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五章 方便品

  第五章 方便品

  

  一、方便本义

  方便,就是权宜。圣人为教化故“以沤和之智,通权达变”,妙适时宜,随方曲济,利益众生。如疏赞云:“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有三层意思:一、方是方法,便是便用,有权实二智的方法,便可以发生种种便用。二、方是方秘,便是便妙,如《法华经》所谓:“如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三、方便是门,门有能通之义,从能通的门,达到所通的义,法华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义记则说方便有四种:一者进趣方便,二者权巧方便,三者施为方便,四者集成方便。

  经文中维摩诘以善方便居毗耶离,其以方便现身有疾等,即是方便的运用和表现。在第一佛国品中因献盖、变盖因缘,发明净土因果,阐明此经大乘之正宗,但正宗虽明,“妙用未显,”所以,又假借示疾方便,令世尊遣众问疾,发起“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旨,引起“权实折摄”之用。

  虚大师认为,此品以“方便”标明有三义:一、“第一峰头,无相见处”,实际理地,不立一法,种种施为,无非方便,所以直至见阿閦佛皆是方便。净名以化他而修取佛国,故凡诸所遇,皆将以为资,……此皆“方便门中事”。二、维摩诘净法界身,唯以方便应化人世,广作种种“和光同尘”随类主导之事,故此标题方便。三、维摩诘功德聚身,唯以方便,示现老病,由此看来,此品实为净名种种方便所依,故标题。

  上从方便本义,方便的种类,本经此品方便的运用几个方面略论了以方便标题的所由和意趣,下面释论正文。

  二、赞叹长者十德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长者,具十种长人之德,故名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敬,十、下归。因维摩诘已经具足这十德,所以尊为长者。

  此经从此始和佛国品有十种差异

  一、处所不同,上品是在庵罗树园,现在在维摩丈室。

  二、化主不同,上品佛是化主,现在维摩诘是化主。

  三、所教内容不同,上品阐明净土因果,现在辨明法身因果;下品净佛国土,现在成就众生。

  四、徒众不同,上品标明道俗众,现在但有俗众。

  五、得益不同,上品通明大小浅深的利益,现在只辨明发心浅益。

  六、通别不同,上品只阐明释迦一时之化,现在通序净名,始终善巧。

  七、道俗不同,上品显明出家方便,现在明在俗善巧。

  八、宾主不同,上品阐明释迦暂止庵园为客,现在辨净名旧住毗耶为主。

  九、疾不疾不同,上品明不疾方便,现在明示病善巧。

  十、时节不同,上品明庵园初次会集,现在序方丈时事。

  又,“有长者”,标明维摩诘的位置,“名维摩诘”,显出其名。

  当时,大庄严城里有一位长者,叫净名。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

  什注说,如来已断尽各种烦恼,所以以“智”作为名号,菩萨虽然见到诸法实相证得无生,能忍受不退,但“大觉未成,智力犹弱,虽悟无生正能堪受而己,未暇闲任故名忍”。如来智力具足,于法自在,常有闲地,所以就没有“忍”的名位。

  又据说维摩大士的前身是古佛金粟如来,在因地果地久远劫来供养了无量诸佛,可以说是善根深植了,深植即是慧胜。福慧殊胜,是佛种姓,正叹他的姓贵。善本,是实相,实相是万善之本。有了这个本“得无生忍”的高位也成其必然。又以四无碍辩才“辩才说法,教化众生”,可见菩萨也非一般果位的菩萨了。

  菩萨已经曾在无量劫供养过无量诸佛,已是深植善本,证得无生法忍的高位,又具足四无碍辩才。

  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

  什注说,“因神通广其化功,亦以神力证具辩才”,如龙树和外道辩论,外道问:“天现在在作什么?”回答说:“天人现在和阿修罗打仗。”又问何以见得,菩萨便给以现证。当时,摧戈折刃,阿修罗身首从空中落下来,又看见阿修罗在虚空中和诸天列阵相对。外道看到这种事实,才佩服其辩才。神通有五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唯佛得漏尽通,共计六通。

  总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能持善不失,二、能持恶不生。肇注说,经中说有五百种总持,也说有无量总持。罗什说“智慧能持实相,亦名持”。

