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們也是外來民族,或許是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二)達羅維荼人(Dravidian):五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創建文明的,可能就是此族,皮色暗黑,身體矮小,發多而卷,面較長,鼻闊平,眸黑。一般人猜想其來自土耳其斯坦,錫爾達拉河(SyrDarya)上遊,侵入印度後即把先到的委得人,趕到南方去,而占據了印度的北部與中部。

  (叁)雅利安人(Arya):此族的體格高大,面方正,多而鼻細高,黑眸,膚色與南歐人相似,其發祥地,一般說是來自中央亞細亞,但最早發源何處,至今尚無可靠的根據。雅利安人之到印度的時代,據古偷維得爾(Grunwedel)說,是西紀前兩千年,費爾古森(Fergusson)則說,是西紀前叁千年,另有一位烏法維,卻主張在西紀前一千五百年,此一問題,曾有許多史學家、語言學家、考古學家,著述爭論,爲時甚久。總之他們戰敗了先到的達羅荼人,將一部收爲奴隸,一部趕向南方,而自己便在那裏居留下來。

  (四)回教人:這一族侵入印度北部達七百年之久。此族是土耳其人與伊朗人的混血種,而保有土耳其人的成分較多,身材高大,膚白,睛黑或灰,多髯,鼻細長而頗隆。

  (五)蒙古人:此族最早侵入印度西北部的,是大月氏王丘就卻,于西紀前二十六年滅了希臘王而創立了貴霜王朝。在此以前有希臘人彌蘭陀王,曾將大軍入印建都于奢羯羅。大月氏本爲我國甘肅山谷間一小部落,以人種地理的分布而論,是屬于蒙古族的西蒙人,即是厄魯特人(Eleuts)。現在所稱的蒙古人,乃系指的蒙古人、西藏人、突厥人、伊朗人、緬甸人的混血種,保有中國人的成分較多。其居于西北印的,身材高大,鼻狹窄,頗似伊朗人; 居于緬甸。阿薩密省。孟加拉省。不丹。錫金、尼泊爾的,膚色黃而面部平坦,視之如中國人無甚異。(此人種資料采自李學曾“亞洲種族地理”二篇二及五章)。

  語文 正由于許多民族相繼入侵,又彼此同化,相互通婚故形成更多的混血人種。複以其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地域隔膜的緣故,印度語言之龐雜,也爲世界之冠。梵文與波斯語、拉丁語爲同一語系,由此演變而産生印度各種語文。

  (二)佛教出現時,梵字已不普遍,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方言,爲了統一方言的標准語而有“雅語”(Sanskrit)的出現。至西元前四世紀間,梵字有了若幹程度的改革而複興,成爲印度古典學者采用的文字,大本與雅語相近,中國即稱之爲梵語。由近代發現的古代碑銘文字及中國古代對佛經的音譯推知,釋尊當時所用的,現在雖不能確定,但很可能是用的一般大衆的混成俗語的機會較多,此種俗語,再經若幹變化,即成爲巴利語,唯今日南傳所用的巴利語,既非佛世的原狀,亦與阿育王時的有所不同,它是經過幾次變化而成的。但較梵語寫成的經律,可能略早,佛陀偶而用雅語,來自各地的弟子們,則可用各自的方言,傳布佛法。佛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大抵是用混成的俗語,後來梵文複興,佛教的學者們,自不免又用了梵文,近世在尼泊爾、高昌、于阗等地發掘到了若幹梵文佛典,足征漢譯聖典的原本是無可置疑地出于梵文。

  (叁)印度方言總計達二百二十余種之多,主要語文有十叁種,今之印度憲法規定爲通用的語文者,則有印度語、巴利語奧雷薩語、特魯古語、馬拉提語、卡納達語、塔米爾語、土魯語、馬拉雅拉語、錫蘭語。印度人常因回教與印度教的信仰沖突而流血,爲了保護各族的語文,也會引起戰禍,可見其情況之一斑了。

  第二節 印度的宗教

  有人語:通觀印度的曆史,得于其中尋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時又能尋出希臘以來迄于近世之西洋哲學的重要思想;而尤足爲印度者,此等宗教與哲學,自始即保持著一體不離之關系而前進。西洋則發生于希臘的哲學與發生于猶太的基督教,在古代本相沖突,至中世兩相調和,近世間則再分離,而與印度大異其趣。(此語見于高楠及木村合著《印度哲學宗教史》緒論)。

  四吠陀 印度民族衆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爲正統,那就是根據吠陀而來的一貫思想和信仰。佛經中的婆羅門教,現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來。

  四吠陀的大致內容是:

  (一)梨俱吠陀:含有一一七篇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其中僅十分之一是關于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禮敬太陽神歌”爲最重要,乃爲婆羅門僧侶朝夕禱頌的一首。其內容成立的時代不一,最遲則爲西紀前一千年編集而成,此一吠陀乃爲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狀態的唯一資料。

  (二)沙摩吠陀:計收聖歌一千五百四十九首,爲婆羅門僧侶于酒祭時所唱者。

  (叁)夜柔吠陀:此與沙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導如何施行祭禮者,所不同的,大部分爲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現的獨創的祭詞。

