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複更斷;滅我已證,不複更證;道我已修,不複更修。第二句,肇注說,“*輪常淨”,猶如虛空,雖然古今不同,時移俗易,“聖聖相傳其道不改”。睿公從實相上說,*輪無漏無相,體無增損,有佛則轉,無佛則廢,用舍在人,而性相不異。實相*輪,就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無長短方圓的真如實體,其輪當然本來清淨了,此“清淨”也是強名安立。第叁句,什注說,是證明佛初轉*輪。折衷疏將天人分說,天是諸天,人是五比丘。世尊轉四谛*輪時,另外有八萬諸天悟無生忍,這是因爲諸天根機大利,欣聽大乘法。第四句,吉藏義疏說:“覺道即成,佛寶也;*輪既轉,法寶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寶也。”從此佛法僧叁寶就出現在世間了。
概括以上所釋,第一二句贊歎法寶,第叁句贊僧寶,和上面一頌和起來,是總贊叁寶住世間。除以上對叁輪法轉的解釋外,也有把“般若、解脫、法身”叁德叫做叁轉*輪的。輪有“摧輾”和“運截”兩個意思,出世間的*輪能夠摧輾種種煩惱,運載衆生到涅槃的彼岸。佛所說法從清淨性海流出,其本懷只在轉一乘清淨*輪,法華所謂“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叁寶,有住持叁寶和別相叁寶的不同,這裏的叁寶是說“住持叁寶”出現世間。
叁轉*輪在大千世界,*輪本來湛然清淨,諸天、五比丘爲此做證,佛法僧叁寶從此出現在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
肇注說,“佛用四谛妙法,濟叁乘叁衆,”沒有已經領納還墜生死道的,所以說“一受不退”,“永升無爲,故常寂然矣。”又釋未句說,“*輪淵廣難測,法海流潤無涯,故德無邊矣”。
這是贊說法利益。無上妙法是清淨不染汙的,佛陀以妙法惠施衆生,衆生不受則己,如果能信受奉行,是決不會流轉生死。古德說,“縱使生椒欠竅耄患拔鞣揭蝗僟矗幣彩欽飧龅覽怼7鹜右苑ㄒ├嬷谏印與藥,所以稱大醫王。佛理如大海,難測難思,所以佛的妙德也無涯無際,這是我們又憊艽禮拜的
用這個微妙法利益衆生,領納了這清清無爲法就不會退墮叁途,佛啊!是濟度衆生生老病死的大醫王,我們應當皈敬這法德無涯的智慧海。
毀譽不動如須彌,于善不善等以慈,以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吉藏義疏說,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的風,不能動佛心性,就象四風吹刮須彌山不能使它動搖一樣。“佛叁毒已斷,故八風不搖”。第二句,肇注說,“截手不戚,捧足不欣,善惡自彼,慈覆不二”,截手是難耐之惡,捧足是易喜之善,佛皆從無緣大慈出發“等以慈”待之。折衷疏概論說,“至人空洞無相,毀譽自屬于人”,“以慈心等觀,無分善惡,不問怨親,”心行平等猶如虛空,無憎愛,無分別,法雨普被,這樣行施,實是人中如寶尊貴的惟有佛陀能名實相符。
佛在八風境前如須彌山安住大海絲紋不動,對于善和惡皆以慈心對待,他的心平等如虛空沒有形象,哪個人得以親聆佛法而不生起恭敬承侍的心呢?
今奉世尊此微蓋,于中現我叁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達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衆睹希有皆歎佛,我今稽首叁界尊!
在此重頌佛合蓋現土,在寶蓋中變現叁千大千世界的事,贊其神力凡夫二乘難以思議。什注此句說,“自欣所獻小而睹大變”,寶積自欣以獻小小寶蓋,而親眼目睹了佛“合蓋現土”的大神變,所以,作此偈頌。十力衰現,是因爲二乘人但知有一佛,不知有十方諸佛,但知有娑婆一土,不知有刹海莊嚴不思議境,如來慈憫,以獻蓋因緣,合蓋現土,于事事無礙法界略顯一斑,拓展二乘心量,使其“恥小慕大,發大乘心”。“叁界尊”,是恭敬佛的意思。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中,佛得大解脫,得大自在,取得無上正等正覺,是叁界至尊,所以這樣稱謂。
寶積我現在敬奉世尊這微不足到的寶蓋,而世尊卻在其中顯示給我叁千大千世界,其中有諸天、龍神居住的宮殿,還有乾達婆及夜叉們,又全都看到世間所有東西,具十力的佛啊,慈憐凡夫二乘給我們化現無量佛土。衆人們觀看了這希有之事都皈敬贊歎佛,我今天至心皈敬叁界至尊!