  无所畏,即四无所畏。获。是证得的意思。总结以上所释,游戏神通,是外现的妙用,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是内德圆满;内外具足,表里相称,是叹菩萨的大富。获得四无所畏,降伏尘劳魔怨,这是出世大雄的精神,赞菩萨的威猛成就菩萨游戏三昧变化神通,及所有持善断恶的方法,证得四种无所畏惧,降伏各种尘劳魔怨。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肇注说,诸法甚深义理,有无量法门,菩萨都能深入。经云:智度以为母,方便以为父。智度譬如菩萨的老母,方便犹如菩萨的父亲,没有到“实智彼岸”的智度和“运用无方,达方便”的方便,菩萨是不能深入诸法门的堂奥的。善于智度就能证得实智,入真实达空性有自受用;通达方便,就能得到权智,入俗和尘广度众生;这是叹菩萨的智深。既具深智,必有大愿,因行如足,愿似用,故菩萨修行必先发大愿,今既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当然也就成就;同时,也必能“普照群机,明二智功能,是为智深”。菩萨能深入甚深法门,善于运用智慧度众生,又通达各种方便,所以所发大愿都能圆满成就。明了众生的起心动念,同时,又能分别各种根性的利钝。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维。

  吉藏义疏说,没有凡夫和二乘有所证得的念头挟杂其中,所以称为“纯”。“不二正观,任运现前,”所以叫做“熟”。因其心已深达实相,并能任运自如不舍众生,登七地位,才能决定对大乘行法不再退堕。肇注说,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所以所作无失。所作有三:一、上求佛果,二、中修万善,三、下化众生。折衷疏说此五句是赞叹菩萨的行净,为何这样说呢?回答说,“求无求佛道,修无修之万善,度无度之众生。全性成修,全修即性,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行之净者孰过于是”。所以叫行净。

  菩萨对佛道久已心源纯清淑善,不退大乘行解,所有的作为,都以智慧为先导。

  住佛威仪,心如大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肇注说,举动进止,不失圣仪。什注则说,是说菩萨能变身作佛,举动和佛一样,所以说住佛威仪,佛在讲经说法时常以大海为喻,因海具三德:一、深广无边,二、清净不受杂秽,三、藏积无量珍宝。菩萨也和大海一样具备这三种德。心净不受毁戒之尸,出慧明之宝,受大法雨而不溢,魔邪风日不能亏损,其智渊深莫能测,所以说心如大海。如大海故,十方诸佛赞叹不绝,人天恭敬。此段赞叹菩萨邪无不备。

  菩萨具备佛陀各种威仪,心如大海藏具万德,十方诸佛仰可赞叹,天人所敬。

  三、赞叹善巧方便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辱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菩萨为了救度有缘凡圣,以善巧方便居住在大庄严城。并用菩萨的六度法门摄受众人,使其回心向道。世间常人大都以权力去压服别人,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这不过是被势力威摄所服而已,不是从内心深处诚服,而长者维摩诘住在大庄严城中用六度的德行去感服人,他们咸沾利乐。

  一、长者大富资财丰厚,就以资财布施给贫民,所以能摄服一切贫民。

  二、对于毁犯禁戒的人,就以以身作则的清净梵行去感服他,使其生大惭愧不再犯禁。

  三、对于恚怒嗔骂之人,他用柔和、忍辱的手段“以柔克刚”来摄伏。

  四、对于懈怠放逸的众生,他以勇猛精进的精神,振奋他们的颓废消极和荒唐生活。

  五、如果是昏迷愚昧的人,行为举止散乱,他就以湛然定水摄其乱意。

  六、对于无智粗俗大汉就用明利的智慧启发他们。

  为了度化众生的原因,菩萨以善巧方便居住大庄严城。他资财丰足,用以布施摄受众多贫民;奉行戒律清净,摄受各种毁犯禁戒的人;用忍辱的法门,摄受恚恨怒骂之人;用勇猛精进,督促心行懈怠的人;专心禅定修习,摄受各种纷纷之想;用实相决定智慧,摄受各种无智浅慧之辈。

  四、赞叹居尘不染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果;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饭食,而以禅悦为味;

  白衣,即在家居士之总称;沙门,意息心,息一切有所得心,“达本源清净“,故经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达本源即见性,本来面目、本真、本地的意思。依无我疏说,因为要深入民间方能摄化众生,就不能不方便示现世相。维摩诘长者现在虽然是个入世的白衣居士,而能够修持出世沙门的严格律行,真可谓,在家出家了。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流转生死的原因就是耽著三界。故出家真实是指出三界缠缚的家,长者居然能做到处俗而不被俗所系缚,这正如莲花般出污泥而不染。正因为心身不滞著三界,所以示现有妻子儿女,而衣食住行无时不在修待清净梵行,是“处染常净”的范例。

  眷属,就是家中的兄弟姊妹,亲族戚友等。吉藏义疏说,“外护伏物,故有眷属,在家若野,故常乐远离。”正常俗人的生活必然是有兄弟姊妹、亲戚朋友的,为顺随世俗人情,所以长者现有眷属,心中清净无为,欢悦佛法,故“心游物外”,常常念住于出离心。专心致力一种事业尚且需要全心身投入,远离俗界更何况学佛是用自我的生命体验无上的佛法呢。

  长者家财丰足,自然服饰庄美,但更庄严的是因内心的庄严外现的音容举…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五章 方便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