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五章 方便品

  第五章 方便品

  

  一、方便本義

  方便,就是權宜。聖人爲教化故“以漚和之智,通權達變”,妙適時宜,隨方曲濟,利益衆生。如疏贊雲:“利樂儀軌曰方,應時而濟曰便。”有叁層意思:一、方是方法,便是便用,有權實二智的方法,便可以發生種種便用。二、方是方秘,便是便妙,如《法華經》所謂:“如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叁、方便是門,門有能通之義,從能通的門,達到所通的義,法華所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義記則說方便有四種:一者進趣方便,二者權巧方便,叁者施爲方便,四者集成方便。

  經文中維摩诘以善方便居毗耶離,其以方便現身有疾等,即是方便的運用和表現。在第一佛國品中因獻蓋、變蓋因緣,發明淨土因果,闡明此經大乘之正宗,但正宗雖明,“妙用未顯,”所以,又假借示疾方便,令世尊遣衆問疾,發起“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之旨,引起“權實折攝”之用。

  虛大師認爲,此品以“方便”標明有叁義:一、“第一峰頭,無相見處”,實際理地,不立一法,種種施爲,無非方便,所以直至見阿閦佛皆是方便。淨名以化他而修取佛國,故凡諸所遇,皆將以爲資,……此皆“方便門中事”。二、維摩诘淨法界身,唯以方便應化人世,廣作種種“和光同塵”隨類主導之事,故此標題方便。叁、維摩诘功德聚身,唯以方便,示現老病,由此看來,此品實爲淨名種種方便所依,故標題。

  上從方便本義,方便的種類,本經此品方便的運用幾個方面略論了以方便標題的所由和意趣,下面釋論正文。

  二、贊歎長者十德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诘。

  長者,具十種長人之德,故名長者。一、姓貴,二、位高,叁、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敬,十、下歸。因維摩诘已經具足這十德,所以尊爲長者。

  此經從此始和佛國品有十種差異

  一、處所不同,上品是在庵羅樹園,現在在維摩丈室。

  二、化主不同,上品佛是化主,現在維摩诘是化主。

  叁、所教內容不同,上品闡明淨土因果,現在辨明法身因果;下品淨佛國土,現在成就衆生。

  四、徒衆不同,上品標明道俗衆,現在但有俗衆。

  五、得益不同,上品通明大小淺深的利益,現在只辨明發心淺益。

  六、通別不同,上品只闡明釋迦一時之化,現在通序淨名,始終善巧。

  七、道俗不同,上品顯明出家方便,現在明在俗善巧。

  八、賓主不同,上品闡明釋迦暫止庵園爲客,現在辨淨名舊住毗耶爲主。

  九、疾不疾不同,上品明不疾方便,現在明示病善巧。

  十、時節不同,上品明庵園初次會集,現在序方丈時事。

  又,“有長者”,標明維摩诘的位置,“名維摩诘”,顯出其名。

  當時,大莊嚴城裏有一位長者,叫淨名。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

  什注說,如來已斷盡各種煩惱,所以以“智”作爲名號,菩薩雖然見到諸法實相證得無生,能忍受不退,但“大覺未成,智力猶弱,雖悟無生正能堪受而己,未暇閑任故名忍”。如來智力具足,于法自在,常有閑地,所以就沒有“忍”的名位。

  又據說維摩大士的前身是古佛金粟如來,在因地果地久遠劫來供養了無量諸佛,可以說是善根深植了,深植即是慧勝。福慧殊勝,是佛種姓,正歎他的姓貴。善本,是實相,實相是萬善之本。有了這個本“得無生忍”的高位也成其必然。又以四無礙辯才“辯才說法,教化衆生”,可見菩薩也非一般果位的菩薩了。

  菩薩已經曾在無量劫供養過無量諸佛,已是深植善本,證得無生法忍的高位,又具足四無礙辯才。

  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

  什注說,“因神通廣其化功,亦以神力證具辯才”,如龍樹和外道辯論,外道問:“天現在在作什麼?”回答說:“天人現在和阿修羅打仗。”又問何以見得,菩薩便給以現證。當時,摧戈折刃,阿修羅身首從空中落下來,又看見阿修羅在虛空中和諸天列陣相對。外道看到這種事實,才佩服其辯才。神通有五種:一、天眼通,二、天耳通,叁、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唯佛得漏盡通,共計六通。

  總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能持善不失,二、能持惡不生。肇注說,經中說有五百種總持,也說有無量總持。羅什說“智慧能持實相,亦名持”。

  無所畏,即四無所畏。獲。是證得的意思。總結以上所釋,遊戲神通,是外現的妙用,持善不失,持惡不生是內德圓滿;內外具足,表裏相稱,是歎菩薩的大富。獲得四無所畏,降伏塵勞魔怨,這是出世大雄的精神,贊菩薩的威猛成就菩薩遊戲叁昧變化神通,及所有持善斷惡的方法,證得四種無所畏懼,降伏各種塵勞魔怨。

