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四章 正宗分

  第四章 正宗分

  

  在第二章中已將序分的證信序和發起序诠解,從本章起講正宗分。

  一、說淨土因果:

  1、長者發問: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正宗分開始,寶積就請問淨佛國土的因果,因爲要取證淨佛國土的清淨果德,就必須先修淨佛國土的淨因。所以,寶積一方面“願聞得佛國土清淨”,一方面“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發心,是發取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不僅是寶積,還有五百長者子,都已發無上心。

  當時,長者子寶積,說完這個偈頌以後,呈佛說。世尊,這五百長者子,都已經發了取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都想聽佛國土的清淨莊嚴,也祈請世尊演說諸菩薩淨土如何修行。

  2、答淨土因果: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爲諸菩薩,問于如來淨土之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

  吉藏義疏說,這段文字是“誡聽許說。”谛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念念不忘,爲修慧。當爲汝說,這是允許,許諾。

  什注說,寶積問淨土之相,所以也以淨相答之。淨相,就是淨土因緣。淨土因緣有叁事:一、菩薩功德,二、衆生,叁、衆生功德。“叁因既淨,則得淨土”。

  通解便是:“善”是好,“哉”,是文言語助詞。合起來是:好啊,好啊!佛贊許寶積問得好。

  這裏暗含二點深義:一、大乘淨土法門難信難行,義理甚深無量,而寶積卻能發問,所以佛給以贊許。二、淨土法門,修行不易,須要系心一念精進不舍才能做到,如法藏比丘因發四十八願,勞苦勤修,才能實現果上的極樂世界。現在寶積和五百長者子能啓問淨土因果,所以歎爲善哉。聞、思、修是學佛的通途,“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一句話當中便全部包含了。

  佛說;“問得好啊!寶積!你能爲這些菩薩們,問如來的淨土如何修行,那麼,請你們認真聆聽,仔細思維,我現在便爲你們述說。”

  于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吉藏義疏說此句是“受旨一心”,即承受佛命,一心靜聽。

  于是,寶積和五百位長者子聽受佛的教法。

  3、正說淨土因行: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菩薩和衆生是對待立名,菩薩以利樂有情,化度衆生爲其責任,菩薩之所以成其爲菩薩是和“覺有情”有關系,如果離開衆生,菩薩就無行可修,無淨土可證。衆生化度得功行圓滿,也就是菩薩的淨土圓成。吉藏義疏說,這段文字是“正酬其問,總談佛土”,佛土共有五種:一、淨。二、不淨。叁、不淨淨。四、淨不淨。五、雜土。所謂淨,菩薩用善法化度衆生,衆生具受善法,結善緣,得純淨佛土。所謂不淨,如果衆生造惡業、緣感穢土。所謂淨又不淨,最初是淨土,這類淨業衆生緣盡,後來惡業衆生再來,則淨土變成不淨。所謂不淨淨,不淨緣盡,後淨衆來,則土變成淨。雜土,是因衆生造善惡二業,所以感生淨穢雜土。淨穢都以衆生業緣而起,所以叫衆生土,佛有教化之功,所以又叫佛土。故,菩薩是隨化過去,現在,未來所已化、化會化,所當化的衆生是什麼樣的衆生,就建立它什麼樣的淨土,因爲菩薩所成立的各種淨土,完全是隨衆生之類的機緣所宜而生成,正是“成就衆生,淨佛國土。”

  佛說:“寶積啊!所有各類衆生,都是菩薩的淨土。”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第一句什注解說,“隨以何法化衆生,若施若戒等,各隨彼所行,來生其國。亦隨叁因深淺,以成嚴淨之異。若因持戒,則其地平正,若因行施,則七珍具足,略舉二法,余皆類此。”

  折衷疏概論此句說,八地已上的菩薩“照佛獨立,神無方所,用土何爲。”所以,太虛大師講義說,佛土不是穢,也不是淨。唯以隨可化衆生以“類”業爲感,而建立佛土。《華嚴經》有“普賢身相如虛空,依真而住非國土”的贊句,正可以作這句的證明。第二句,吉藏義疏說,這是標明以滅惡的多少,取“佛土之精粗”。什注則說,“……善治衆生,令棄惡行善。隨其棄惡多少,行善深淺,以成其國。”肇注說,隨所調伏衆生之深淺,而取佛土之好壞。如娑婆凡聖同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用以調伏剛強衆生,西方凡聖同居士淨,七寶莊嚴,寶池瓊苑,調伏純善根衆生。第叁句,入佛智慧多指實報莊嚴土而言,所以此土純法身大士所居,要想入究竟佛慧,必然此土衆生能入,所以經中這樣說。第四句,起菩薩根,多指方便有余土而言。二乘灰身滅智,入無余涅槃,全都生在此土。菩薩在此土宣演大乘法,令回心向大,發萌菩薩根。第四句,適合造立宮室成就衆生,適宜得空地教化衆生,菩薩便造立宮室,劃以空地,因沒有佛土,在虛空中終不能成就。暗喻二乘沈空滯寂,不度衆生,不能莊嚴佛土。

