起於大悲心;以持天上法起於喜;以摄智慧,行於舍心。

  在善德听起来,维摩诘的法施很是深奥幽玄,但以其宿世慧根又感到不无道理,所以便问道:为什么呢?维摩诘便以佛陀的四无量心给以开示说明:佛陀的法施是以无缘大慈的心令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无缘大悲心为怀所以广泛济救众生;佛心广大,所以见众生能住持佛法不失使正法久住,便生起无量的欢喜;佛的智慧没有分别,视所有众生如女如子,舍去所有憎爱,所以其智慧广大无边。折衷疏说:菩提树王,不是大慈心之水不能浇灌;看到众生沉沦,不是同体大悲不能救援;想使正法久住,必须法喜在内心充满;想使智慧开通,必须万缘放下,心身空明。因前四无量心“冥熏法界”,是法施之根本,所以,维摩诘居士先说给善德听,然后在下经文明示以六度法门。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檀波罗蜜,是梵文音译,汉译布施。以无我法起忍,应如是思维,“我”是因缘所生,何以悭贪,悭贪者谁?故此应广行布施,摄受悭贪之心,用布施之舟将我们从贪欲燥热的此岸,渡到清净彼岸;尸罗译作清凉,即持戒可以除去心身的热恼;羼提译作忍辱,看破“我”是无主宰,不坚实的,是谁在…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