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後弘期佛教▪P3

  ..續本文上一頁當時前後藏的大德們,沒有一人不從他參學。他的學說,不定屬于那一派。

  (4)響巴迦派

  “響”是地名。創始人是瓊波瑜伽師,曾七度赴印度學法,親近過大善知識一百五十人,尤以大金剛座、彌勒巴、鞠多瑜伽、羅睺羅鞠多、尼古空行母、樂成就空行母等六人爲主。歸藏後于響地建寺一O八所,弘法叁十年,攝受弟子八萬余人,神通變化不可思議,寂時壽一百五十歲。其教授皆從印度學來,故別成一派。

  (5)霞爐派(又名布敦派)

  創始人布敦寶成(一二九O~一叁六四),原是中興律學的嫡派,後又遍學迦當、迦舉、薩喜所傳的因明、對法、中觀、及各部密法,成爲一代教主。叁十一歲時住持霞爐寺,興建七十余種大曼荼羅儀軌,廣弘四部密法教授,並校訂西藏所翻譯的藏經,編有大藏目錄,著述叁十余函流傳于世。晚年建霞爐山谷茅蓬,住修行者一百六十人,霞爐寺常住僧叁千八百,講說修行極一時之盛。弟子有法祥、寶勝等,名霞爐派。

  以上諸派中的希結、覺宇,時代稍久,其教授及修法,已融入其他各派中,無獨立的系統可尋。廓劄與霞爐二派教授,後被攝入薩嘉、迦舉、格登等派中,而宗喀巴大師即盡承兩派遺軌,故此二派也沒有獨立地流傳下來。

  (6)甯瑪派

  此派即傳前弘期中蓮花生、無垢及、遍照護等所傳的密法教授,雖經過滅法期間,由于娘智童、梭薄吉祥智、努佛智、功德海等維護,繼續傳承未斷。功德海是後弘期的人物,法傳仰慧勝,勝傳仰智生,生傳素薄伽釋迦生,再傳素穹慧稱,素穹之子卓樸巴釋迦獅子,廣弘甯瑪派各種教授于全藏。元朝末年有隴勤饒绛巴,廣學顯密一切教法,後傳甯瑪派甯提教授,並造“勝乘藏”等七大藏論,廣弘甯瑪派。明末清初,有吉祥力勝,在前藏建金剛崖寺;又有得達陵巴不變金剛,建邬僅民卓陵,五世DL亦曾在尊勝利樂善說洲興建甯瑪派修法。是爲甯瑪派極盛時代。這一派寺廟後雖經准噶爾王一度摧毀,但不久即修複,代有大德住持,至今未衰。西康的迦陀寺、佐勤寺等處,亦代有大德住持,故甯瑪派教授,亦遍弘于全藏。

  (五)黃教的興起和弘布

  西藏因薩嘉、迦舉兩派互爭權勢,真學實行的人日漸減少,至元末明初,顯密教法都很衰微。除少數大德外,幾乎不知戒律爲何事。雖尚有研究教理的人,僅能啓發知識,而無實義可修。對于因明,誤爲一種辯論術,全不解其中有證解脫與成佛的道果。對于密法,惟知亂受灌頂,偏修一部分教授,至如何親近師長,如何守護律儀及叁昧耶等,全不講求。此時具有卓絕孤詣的見解以整理佛教以弘揚光大佛教爲己任的,就是宗喀巴大師。

  宗喀巴大師(一叁五七~一四一九)丁酉年生于青海宗喀地區(即現在塔爾寺),十六歲進藏,先在極樂寺依吉祥獅子學習《現觀莊嚴論》,次到後藏從寶勝、未底班禅大師等受學深法。後至覺曩寺從尊勝大師學六加行法(時輪法),從那塘的慶喜祥大師複習《現觀莊嚴論》,更從惹達瓦童慧大師學習《中觀》、《現觀莊嚴》等。後回前藏,從覺摩隴寺的慧明律師學戒律,從措勤寺住持戒寶律師受比丘戒,從布敦大師高足法勝(或譯法祥)大師受學《時輪金剛大疏》,從童福大師學布敦所傳一切密法。遇喇嘛中觀師,請問中觀正見,曾閉關專修,獲得中觀甚深空見。複從住持迦當派教授的法依賢及虛空幢二位大師,受學阿底峽尊者傳來的菩提道次第教授。

  宗喀巴大師如是學如是行,終于得大成就,于是乃作化他事。一、爲對治當時戒行廢弛的流弊,首先提倡戒律,自與徒衆著割截衣,擎缽持杖,少欲知足,清淨自活。二、鑒于大乘的願行根本在于發菩提心和持菩薩戒,故廣弘修菩提心教授,並著《菩薩戒品釋》,率領徒衆切實履行菩薩學處。叁、因修行密法必須如法依止善知識,嚴守叁昧耶戒,方有成就,故廣釋《事師五十頌》及《密宗戒》,並爲學密法的徒從講授修學。四、爲抉擇始從凡夫直至聖果的修行次第,著《菩提道次第廣論》與《密宗道次第廣論》,對治當時好高預骛遠躐等偏缺之弊。如是以戒爲基礎而弘揚聖教,受到群衆的歡迎,從學者很多。大師五十叁歲,于拉薩大昭寺興建廣大供養法會,這法會流傳至今。是年建嘎登寺。大師六十叁歲(一四一九)示寂于嘎登寺。大弟子嘉曹盛寶、繼位十叁年,次由克主傑善禅繼位八年,大師之法席代有大德繼承,從未中斷。