大聖法王衆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這句是歎佛身密不可思議。如折衷疏說,“佛以圓回之身,十方普應,衆生心淨,無不能見”,這“心淨”是去縛去粘之心明明曆曆,無挂無礙的真如心,與“心靜”不同。肇注以月水相比喻說:“法身圓應,猶一月升天,影現百水。”又如常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的說法一樣。《智度論》說,身密有二:一、止觀一身,遠近之衆,各見于佛,對面在前。二、如來隨現一身,能令萬類各見已佛,如天見佛爲天,人則睹佛爲人。不共法,佛有十八不共凡夫二乘的無上法,簡稱十八不共法:一、六種不共行,二、六種不共證,叁、叁不共智,四、叁不共業。六不共行分別是:身行無失,語無喧雜,念無忘失,意無不定,無種種想,無不觀舍;六不共證是:欲無退失,精進無退失,念無退失,定無退失,慧無退失,解脫無退失。叁不共業是:四威儀教化,說法語業,慈悲意業。叁不共智是:了知過去,了知未來,了知現在。佛陀不可思議威神之力,所行證的大乘不共法,是不與凡夫二乘法相共的。
大聖法王啊您是大衆所皈敬的,我們用清淨心觀念您,您便應現在我們心裏,各人都看見您在他眼前,這是您的身密不可思議,是凡夫二乘所不相共的。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共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叁偈歎佛口密不可思議。吉藏義疏論解第一偈說,“隨吐一音,萬類異解”,太虛大師說,是贊“口輪不思議”。佛以一音說法,“人聞同人,天聞同天”,這是佛陀修得辭辯無礙的緣故。第二偈約所說的法,“各各隨所解”,的不同,如有聞五戒十善法,有聞四谛法,乃至有聞六度萬行法的。佛所說法是一,但衆生根機不同,因緣各異,智慧差別,在法海各舀一勺或多勺是自然的。又,佛說法是圓融的,所以,從不同時空角度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各獲其利也是客觀的了。吉藏義疏所謂,“止說一法,隨義普行,而好施者聞施,好戒者聞戒,各蒙利益”,高度概說了此偈大意。第叁偈約法中所诠的意義和所證不同。“說事是同,欣憂兼發,”如說一苦法,生四種心:有人聽說,生怖畏心。有人聽說認識到苦確實是苦,便對法生歡喜。有人聽說厭患生死。有人聽說生起斷疑網心。也有法師解釋說,聞“苦空”、“無我”,等就恐驚怖畏,聞涅槃妙果就歡喜,聞不淨就厭離叁界和色身,聞一切法相明了就斷疑生信,所謂,“一雨普潤,禀受不同,叁獸渡河,證有深淺”。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一音”的诠解曆來有不同觀點和看法,有叁:一、一音,是一法身,因爲法身不二,所以說“一”、“一法身出音,各爲一音”。二、一音,是一時,“一時之中,並出衆音,各不相知,故雲一音”。叁、一音,是五音中其中之一音,“隨吐一音,而萬類各解”。如果從上下文意來看,既不談玄說妙的牽強附會,又不分解字詞,恐怕體會成“法音”較之其它要貼切些。
佛陀用圓融法音宣演妙法,衆生們隨其種類不同各得體會,都說佛陀是在爲自己說法,實則這是佛的神力和不共法的原因;佛陀用圓融法音宣演妙法,衆生們隨其種類不同各得體會,全都能夠領納受持各獲利益,這更是佛的神力和不共法的妙用;佛陀用圓融法音宣演妙法,衆生們聽聞以後,有的恐怖畏懼,有的歡喜贊歎,有的生起厭離心,有的斷除疑網,這一切都是佛的神力和不共法的妙用呀!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稽首能斷衆結縛!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這是稱歎佛的意密不可思議。前四句歎萬行功德,後四句歎離障解脫。結縛是生死的原因,流轉世間生死道是生死的結果。“離生死因果之此岸,到涅槃解脫之彼岸,”即是到彼岸的義理。這八句二偈總歎佛陀“智所成行”。吉藏義疏說,能使衆生出離叁界是小導師,使衆生“絕出叁界內外,至于佛道,”是大導師。
佛陀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斷了所有粗細煩惱,已到涅槃彼岸,永離生死之道,他不但能自度,而且還能度諸世間的有情,故稱爲四生慈父,叁界導師。不但寶積要稽首致敬,所有佛子及其有情都應向佛陀稽首皈敬。
敬禮佛陀,您具足大力、大精進萬行功德!敬禮佛陀,您已經證得四無所畏!敬禮佛陀,您安住十八不共法中!敬禮佛陀,您是一切衆生的大導師!敬禮佛陀,您已經遠離所有煩惱!敬禮佛陀,您已經到達涅槃彼岸!敬禮佛陀,您能夠化度所有世間衆生!敬禮佛陀,您已經永遠脫離生死流轉!
悉知衆生來去相,善于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于空寂行,達諸法相無挂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這六句總歎佛智不可思議。衆生往來于生死六趣,心念馳聘于是非之中,這些佛以其方便智都是了然分明的,上文曾說“善解法相,知衆生根”,爲利益衆生“不舍一法,不著一法”,如吉藏義疏所說,我染著諸法,所以諸法纏縛我,我心無染著,那麼萬種纏縛當下便解。
折衷疏說,因爲如來不著世間,善入空寂行,是由于空智離縛,……法法皆空,無挂無礙,如太虛空,一無所依,“從空出假,會假歸空,空假不二”,便是中道智。衆生不達諸法實相,所以有挂礙,佛能“解衆障蔽,似光輝之臨幽谷,達諸法相,如長風之遊太虛”,所以能達到無挂礙的境地。佛陀的法身如太虛空一般,普編一切,無所依住,《華嚴經》中“法身編滿於虛空,一切衆生及國土,叁世悉在無有余,亦無形相而可得”,正顯法身“空無所依”,體含衆妙,是我們應該恭敬皈依的。
佛陀,熟知衆生往來六趣的行迹,善于在諸法中得大解脫,象蓮華一樣出世間而不染“汙泥”,常在定中大做佛事,因深知諸法實相,所以我們要象佛陀那樣無所依住。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叁章 佛國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