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正宗分
在第二章中已将序分的证信序和发起序诠解,从本章起讲正宗分。
一、说净土因果:
1、长者发问: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正宗分开始,宝积就请问净佛国土的因果,因为要取证净佛国土的清净果德,就必须先修净佛国土的净因。所以,宝积一方面“愿闻得佛国土清净”,一方面“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发心,是发取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不仅是宝积,还有五百长者子,都已发无上心。
当时,长者子宝积,说完这个偈颂以后,呈佛说。世尊,这五百长者子,都已经发了取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都想听佛国土的清净庄严,也祈请世尊演说诸菩萨净土如何修行。
2、答净土因果: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吉藏义疏说,这段文字是“诫听许说。”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念念不忘,为修慧。当为汝说,这是允许,许诺。
什注说,宝积问净土之相,所以也以净相答之。净相,就是净土因缘。净土因缘有三事:一、菩萨功德,二、众生,三、众生功德。“三因既净,则得净土”。
通解便是:“善”是好,“哉”,是文言语助词。合起来是:好啊,好啊!佛赞许宝积问得好。
这里暗含二点深义:一、大乘净土法门难信难行,义理甚深无量,而宝积却能发问,所以佛给以赞许。二、净土法门,修行不易,须要系心一念精进不舍才能做到,如法藏比丘因发四十八愿,劳苦勤修,才能实现果上的极乐世界。现在宝积和五百长者子能启问净土因果,所以叹为善哉。闻、思、修是学佛的通途,“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一句话当中便全部包含了。
佛说;“问得好啊!宝积!你能为这些菩萨们,问如来的净土如何修行,那么,请你们认真聆听,仔细思维,我现在便为你们述说。”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吉藏义疏说此句是“受旨一心”,即承受佛命,一心静听。
于是,宝积和五百位长者子听受佛的教法。
3、正说净土因行: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菩萨和众生是对待立名,菩萨以利乐有情,化度众生为其责任,菩萨之所以成其为菩萨是和“觉有情”有关系,如果离开众生,菩萨就无行可修,无净土可证。众生化度得功行圆满,也就是菩萨的净土圆成。吉藏义疏说,这段文字是“正酬其问,总谈佛土”,佛土共有五种:一、净。二、不净。三、不净净。四、净不净。五、杂土。所谓净,菩萨用善法化度众生,众生具受善法,结善缘,得纯净佛土。所谓不净,如果众生造恶业、缘感秽土。所谓净又不净,最初是净土,这类净业众生缘尽,后来恶业众生再来,则净土变成不净。所谓不净净,不净缘尽,后净众来,则土变成净。杂土,是因众生造善恶二业,所以感生净秽杂土。净秽都以众生业缘而起,所以叫众生土,佛有教化之功,所以又叫佛土。故,菩萨是随化过去,现在,未来所已化、化会化,所当化的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就建立它什么样的净土,因为菩萨所成立的各种净土,完全是随众生之类的机缘所宜而生成,正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佛说:“宝积啊!所有各类众生,都是菩萨的净土。”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第一句什注解说,“随以何法化众生,若施若戒等,各随彼所行,来生其国。亦随三因深浅,以成严净之异。若因持戒,则其地平正,若因行施,则七珍具足,略举二法,余皆类此。”
折衷疏概论此句说,八地已上的菩萨“照佛独立,神无方所,用土何为。”所以,太虚大师讲义说,佛土不是秽,也不是净。唯以随可化众生以“类”业为感,而建立佛土。《华严经》有“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的赞句,正可以作这句的证明。第二句,吉藏义疏说,这是标明以灭恶的多少,取“佛土之精粗”。什注则说,“……善治众生,令弃恶行善。随其弃恶多少,行善深浅,以成其国。”肇注说,随所调伏众生之深浅,而取佛土之好坏。如娑婆凡圣同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用以调伏刚强众生,西方凡圣同居士净,七宝庄严,宝池琼苑,调伏纯善根众生。第三句,入佛智慧多指实报庄严土而言,所以此土纯法身大士所居,要想入究竟佛慧,必然此土众生能入,所以经中这样说。第四句,起菩萨根,多指方便有余土而言。二乘灰身灭智,入无余涅槃,全都生在此土。菩萨在此土宣演大乘法,令回心向大,发萌菩萨根。第四句,适合造立宫室成就众生,适宜得空地教化众生,菩萨便造立宫室,划以空地,因没有佛土,在虚空中终不能成就。暗喻二乘沈空滞寂,不度众生,不能庄严佛土。