  大師的上首弟子妙音法王,依大師命于一四一五年建哲蚌寺,次年落成;大慈法王于一四一八年建色拉寺,亦于其次年落成;與大師所手創之嘎登寺通稱拉薩叁大寺;是爲大師在世時所創建之黃教根本道場。大師寂後,根敦主巴于一四四七年,建後藏劄什倫布寺,廣弘大師教法;哦日的慧賢,在芒宇建達摩寺,慧賢之侄又建敕色寺;大師的的教法,遂弘布于西藏之極西區域。又有昌都的慧貢,在昌都建慈氏洲寺,更有許多大德分別在西康南北各處建寺,盛弘大師之法。

  在安東(即今基肅、青海一帶)方面,初有義成寶(即宗喀巴的師長)于妙翅鳥達崖建寺。後在宗喀巴大師降生處建塔爾寺。第四世DL,又派人建滾隴寺,講弘教法。妙音笑金剛于甘肅夏河建拉蔔楞寺,廣弘顯密教法,闡揚大師宗風,遠及蒙古皆受大師教法的化導。

  由于宗喀巴大師常住嘎登寺弘法,故此派名嘎登派或名格魯派;又因大師躬弘戒律,著黃色衣帽,一般人遂稱之爲黃帽派,或簡稱黃教。

  叁、本期所弘的教法

  (一)教的方面

  朗達瑪滅法時,一部分佛典被焚,一部分由藏饒薩等攜到西康,也有一部分被在家信徒保存著未毀。後弘期佛教即在此余存佛典的基礎上,經諸大譯師補充而更豐富充實,成爲現在的圓滿大藏,完好地被保存下來。其中顯教經典,大體上多是前弘期所譯。如初*輪攝的小乘經目中,除實賢等所譯的數種外,皆系前弘期所譯;第二*輪的般若、寶積等部,盡系前弘期所譯;大乘經集中除寶賢譯的《小涅槃經》、《問無我經》,與善慧譯的《觀音問七法經》、《菩薩別解脫四法經》及日幢譯的數種小品經外,余盡是前弘期所譯。故後弘期在顯教經典翻譯事業上沒有多大發展。

  論藏中關于瑜伽方面,無大變化;唯慈氏五論之學,尤其《現觀莊嚴論》,經俄大譯師極力弘揚,至今尤盛。龍猛教學方面,前弘期譯出的有《中觀論》、《無畏疏》、《佛護釋》、清辨《般若燈》及大疏、《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回诤論》及注,月稱的《六十正理論釋》,靜命的《中觀莊嚴論》、蓮花戒的《中觀明論》,智藏的《二谛論》等;其余中觀諸論及月稱的大部著作,皆譯自後弘期。因明學在前弘期譯出的有法稱的《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繼論》,並此數論的注釋,若陳那的《集量論》,法稱的《釋量論》、《決定量論》及其注釋,則都是後弘期所翻譯弘傳的。大小乘對法及律學方面,多承前弘期所傳,發展也甚少。至于密宗經論,則後弘期所傳譯弘揚者,遠非前弘期所可比擬。尤其是無上瑜伽部密法,前弘期禁止翻譯的,後弘期盡理譯傳,份量上幾乎占大藏經的一半。

  (二)證的方面

  宗喀巴大師出世以前,戒律在藏地曾經一度廢弛,經大師的倡導,挽回了頹流。由于各派密典的譯傳,有關于修證法門的定學,也甚爲豐富多采。在慧學方面,新舊各宗派見解不同,教理有淺深差別,顯教有大小、性相之分,密部也有迦舉、薩嘉等之別。黃教宗喀巴力唱應成派般若中觀見與秘密金剛乘融合之說,樹大法幢,懸慧日于中天,斯爲極盛。至于其他各派,其所弘之宗義亦不出于彌勒瑜伽與龍樹中觀之慧學法門。

  參考資料:

  《布敦佛教史》(拉薩版)

  土宮《各宗派源流》(德格版)

  童祥《青史》(拉薩版)

  倫主《佛教史》(德格版)

  福幢《藏王紀》(德格版)

  西藏《曆書引言》(拉薩版)

  藏文《經藏目錄》(拉薩版)

  藏文《論藏目錄》(德格版)

  《西藏王臣史》(五世DL著,拉薩版)

  (原載《現代佛學》一九五七年第六、七期)

  

  

《西藏後弘期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西藏前弘期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