  入深法門,善于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衆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肇注說,諸法甚深義理,有無量法門,菩薩都能深入。經雲:智度以爲母,方便以爲父。智度譬如菩薩的老母,方便猶如菩薩的父親,沒有到“實智彼岸”的智度和“運用無方,達方便”的方便,菩薩是不能深入諸法門的堂奧的。善于智度就能證得實智,入真實達空性有自受用;通達方便,就能得到權智,入俗和塵廣度衆生;這是歎菩薩的智深。既具深智,必有大願,因行如足,願似用,故菩薩修行必先發大願,今既善于智度,通達方便,大願當然也就成就;同時,也必能“普照群機,明二智功能,是爲智深”。菩薩能深入甚深法門,善于運用智慧度衆生,又通達各種方便,所以所發大願都能圓滿成就。明了衆生的起心動念,同時,又能分別各種根性的利鈍。

  久于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維。

  吉藏義疏說,沒有凡夫和二乘有所證得的念頭挾雜其中,所以稱爲“純”。“不二正觀,任運現前,”所以叫做“熟”。因其心已深達實相,並能任運自如不舍衆生,登七地位,才能決定對大乘行法不再退墮。肇注說,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所以所作無失。所作有叁:一、上求佛果,二、中修萬善,叁、下化衆生。折衷疏說此五句是贊歎菩薩的行淨,爲何這樣說呢?回答說,“求無求佛道,修無修之萬善,度無度之衆生。全性成修,全修即性,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行之淨者孰過于是”。所以叫行淨。

  菩薩對佛道久已心源純清淑善,不退大乘行解,所有的作爲,都以智慧爲先導。

  住佛威儀,心如大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肇注說,舉動進止,不失聖儀。什注則說,是說菩薩能變身作佛,舉動和佛一樣,所以說住佛威儀,佛在講經說法時常以大海爲喻,因海具叁德:一、深廣無邊,二、清淨不受雜穢,叁、藏積無量珍寶。菩薩也和大海一樣具備這叁種德。心淨不受毀戒之屍,出慧明之寶,受大法雨而不溢,魔邪風日不能虧損,其智淵深莫能測,所以說心如大海。如大海故,十方諸佛贊歎不絕,人天恭敬。此段贊歎菩薩邪無不備。

  菩薩具備佛陀各種威儀,心如大海藏具萬德,十方諸佛仰可贊歎,天人所敬。

  叁、贊歎善巧方便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辱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菩薩爲了救度有緣凡聖,以善巧方便居住在大莊嚴城。並用菩薩的六度法門攝受衆人,使其回心向道。世間常人大都以權力去壓服別人,使人敢怒而不敢言,這不過是被勢力威攝所服而已,不是從內心深處誠服,而長者維摩诘住在大莊嚴城中用六度的德行去感服人,他們鹹沾利樂。

  一、長者大富資財豐厚,就以資財布施給貧民,所以能攝服一切貧民。

  二、對于毀犯禁戒的人,就以以身作則的清淨梵行去感服他,使其生大慚愧不再犯禁。

  叁、對于恚怒嗔罵之人,他用柔和、忍辱的手段“以柔克剛”來攝伏。

  四、對于懈怠放逸的衆生,他以勇猛精進的精神,振奮他們的頹廢消極和荒唐生活。

  五、如果是昏迷愚昧的人,行爲舉止散亂,他就以湛然定水攝其亂意。

  六、對于無智粗俗大漢就用明利的智慧啓發他們。

  爲了度化衆生的原因,菩薩以善巧方便居住大莊嚴城。他資財豐足,用以布施攝受衆多貧民;奉行戒律清淨,攝受各種毀犯禁戒的人;用忍辱的法門,攝受恚恨怒罵之人;用勇猛精進,督促心行懈怠的人;專心禅定修習,攝受各種紛紛之想;用實相決定智慧,攝受各種無智淺慧之輩。

  四、贊歎居塵不染

  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果;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飯食,而以禅悅爲味;

  白衣,即在家居士之總稱;沙門,意息心,息一切有所得心,“達本源清淨“,故經雲:“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達本源即見性,本來面目、本真、本地的意思。依無我疏說,因爲要深入民間方能攝化衆生,就不能不方便示現世相。維摩诘長者現在雖然是個入世的白衣居士,而能夠修持出世沙門的嚴格律行,真可謂,在家出家了。

  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衆生流轉生死的原因就是耽著叁界。故出家真實是指出叁界纏縛的家,長者居然能做到處俗而不被俗所系縛,這正如蓮花般出汙泥而不染。正因爲心身不滯著叁界,所以示現有妻子兒女,而衣食住行無時不在修待清淨梵行,是“處染常淨”的範例。

  眷屬,就是家中的兄弟姊妹,親族戚友等。吉藏義疏說,“外護伏物,故有眷屬,在家若野,故常樂遠離。”正常俗人的生活必然是有兄弟姊妹、親戚朋友的,爲順隨世俗人情,所以長者現有眷屬,心中清淨無爲,歡悅佛法,故“心遊物外”,常常念住于出離心。專心致力一種事業尚且需要全心身投入,遠離俗界更何況學佛是用自我的生命體驗無上的佛法呢。

  長者家財豐足,自然服飾莊美,但更莊嚴的是因內心的莊嚴外現的音容舉…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五章 方便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