  (四)阿闼婆吠陀:內容分二十卷,包括七百叁十一首聖歌。此系雅利安人與印度原居民族接觸之後,吸收其若幹信仰的要素後集成,故其多屬神咒,爲控製神鬼之法,僅少數爲歌頌上帝之詩,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四階級 婆羅門教的叁大綱領是:①吠陀天啓主義,②祭祀萬能主義,③婆羅門至上主義,這也可說是神教的特色。吠陀是由梵天上帝的啓示而來,所以神聖無上;依據吠陀的指導而行祭祀,所以無所不能;祭祀須由婆羅門僧侶職掌,所以婆羅門階級也是至上的。

  實則,階級製度的出現,乃至雅利安人到了印度之後,由于吠陀詩歌的漸增,祭祀儀式的漸繁,始産生專職的祭司,祭司自私,爲保自姓的利益,乃主張祭司的世襲,遂因藉神職的權威而唱出四姓的階級:

  (一)婆羅門:祭司階級的宗教師,由曆代子孫的繁衍而形成一大種姓,他們是生來的僧侶,但卻祗有到年老時始行林居的出家生活。(其分人生爲:一兒童教養期,二結婚與家庭生活期,③森林期,遁世潛修期)。

  (二)刹帝利:王者階級的武士族,這是爲了對內的統治,主要是爲對外的抗禦,而出現的武人種姓,是由于武藝的世襲,戰士的專職而形成。他們要藉婆羅門的祭祀而得神佑,所以是第二階級。

  (叁)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尚有其他從事余農工商業的雅利安人,便成爲第叁階級。

  (四)首陀羅:這是被征服的先到印度達祭羅維荼人,是奴隸、是賤民。

  在此四大階級中,前叁者有誦念吠陀經及祭祀的權利,死後得再投生于世,故稱爲“再生族”;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羅族,既無誦經祭祀的權利,亦無轉世投生的希望,故稱爲“一生族”,婆羅門族死時只須拜神誦經,即可歸返宇宙本體之梵天,稱之爲頓悟法;刹帝利及吠舍族,除誦經祭祀外,尚得苦練修禅,方生梵天,稱之爲漸證法。

  神的信仰 不用說,雅利安人的信仰是根據吠陀而來。在梨俱吠陀中,分宇宙爲天、空、地的叁界,每一界有十一神,計叁十叁神,然其實際數頗多,看似多神教,唯其往往對某一主要神的贊頌,辄用最上的詞句來形容,故在主要神中,亦常變更其地位,因此有人稱之爲交換神教(Kathentheism)。若從信者的主觀狀態而言,則又顯然常有一神教的意味,故又被人視爲單一神教(Henotheism)即在多神中只崇拜某一神的宗教。

  通常地說,雅利安人崇拜太陽、天、雨、空氣、火,這五種天然力量的神格化。但對天之神婆樓那(Varuna)及雷雨之神因陀羅(Indra),特別崇敬。由對于因陀羅的特重,致有人以爲印度之名,即由此神之名而來。

  吠陀的神,是先由天神、空神而漸重地神。其原始的神爲特尤斯(Dyaus),此神與希臘的宙斯及羅馬的丘比特,同爲由發光(dyu)之語根而成的神名,乃由光明而神化者。吠陀神界最有力的是婆樓那,其出現稍早于空界的主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Agni),則爲地界的主要神。

  不論如何,吠陀的神數雖多,當他們禮拜各種神之時,並不忘懷宇宙的主宰,所以梨俱吠陀中說:“雖然,世人稱其爲因陀羅,密多羅(Mitra此神乃表太陽的恩惠者),婆樓那、實則只是一個,不過詩人給予各種不同的名字而已。”(此節資料采自“印度哲學宗教史”及周祥光“印度通史”)

  第叁節 印度的哲學

  印度哲學的分期 根據已故的印度總統,羅達克立須那博士(Dr.S.RadhaKriishnan)所著“印度哲學”,對于印度哲學的發展,分爲四個時期:

  (一)吠陀時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頃,各森林修道院發生于此時,印度的唯心主義亦肇端此時。此爲人智初期狀態,迷信與思想,兩方正相鬥爭之時。吠陀中附屬的歌頌、梵書、奧義書、即于此時記錄而成。

  (二)史詩時期:史詩系指羅摩所行傅(The Ramayana)及大戰詩(The Mahabharata)兩部長詩,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後二百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奧義書的初期,終于各派哲學的發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濕婆派及維修奴派的成立,亦在此期中。六派哲學與初期的佛教同時,惟其六派書籍的寫定,乃是後來的事。

  (叁)經典時期:是指各宗派的學說之有文字記錄而成爲經典的時代,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後。在此之前,多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誦其教義思想。

  (四)注疏時期:這與經典時期,不易嚴格劃分。有了注解,即有字義之爭,故此爲重文字而輕思想的時期。

  印度的叁大聖書 在漫長的吠陀時期中,包含有一個梵書時代,其時間大約是從西元前一千年至五六百年。婆羅門教的“叁大綱領”,即在此時樹立。其基礎則爲當時經他們之手編纂的梨俱吠陀、沙磨吠陀、阿闼婆吠陀的各集本。夜柔吠陀開其梵書時代思潮之序幕,梵書(Brahmana)則爲圓熟此一思潮的神學書。梵書乃將夜柔吠陀的特質極力發揮,對關聯于祭典的事項,一一附于…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