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名,修忍辱柔和,一定得到相好庄严的善果。
相好的究竟位有三十二种:
一、足严安相。
二、千幅轮相。
三、指纤长相。
四、趺高好相。
五、足根满足相。
六、手足柔软相。
七、手足网缦相。
八、手过膝相。
九、鹿王肠相。
十、身端直相。
十一、马阴藏相。
十二、身纵广相。
十三、毛孔绀青相。
十四、身毛上靡相。
十五、身金色相。
十六、常光一丈相。
十七、皮肤细滑相。
十八、七处平满相。
十九、两腋满相。
二十、身如狮子相。
二十一、肩圆满相。
二十二、四十二齿相。
二十三、齿白齐密相。
二十四、四牙白净相。
二十五、颊如狮子相。
二十六、咽中津液相。
二十七、广长舌相。
二十八、梵音深远相。
二十九、眼色绀青相。
三十、睫如牛王相。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
三十二、顶上肉髻相。
劝修一切勤修圣道即是精进;摄心不乱,即是神定。正定是持戒的结果,同时因正定便能引发无上智慧。折衷疏说,即慧之定名正定,即空之慧为真慧,所以定慧有互相彰明的意思。关于此可以学思今人能海上师所著《戒定慧三学》和印顺法师《佛法概论》。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吉藏义疏说,小乘也有四心,但只能摄化欲界和色界众生,不是真正的无量。大乘四心,周被无际,是真正无量。四心即是慈悲喜舍。义记说,“爱怜名慈,恻隐名悲,庆悦名喜,亡怀称舍”,菩萨对众生或教化众生起这四种心,是广大平等,周遍无际的,不可以限量其功德,所以叫做四无量心。第二句,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行此四法,摄取众生,令其住理,故名为摄”,菩萨用所修的四摄法摄取众生“令其入道,目之为摄”。同时,众生因学修四摄法而得解脱,所以,未来成佛时还得这些出世解脱法所摄众生来生其国。爱语,是说随喜柔和的话,令人听闻得益。利行,是做种种与众生有利益的行门。同事,为使众生得度和众生共同从事作务,老子所谓“和其光,同其尘”,菩萨和众生相处不露其锋芒,从而达到化度目的。第三句,吉藏义疏说,方便,权巧方便慧,“积小德而获大功,处有不乖寂,居无不失化,无为而无不为,方便无碍”就叫方便。菩萨因因地修行方便善慧,所以果上自然感生方便无碍的众生来共生其国了。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三十七道品是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共计三十七。
三四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二五是,五根、五力。
单七是,七觉。
只八是,八正道。
道品,道,就是菩提,品为品类。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得净佛国土,所以如三十七道品所说修行的众生来生其国是必然的,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回向心者,回己善根,向于众生,用以独善其身则福少,兼以利济则利多。又“回己善根,向于实相”,叫做回向。如果小如一毫毛的善,“向于实相”,实相是理,善解实理,则福等虚空,是真正的回向。又,回向心有三种:
一、菩提回向,用自己所修自功德,求大菩提。
二、众生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三、实际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真如实际。
真如实际便是无念、无求,犹若虚空,不着一丝功利,是无上回向,其体空无,其用无方。疏赞说,“回向即愿,愿向菩提,具众德故”。因中有了这三种回向心,果上所得的国土,自然功德具足。
第三句,八难等,八难:
一、地狱。
二、饿鬼。
三、畜生。(以上又称三途)
四、盲聋喑哑。
五、世智辩聪。
六、佛前佛后。所谓,“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七、北俱卢洲。
八、无想天。生这八处的众生虽然苦乐有异,但都不易见闻佛法,所以叫做难。
这八种难可以用天人四轮摧破。
一、住善处,就可对治前三和后三的五难。
二、依善人,可对治佛前佛后难。
三、发正见心,就可对治世智辩聪难。
四、宿植善根,就可消除盲、聋、喑、哑难。