  《華嚴經》中說:“如曠野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串講四句大意,應知:“隨所化”是指人天衆生,“隨所調伏”指二乘衆生,“入佛智”是指發大心的衆生,“起菩薩根”指修大行的衆生;以上泛指菩薩所教化的一切衆生。至于常寂光土,是以究竟證入所居,不是隨機而取,所以經中不提。

  爲什麼呢?菩薩是隨應自己所教化的衆生機宜而顯現佛土;隨順自已所調伏衆生的善惡因緣而顯示佛土;隨適一切衆生應以什麼樣的國土因緣證入佛的智慧而顯現佛土;隨應衆生,應該用什麼國土因緣使其發起菩薩根而顯現佛土。

  所以者何?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什注說,這是如來“從物所宜”,因爲法身無定,有什麼淨穢可言?“美惡斯外”,有什麼淨可取?取舍淨土都是爲了衆生,隨衆生相應而取國土。如來“自無造國,又不在彼疆,然後能成就衆生。”在此以比喻說明法義:比方說有人想在空地上造起一個宮殿,他可以隨意無礙的去營造,如果想在虛空中,終是不能成功的。菩薩心如虛空,無所依住,他便以衆生爲“空地”建立佛國淨土的“宮室,”如果離舍衆生就象在空中造房,是不可能的。二乘人但修空觀,不爲衆生,所以沒有淨土。最後文句合解比喻,得出結論。

  複此,虛空的“空”,是二乘沈空滯寂的“空”,不能教化衆生,和在空中不能建立宮室一樣;而空地的“空”,正如菩薩的真空不空,真空而有妙有,所以能從空出假,教化衆生,故能莊嚴淨土。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菩薩建立淨土,都是爲了方便利益一切衆生。就象有人,想在空地營造建立宮殿房舍,他可以隨其心意,如在虛空中,終是建立不成的。菩薩就是這樣,爲成就衆生的原因,立誓要建立佛國淨土,立誓要建立佛國淨土,不是在虛空中呀!

  寶積當知!

  這是佛醒衆的一種方法。特別叫寶積大士要留心注意聽,並應該知道以下內容,實則也是提醒法會大衆。寶積你應當知道!

  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

  起信論說: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叁者大悲心,誓拔一切衆生苦故。由此可見淨土因由,必具以上叁心。楞嚴經裏面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本經菩薩品也說:“真心是道場”。依《涅槃經》,直心有兩種解釋;一、自行直,自己起行真直不虛僞;二、化他直,是菩薩教化衆生利物不曲。所以,直心和不谄是因,淨土和成佛是果。折衷疏中說,淨土地平如掌,豈谄曲能夠成就;七寶莊嚴,豈淺行之所致;乘寶蓮花,普應群機,豈獨善之所治,非此叁心不成淨土。“直心正念真如,不起余念,當下即是寂光淨土,一切衆生能具是心,則同居是土”。深心,是信佛的心達到一定的深度,因有這個因,果上就具足無量功德。菩提心也即是大乘心,大乘的乘,即是運載的意思。菩薩發此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方能運載衆生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學修大乘佛法,首要的是發出離心和菩提心,有此菩提心的大乘因,就有大乘衆生來生其國的果。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叁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勸修一切功德衆生來生其國;禅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衆生來生其國。

  上文闡明叁心,這段經文中明菩薩的六度。六度是萬行的根本,六度萬行又是菩薩道修學的根本,所以放在正式酬唱的前面。六度即:布施度怪貪;持戒度毀禁;忍辱度慎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每六度前面是聖藥,後面是衆病;前面是此岸,後面是彼岸。一切能舍,舍是給也,便是布施,布施又有叁義:一、財施;二、法施;叁、無畏施;在叁施中以“法施”爲最。因爲法施是給一切衆生的良藥,病者皆可服用。同時,這叁施又相互融攝,比如財施本身就是法施的具體表現。無畏施,就是菩薩以無我的犧牲精神救度衆生,本身就奉行了佛法。持戒,可以感生福德莊嚴,因其不亂衆生。雖然戒有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等,但猶如一棵大樹,其毛根雖多,主根唯幾。五戒十善便是一切戒的始基,所以經文中說“行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嚴持根本戒行方能滿願,方能感生佛國淨土,共同善業是其生往佛國淨土的資糧。柔和,是忍辱的…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四章 正宗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