《华严经》中说:“如旷野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串讲四句大意,应知:“随所化”是指人天众生,“随所调伏”指二乘众生,“入佛智”是指发大心的众生,“起菩萨根”指修大行的众生;以上泛指菩萨所教化的一切众生。至于常寂光土,是以究竟证入所居,不是随机而取,所以经中不提。
为什么呢?菩萨是随应自己所教化的众生机宜而显现佛土;随顺自已所调伏众生的善恶因缘而显示佛土;随适一切众生应以什么样的国土因缘证入佛的智慧而显现佛土;随应众生,应该用什么国土因缘使其发起菩萨根而显现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什注说,这是如来“从物所宜”,因为法身无定,有什么净秽可言?“美恶斯外”,有什么净可取?取舍净土都是为了众生,随众生相应而取国土。如来“自无造国,又不在彼疆,然后能成就众生。”在此以比喻说明法义:比方说有人想在空地上造起一个宫殿,他可以随意无碍的去营造,如果想在虚空中,终是不能成功的。菩萨心如虚空,无所依住,他便以众生为“空地”建立佛国净土的“宫室,”如果离舍众生就象在空中造房,是不可能的。二乘人但修空观,不为众生,所以没有净土。最后文句合解比喻,得出结论。
复此,虚空的“空”,是二乘沉空滞寂的“空”,不能教化众生,和在空中不能建立宫室一样;而空地的“空”,正如菩萨的真空不空,真空而有妙有,所以能从空出假,教化众生,故能庄严净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建立净土,都是为了方便利益一切众生。就象有人,想在空地营造建立宫殿房舍,他可以随其心意,如在虚空中,终是建立不成的。菩萨就是这样,为成就众生的原因,立誓要建立佛国净土,立誓要建立佛国净土,不是在虚空中呀!
宝积当知!
这是佛醒众的一种方法。特别叫宝积大士要留心注意听,并应该知道以下内容,实则也是提醒法会大众。宝积你应当知道!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起信论说: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誓拔一切众生苦故。由此可见净土因由,必具以上三心。楞严经里面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本经菩萨品也说:“真心是道场”。依《涅槃经》,直心有两种解释;一、自行直,自己起行真直不虚伪;二、化他直,是菩萨教化众生利物不曲。所以,直心和不谄是因,净土和成佛是果。折衷疏中说,净土地平如掌,岂谄曲能够成就;七宝庄严,岂浅行之所致;乘宝莲花,普应群机,岂独善之所治,非此三心不成净土。“直心正念真如,不起余念,当下即是寂光净土,一切众生能具是心,则同居是土”。深心,是信佛的心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有这个因,果上就具足无量功德。菩提心也即是大乘心,大乘的乘,即是运载的意思。菩萨发此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方能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学修大乘佛法,首要的是发出离心和菩提心,有此菩提心的大乘因,就有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的果。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劝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上文阐明三心,这段经文中明菩萨的六度。六度是万行的根本,六度万行又是菩萨道修学的根本,所以放在正式酬唱的前面。六度即:布施度怪贪;持戒度毁禁;忍辱度慎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每六度前面是圣药,后面是众病;前面是此岸,后面是彼岸。一切能舍,舍是给也,便是布施,布施又有三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在三施中以“法施”为最。因为法施是给一切众生的良药,病者皆可服用。同时,这三施又相互融摄,比如财施本身就是法施的具体表现。无畏施,就是菩萨以无我的牺牲精神救度众生,本身就奉行了佛法。持戒,可以感生福德庄严,因其不乱众生。虽然戒有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等,但犹如一棵大树,其毛根虽多,主根唯几。五戒十善便是一切戒的始基,所以经文中说“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严持根本戒行方能满愿,方能感生佛国净土,共同善业是其生往佛国净土的资粮。柔和,是忍辱的…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四章 正宗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