菩萨自行,也教化众生,在因地修除八难,在果地自然得没有八难的庄严。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净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第一句说,自己严持戒律,不讥毁他人过失,因这二种因缘菩萨所修国土连犯禁的名称也没有,更何况犯禁之事。肇注说,“犯禁恶名,出于讥彼,而不自守”。自己严持戒律注重委持很难,说他人过失则很容易,现实中很多是非人我皆出自于口,在三业中口业是最易造的,所以净佛国土,乃至所依住的环境,首要的是严持戒律净化自己,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是修成净土的重要内容。第二句,修行十善是佛国净土的资粮,十善最基本可以使众生福慧不失。十善是,一、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不贪、嗔、痴;合称身三口四意又三,共十类,不造十恶便是十善,反之便是十恶。十种都以思心为体,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审虑所作;二、决定思,决定将作;三、动发思,正起动作。身不杀生,便感得命不中夭。对生命来说死是最可怕的了,正在活着半中间死亡这更是意想不到的可怕。杀生,一般人以为不直接伤害生命就不是杀生,实则杀因、杀缘、自作、教他、见作随喜皆属杀生的内容。又有人用现代生物学讥难佛教徒说,植物乃至蛋白质也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若此也不能食用了。在此,除将植物和生物的内涵和外延搞混淆外,对佛教杀生的“生”亦应知其指的是有情识的生命。没有任何一种生命不愿活,包括杀生的人,这种以人为宇宙、地球为中心的思想学说以及行为,已给人类自己和地球带来了不可逃避的灾难,所以劝人不杀生其意义微妙而又博大。大富梵行是不偷盗不邪淫的果报,也就是说贫穷邪淫的远因是偷盗和邪淫。人间只所以秽恶充满和人本身不择手端的偷盗不加节制的邪淫有必然联系,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对人的剌激和以放荡为解放人性的学说,无不是在给人间社会雪上加霜。当然,佛教的业果学说,不是单一的直线联系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既有必然联系也有变异、交叉的关系。梵行,就是清净行。所言诚谛,是不妄语的果报。诚,诚实,谛,真实可信。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常说假话的人,即便是有一次说真话,人们也不以为“所言诚谛”。软语,是不恶口的果报。眷属不离,善和净讼,是不两舌的果报。不嫉、不恚、正见,是不贪、不嗔、不痴报。因中不造十恶,果上招得十善的果报
自己严守戒律注重行持,不讥毁他人的过失,就是菩萨的净土,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没有犯禁的恶名。十善道也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生命不会半途夭折,具足大富清净之行,所说的话真实可信,还经常用软语调顺大众,眷属和睦,善于调和净法,出言必然利益他人,心性不嫉妒,不嗔恨,具足正知正见的众生都来感生这个国土。
4、阐释心净则所教化土净: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肇注说,“心直则信固,信固然后能发迹造行”。前面几段经文从正面阐述修净土行的因果,从此段始辨明修行次第。第一句,随其心直,是说正信心,有正信心,就能发起各种向道之行。因为正信心是万行的根本,所以可以发动万行。经中说,“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又说:“诸佛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所以以直心正念真如,不以直心正念真如,纵然有修行有作为,全成有为法,不是菩萨行。第二句接上句文意以次渐进。深心,是广修万行的心,从思维甚深妙道生,从无量善根生。所以,万行没有正知正见就不能确立,妙理必须经过实践才能真正落实。故此,深心也是解行具足的心,理智和善行,是相辅相成的互生关系,精修万行,法性便深入了。依次第说,这是十地中初地欢喜地菩萨的境界。
宝积是这样的:随着菩萨发起质直心,他就能发起万行;随他发起万行,他就能生起深心。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
肇注说:“道情既深,则意无粗犷。”其意说,对道法的体会既然生起深心,那么他的意念便驯伏了。意念之所以调伏是因为对诸法实相生起深心。吉藏义疏对此句的解释说,观心既明,则弃恶从善,就叫调伏。就是说以观照的功夫发明了自性,修道人自然会斩断恶流,增长善法,如若不以寂照功夫识心达本,无论如何也是不能“降伏其心”的。因为只有达本之人才在平常日用和生死紧要关头作得主。正如折衷疏所说:“六识妄意,如狂象野马,凡夫不能调伏者,不得其本也。今既得深心,如金丹一粒,点铁成金,狂象野马,转为露地白牛矣。”第二句,肇注说,既然调伏了其心,听闻了道法便会如法修行。凡夫众生有缘者也会听闻佛法,但不能依说修行,是因为妄识分别障蔽慧性。智慧和欲念交攻之际,智慧力弱不能战胜欲念和妄情。现在既然调伏了思想,听闻了佛法便能如说去实践了,没有滞碍才会这样。
意调伏,是十地中第二地菩萨的行境,是修待戒行离过绝非的结果;如说行,是第三地菩萨的行境,是除却昏沉掉举而得到真正理智并如说修行而得名。
随着修行人对佛法生起深心,就会降伏自己的心,随着其心的降伏,就会如佛所说去修行…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四章 正宗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